- 行穩致遠:價值投資的底層邏輯
- 終身黑白
- 6156字
- 2023-11-02 19:48:32
第三節 大概率思維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投資中要降低預期,不要為了不切實際的期望去做高風險的事,投資這件事需要我們反復做、長期做,我們不可能靠一次好運氣解決問題。不能靠運氣就只能遵循基本的概率原則,這一節我們來分享投資為什么要有大概率思維。
一、為什么概率對投資如此重要
如果一件事只需要做一次,我們可以拼運氣,誰還沒個運氣好的時候呢,只要我們同時也能理性地接受失敗的結果即可。但一件事需要長期做,我們就只能講概率了,只能站在高概率的一邊,因為沒人能運氣一直好。
如前文所說,靠好運氣投資股市肯定不夠,即使買到一只漲兩三倍的股票,又莫名其妙地拿住了,也不至于解決問題。很少有人會賺一次錢后就主動退出股市見好就收。賺了錢,我們一定會認為這件事簡單,一定會繼續做下去。股市是一個需要我們不停做決策的地方,只有做高概率的選擇才能成功。
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股市是個認知變現的地方,在這里我們賺不到超出自己認知范圍的錢,除非靠運氣,但靠運氣賺到的錢,早晚也會憑實力虧回去,這是一種必然。”在股市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認知的變現,所虧掉的每一分錢,也是因為認知的缺陷,股市最大的公平在于,一個人可能會因為運氣短期賺到超過認知的錢,但股市會有無數種方法,讓他把這個錢還回去。
二、概率與價值投資
先講一個故事。
美籍華人馬凱文,他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大學期間他和同學一起玩轉美國各大賭場,合法贏得了超過600萬美元的巨款,以至于后來各大賭場不得不對他們進行了準入限制。而他本人也在美國出了名,被稱為“華裔賭圣”。后來他的這段經歷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決勝21點》,風靡全球。他寫過一本書叫《大概率思維》,雖然這本書不是講述投資的,但是很多理念和投資非常契合。大概率思維只做大概率的事,這也是很多投資大師成功的秘訣。
說到概率與價值投資,我們先要講一個概念——“條件概率”。條件概率是指一件事情在另一件事情發生的條件下繼續發生的概率。比如一副撲克,一個A出現以后就影響著下一個A出現的概率。除去大小王,一副牌有52張,其中有4張A,抓到A的概率是4/52。如果我們第一次就抓到了A,那么繼續抓到A的概率就變成了3/51。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你已經把51張牌全部翻了出來,而第4張A還沒有出現,那么最后一張牌是A的概率就是100%。與此不同的是猜硬幣游戲,硬幣正反面每次出現的概率總會是50%,即便你扔上1萬次仍然是50%,下一次出現的概率是不會受以前結果影響的。
回到投資上,如果我們頻繁更換企業,單純去猜哪家企業的股價可能馬上會上漲,這就像猜硬幣的兩面,每次決策都相當于從頭開始,不會因為你連錯了十次,下一次成功的概率就提高。更何況在股市是從幾千家企業中猜上漲的企業,顯然比猜硬幣更難。漲了小賺賣出,虧了割肉離場,頻繁更換新企業,你對一家企業的認知就總要清零重來。這樣的決策是無法提升投資成功率的。這就是為什么做短線投資可能會經常有不錯的朋友圈素材,但長期統計下來賺不到多少錢,甚至還會虧損的原因。
如果我們換個方法,通過深入分析企業尋找確定性強、經營穩定的投資機會,深入去挖掘一家企業的價值,隨著不斷深入研究,對這家企業的價值判斷會更加準確,判斷成功的概率就會逐步提升,只要你對一家企業的價值判斷基本正確,那么隨著股價走低,投資的成功概率反而是會提升的。我們可以等待一個概率合適的時候買入。
三、如何讓我們理性地站在大概率一邊
即使我們知道了選擇大概率的重要性,也要能夠理性分清哪一邊才是真實的大概率。在投資中我們需要不斷地收集數據來加深對企業判斷的準確性,但是我們往往在收集數據時會陷入三大認知誤區:證實性偏差、選擇性偏差和損失規避,最終導致數據判斷失誤,做出錯誤的選擇,下面我們聊聊如何規避這三大誤區。
證實性偏差:所謂證實性偏差就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自然傾向——關注支持個人觀點的數據,忽略與個人觀點相沖突的數據。
這是人類的天性,當人們看到一組數據時,總喜歡杜撰出一種論述,以此將自己的想法進行“合理”化。因此我們常常是已經有了對企業的喜好,再帶著有色的眼鏡去看數據,實際上更加關注的是故事而非數據本身,我們會無意識地接受與心中觀點相符的事情,而忽略與之相沖突的事情。
生活中經常會有這種現象,比如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別人的成功是因為運氣,而不是實力,這樣面對自己暫時的不成功就可以歸咎為運氣不好,而不是不努力或能力不夠。
這一點在投資中同樣很常見,一旦我們持有一家企業的股票,就會無限放大相關的好消息,同樣會對壞消息嗤之以鼻,看到稍微有不同的觀點出現時,我們甚至會感到憤怒并且惡語相向。同樣,一家我們不看好的企業,即使它的股價上漲了,我們也會帶著偏見覺得只是單純的炒作,而不是認為自己看錯了。在投資中我們一定要警惕這種行為,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問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如果我們的決策依據總是出自于主觀認可的數據,這很容易導致出現用拙劣證據證明拙劣想法的局面。
選擇性偏差:選擇性偏差和幸存者偏差類似,就是說我們經常會基于可見到的數據做決定而忽略沒有看到的數據。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軍方準備加強戰斗機的裝甲防護,在統計機身上被打中的彈孔位置后,決定在彈孔最集中的部位進行加固,以抵抗敵方火力。這個決定看似合理,實則已經陷入偏差之中,美軍只注意到了那些幸存下來的飛機,而實際上那些被摧毀的飛機才是更重要的考察樣本,被摧毀飛機的受損部位才是致命的。
上面這個案例就是選擇性偏差對決策的影響,我們很容易只注意看到的數據,而忽略看不到的數據。如果我們想要做出理性的決策,就要考察所有的數據,而不能斷章取義,抽取某一時期或某一部分作為樣本。所謂分析企業就是盡量去了解企業信息,完善對企業的認知,不讓自己走進盲人摸象的誤區。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新聞,高考狀元生活落魄或者小學畢業的人人生輝煌,這時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學習好也不一定有出路,學習差也可以賺大錢。但實際上,正因為是小概率的事件才會上新聞,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學習優秀的人,都有更好的上升空間,大部分學習不好的人都只能做底層工作。也正因如此,偶爾的例外才會被當作新聞。但我們看到新聞后,可能就忽略了背后的大概率現象,執著于小概率的事件,認為讀書無用或學習無用。
再比如,股市中每天都有不同的股票漲停,但同一個人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連續抓到漲停的概率為零。我們往往看到了每天都有漲停的股票,或者看到了一個傳奇致富故事,就忽略了每天漲停的股票只是幾千只股票中的小部分,傳奇暴富的故事哪怕是真的也只是幾億分之一,當我們只關注了小概率的表面數據,忽略了沒看到的大概率數據,就會執著于去做小概率的選擇。
小概率的事情發生反而容易被人關注,但實際上背后是更多結果相反、不被關注的大概率事件。對于長期做的事情,我們必須要押注大概率才可能成功。
為了避免證實性偏差,就應該客觀地考慮所有數據,而不是僅僅考慮支持個人觀點的數據;為了避免選擇性偏差,就需要擁有全面的數據集合,而不是看到一個局部數據就妄下定論。
讀到這里我們知道了有時人們獲取數據和搜集信息時,會陷入認知誤區,從而導致無法得到精準內容,所以我們在分析企業或收集相關數據的過程中,需要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1)信息搜集應該基于客觀事實。決策的質量取決于輸入的數據,如果起始輸入數據不好或者本身就是帶著偏見的選擇,那么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的判斷。有時候我們就是這樣,明明是分析一家新企業,但心中對這類企業有喜好或偏見,搜集信息的時候就會著重搜索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
(2)信息應該以簡單的方式呈現,使其變得更加容易理解,把信息復雜化的過程可能就是添加自己偏見的過程。
(3)真正的信息搜集不是搜集容易得到的,而是搜集對分析有用的,也就是說它必須有價值,而不是易得到。
我建議大家買入一只股票前先寫交易報告,此時我們不知道這筆投資最終的結果,是比較容易客觀寫下買入邏輯和思考的。等這筆交易結束后,我們可以重讀這份客觀的交易報告,看看當時有沒有思維漏洞,以此來補足自己的短板。如果我們投資決策前不做記錄,投資結束后再做總結,就會很容易出現兩個狀況:在這筆投資成功的時候,我們會忽略偶然性,無限放大自己決策的重要性;在這筆投資失敗的時候,我們潛意識更愿意把錯誤的原因歸咎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從而無法理性看待這筆交易的過程,失去改進的機會。
損失規避:損失規避指的是潛在損失對于人們的影響高于同等價值的收益,換句話說,人們不喜歡損失。行為金融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做過這樣一組實驗。
第一個實驗:被實驗團體先行持有1000單位的現金,在此基礎上做出選擇。A:50%的概率將持有的現金增加為2000單位。B:100%的概率將持有的現金增加為1500單位。此實驗中,被實驗團體的16%選擇了A,84%選擇了B。
第二個實驗:同實驗團體先行持有2000單位的現金。在此基礎上做出選擇。C:50%的概率損失1000單位現金。D:100%的概率損失500單位現金。此實驗中,同實驗團體的69%選擇了C,31%選擇了D。
我們可以看到的結果是,當面對錢增加的選擇時,大部分人會選擇穩定地得到1500元。但在面對損失的時候,更多人卻愿意為了減少損失去搏一搏。這在投資中會導致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買了一家非常低估企業的股票,稍微漲一點,就馬上選擇賣出,這個時候大部分人考慮的不是企業還很低估,而是要盡快保住這點收益。
第二種情況:看錯了一家企業,雖然已經發現了自己的決策失誤,但還是不愿意賣出,因為馬上賣出意味著100%接受虧損,死扛意味著還有小概率的機會減少虧損。
這兩種情況怎么解決呢?
第一種情況的解決方法:我們要理解投資的波動性,投資中要具有長期視角。無論多么優秀的企業,我們要想在它身上獲得超額收益,都要經歷股價波動的階段。對于優秀且低估的企業稍微上漲就落袋為安的行為,看似規避了風險但也放棄了從優質企業獲得長期收益的機會,真正可以為我們帶來超額收益的是長期持有優秀企業的股票,而不是試圖規避所有短期的下跌。
第二種情況的解決方案:避免掉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已經發現看錯了企業,可能會有人因為不賣出減少了損失,但這是小概率的事情,更大的概率是發現錯了不賣出最后損失更多。同時我們為了安慰自己,給自己的搏一搏找個理由,又很容易陷入證實性偏差。忽略當前的壞消息,只關注支持個人觀點的數據,比如發現自己看錯后,會在潛意識中找很多理由來告訴自己這家企業并不高估,自己并沒有看錯,然后犯下更大的錯誤。
四、理解波動性和具有長期視角
既然價值投資這么好,選擇大概率如此重要,為什么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呢?
(1)價值投資是一件慢慢變富的事情,需要靠復利的積累逐步提升我們的財富等級。但這個市場大部分參與者期望的都是快速暴富,如果用很長的時間去做一筆投資,這期間還要花費精力去深入了解企業,自然很難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2)價值投資在短期內也經常收到負反饋,這也導致很多人因為短期的負反饋放棄了這條投資路。價值投資顧名思義是基于企業的價值,就像你進貨做買賣,同樣質量的商品,一定是進價越低越容易賺錢,但一件人人哄搶的商品,想以很低的價格買入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買得便宜往往就要去找當前被人冷落的企業。但市場情緒的轉變又是個緩慢的過程,造成的結果就是即使你以便宜的價格購買到了一家企業,依然可能繼續面對下跌的情況,結果很可能是雖然基于價值但是短期看依然虧損,也讓很多人誤以為這個方法不可能賺錢,最終選擇了放棄。
能讓我們堅持選擇大概率的前提是理解波動性。無論商業領域或是做投資,即使概率對我們有利,也常常會獲得負面的結果。這個道理很簡單,即使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是80%,我們也無法完全避免不想看到的20%出現。
因此,理解波動性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真理,所謂波動性就是指短期或某一次的結果可能出現在小概率的一方,而理解波動性就意味著“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可能你買了一家低估且業績優秀的企業,但并不意味著下個交易日股價就會上漲,在短期內你可能得到負反饋,這家企業的股價可能反而是下跌的。
投資中除了做大概率的事,我們還要記住以下兩條。
第一條:不要上杠桿,不讓自己在負反饋期間被迫離場。
第二條:有足夠的耐心,即使你是正確的,在負反饋期間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
我們打個比方,兩個人玩拋硬幣的游戲,如果正面朝上甲給乙1.1元錢;如果背面朝上那么乙要給甲1元錢,按照數學常識,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概率各為50%,乙顯然會成為最后的贏家。然而,現實的情況可能是,背面連續朝上10次,乙就失去耐心選擇退出游戲了。但如果乙相信概率繼續玩下去,就一定會贏得這場游戲。
現實中只要不是100%概率的事情就會有波動性,能夠理解波動性的人會從中收獲頗豐,而進入一時負面波動區就急著退出的人,則成了波動性的犧牲品。
在股市我們往往是這樣,買入一家企業的股票就期待它每天上漲,幾天不漲就焦躁不安選擇賣出。如果是入市三五年的老股民翻翻自己以往的持倉記錄,一定會發現自己曾經持有過不少優質的企業,但都沒有賺到對應的收益,因為我們缺乏耐心,很多時候即使選到了一個大概率獲勝的投資機會,也可能因為短期的負反饋放棄。
學會應對波動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無論是投資體系還是選擇的企業,即使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短期也可能得到負面結果。大部分人虧錢,都是因為太在意短期的波動性,幾天不漲就換股,投資體系一個月不順就想換方法,從而造成頻繁更換投資體系和企業,最終在盲目試錯中虧光本金。我們要知道,時間越短越難預測,預測越多越易出錯。
如圖1-1所示,圖中的直線表示企業的業績,曲線代表市場的情緒。即使企業的業績是不斷增長的,市場的情緒也會像鐘擺一樣不斷在興奮和恐慌之間波動。我們需要去尋找那些業績不斷提升的優秀企業,忽略且不執著于預測短期的市場情緒。

圖1-1 企業的業績與市場的情緒
在投資中的很多煎熬和焦慮都是波動性帶來的后果,也是暫時的。應對波動性的最佳方式就是堅持正確的策略,重視和保持長期視角。雖然上市企業的股價每天都在變化,但我們買入企業的基本面實際上并不會如此頻繁變動。
如果我們堅信自己的投資策略是有效的,那么就堅定執行,不要因為短期的負面反饋就輕易改變自己的投資體系。我們要想將優勢兌現,就需要對大概率的事有足夠的耐心。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以前做過幾年電商,也投放平臺的廣告,大部分情況下平均20個點擊轉換一次購買,這個轉化率我是基本滿意的。但現實中這個轉化率不是均勻分布的,有時候前70次點擊都沒成交,但可能從70次以后連續成交了5單。其實也相當于不到20次點擊就轉化了一單。如果沒有長期視角,可能就會在50次都沒效果的時候得出結論,這個宣傳途徑是沒意義的,從而放棄了一個不錯的宣傳渠道。
我們投資中做到三年翻一倍,甚至五年翻一倍,總體下來收益都是非常不錯的。可是在實際的執行中,我們即便買到了優秀的企業,這筆投資的收益也不會是平均到三年或五年中的每一天給我們,很多時候可能是前兩年半都是默默無為的等待,最后半年才是收獲。如果我們不堅信自己的分析,沒有長期視角,完全有可能持有了平淡的前一兩年卻在豐收的前夜選擇了放棄。持續做正確的事,保持樂觀,堅信會獲得回報,那么最后才有可能真的得到回報。
需要長期不斷做決策的事情,結果一定會落到大概率的一邊,理解大概率思維就是我們股市盈利的根本,希望能夠通過本節內容幫助大家充分理解大概率思維和規避一些思維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