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燧發槍測試
- 大明:大發明家
- 七月下天山
- 2329字
- 2023-08-18 11:18:01
朱慈烺之所以不聽周鏡的勸阻,并不是對他有多不滿。
而是因為他自己要立人設,以盡快拋掉過去躲在深宮中只知讀書的文弱形象,以盡可能的展露出自己英武的一面,這也是為了接下來做準備。
可十四歲的年齡還是有些偏小,舞刀弄槍的不行,弓箭更是拉都拉不開,只有玩火槍最合適了。
今天來京營公開試槍,就是這個用意。
所以,周鏡哪怕是處于好心一再阻撓,也會讓他有些不高興。
接過定裝子彈后,朱慈烺便不再耽擱,立即按照獲得的燧發槍理論中提供的使用步驟開始操作。
他左手握在槍管下方中段位置,右手握住槍托,槍口斜向上,隨即打開擊錘,就是將夾住燧石的鎖頭往后拉一下。
打開藥池,看了一眼手中定裝子彈外面紙殼帶紅頭的部分,這是子彈頭部的標記。
用牙將紅色的紙殼咬開,隨即就能看到里面的顆粒火藥。
用手指掐住紙殼上面的一條紅線,將紅線上面部分的火藥倒入藥池中,并蓋上藥池蓋。
把槍放下,槍托抵在地面上,槍口朝上,再將定裝子彈里剩下的火藥從槍口處倒入槍膛中,然后里面就只有彈丸了。
彈丸不用從紙殼里倒出來,而是直接往槍口里一塞,并將露在槍口外的多余紙殼用手撕掉。
再從槍管下方取出通條,插入槍口中一通快速猛搗,將彈丸捅到槍膛最底部,并壓實,然后再將通條歸位。
平舉火槍,再開擊錘,就是再將鎖頭向后拉一下,從而讓擊錘與火鐮之間的距離更遠。
從這里可以看出,開擊錘的動作前后各有一次,是因為擊錘結構一共有兩檔。
開第一次是為了方面打開藥池,以便倒入火藥,開第二次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沖擊力,以便引火成功。
而之所以不在最開始一次性將擊錘直接拉到底,這其實是為了防止在操作過程中走火。
現在所有程序都已經完成,隨時就可以射擊了。
朱慈烺簡單的調整了一下舉槍姿勢,朝著前方無人的方向就摳動了扳機。
隨著砰的一聲,一團白煙從燧發結構的右側噴出,朱慈烺只感覺一股不小的力量通過頂在肩膀上的槍托猛的沖擊而來,略顯單薄的身體不由自主的一震。
心臟控制不住的一陣怦怦直跳,有震撼,更多的則是激動,因為這也是他兩世為人的第一次開槍。
果然,這才是男人該玩的玩具。
于是,他沒有絲毫耽擱,又拿出一枚定裝子彈,開始重新裝填。
周鏡等侍衛看到朱慈烺這般熟練的操弄著燧發槍,不由暗自震驚,這與他們之前在鐘粹宮經常見到的拿著書吟唱的身影完全是判若兩人。
周鏡更是好奇,殿下之前幾乎沒碰過火器,怎么此刻沒有絲毫的生疏,難道這也是太祖托夢之故?
他不知道,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在穿越來之前,朱慈烺就對燧發槍的操作不怎么陌生了,何況前段時間他還抽空拿著那支樣品燧發槍認真的練習了一番。
現在又按照系統理論中提供的操作步驟,一步步照著做,再不熟練就說不過去了。
這時,一隊京營士兵匆匆的抬著十幾個箭靶過來了,朱慈烺讓他們將箭靶分開擺放在三十丈左右,也就是差不多一百米的位置。
雖然這種滑膛槍在精度方面有很大缺陷,不易控制,但朱慈烺還是為其裝上了照門和準星,以增加近距離的射擊精度。
他采用的是瞄準速度更快、制作更簡單的缺口式,而非精度更高的覘孔式,因為滑膛槍的有效射程本身就短,近距離的快速瞄準反而更加合適。
瞄準的原理也很簡單,三點成一線,照門的缺口處對準準星,再向前延伸至目標:紅色靶心。
朱慈烺不懂得怎么測算射擊諸元,只是將槍口向上微抬,瞄向靶心的上方一點,因為他知道子彈出膛后受重力影響會逐漸下墜。
由于是第一次打靶,朱慈烺很是鄭重,他平舉火槍,盡可能的不讓槍口晃動,然后屏住呼吸。
福至心靈,他毫不猶豫的摳下了扳機,砰的一聲,彈丸破膛而出。
朱慈烺隱約間看到箭靶中心處爆起一團煙霧。
“射中了。”一個士兵上前察看了一下箭靶,驚喜的大叫道,似乎比他自己射中還要興奮。
賀贊正愁沒機會拍拍太子殿下的馬屁,頓時激動的歡呼道:“殿下槍法竟然如此超絕,末將今日得見,真是三生有幸啊。”
“是啊,是啊,即便是軍中好手,想要在這么遠的距離命中箭靶,也非易事。”
“殿下天賦異稟,我等望塵莫及啊。”
馬屁聲聲,朱慈烺卻沒有絲毫自得,因為他有自知之明,這第一槍就打中了,恐怕更多的還是靠運氣。
因為后世軍中百米靶考核,新手想要打中九環、十環也不那么容易,何況自己現在拿的還是滑膛槍。
果然,他又連續開了近十槍,再未出現第一槍的準頭,甚至超過一半都脫靶了。
這一幕讓賀贊等人如坐針氈,生怕朱慈烺接受不了這么大的落差而惱羞成怒,于是連忙拿軍中的火槍手舉例,說即便是這樣的成績,在軍中也是很厲害的,畢竟這個距離有些太遠了。
朱慈烺可不會感覺有什么尷尬,因為系統中的理論也說過了,在一百米的距離上,平均的上靶率也大概只有53%,所以自己的發揮算正常水平。
隨即,他直接將距離拉近到十五丈,也就是五十米左右,這才是龍蝦兵在排隊槍斃戰術中經常開火的距離。
果然,在這個距離上,燧發槍的命中率提升了一截,即便以朱慈烺的槍法都超過了八成。
當然,這指的是上靶,并不是要命中靶心,否則就對燧發槍的要求太高了。
接下來,他開始測試火槍的威力,他先讓賀贊準備好幾套盔甲。
經過測試,燧發槍在兩百米開外對無甲目標都有著很不錯的殺傷力,不過這個距離就不要講什么精準度了,完全靠碰運氣。
但是要破開身穿棉甲目標的防御,就要接近到不足八十米的距離,到五十米左右才能擊穿棉甲和鐵甲的組合,而這也往往是建虜精銳的著甲。
至于身穿鎖子甲、棉甲和鐵甲,共三層甲的白甲兵,則更是要拉近到不足三十米了。
不過這也可以理解,因為燧發槍相比于火繩槍,主要是提升了射擊速度和點火的成功率,在威力上并沒有顯著的增加。
而明軍的鳥銃破不了白甲兵的防御,主要是由于口徑小了,其普遍只有九到十三毫米。
如果換成斑鳩腳銃的話,就連朱慈烺手中的燧發槍都比之不上,因為其用藥更大,彈丸重量更是超過五十克,白甲兵更加防不住。
但這款槍制造難度大,又太過笨重,還需要腳架支撐,操作不便,所以明軍裝備的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