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慈烺處理完和議風波時,剛回到沈陽的多爾袞也當面向皇太極陳述整個和議以及寧遠之戰的詳細過程。
其實,這些事情多爾袞每天都有發塘報,皇太極已經知曉,但是他還是想親自和多爾袞深入的交談一番,特別是簽署和議的當天,那小太子和多爾袞說的那番話。
因為那番話至今還是讓他有些隱隱不安,如鯁在喉,如芒在背。
多爾袞知道皇太極在擔心什么,不過精明的他知道越是這個時候越要保持理智和冷靜,不要過多干預,所以他只是認真的將當時的情景原原本本的復述一遍。
皇太極眉頭微皺的沉思了一會兒,然后自言自語的道:“朕給洪承疇披上袍裘時,在場有不少人看到。可范文程勸降洪承疇時,就他們兩人,朱慈烺竟然連落灰的事情都知道,那是誰向他通風報信的?”
說罷,看向多爾袞。
多爾袞微一沉吟,便道:“洪承疇雖然已歸順我大清,但一直被我們的人看著,他應該沒能力把消息傳到明國。而且范文程是通過衣服落灰之事斷定他無死意,可他自己并不知曉,即便他能向明國報信,也不會提及此事。”
“至于范文程,他在先汗時便已歸順我朝,距今已過二十載,如今他貴為漢臣之首,應該沒有任何理由在這個時候轉投已風雨飄搖的明國?!?
“很可能是他事后向他人說起過此事,以炫耀其能?!?
皇太極點了點頭:“墨爾根戴青說得沒錯,朕也是這樣想的,此事找范文程一問便知,總能找到蛛絲馬跡?!?
“可是,明國在我們大清內部安插一個奸細并不容易,而想要打探到這么隱密的消息,還要傳遞回明國,并不是一兩個人能做到的。那小太子為何這般輕易的將他們暴露出來,難道就為了證明洪承疇還活著嗎?這樣值得嗎?”
“而且,他早不問,晚不問,偏偏在和議簽定后再問出來,這是有意為之啊?!?
多爾袞輕嘆一聲,搖搖頭慚愧的道:“其中原由,臣弟也想不明白?!?
皇太極沒再追問,繼續道:“此事暫且不提,從你的言語中,那朱慈烺雖然年齡不大,但并非愚笨之人,甚至從他諸多手段中可以看出,他還很聰明。既然是聰明人,那應該不會做沒有把握之事。”
“既然如此,他又是如何斷定朕活不過明年的?甚至還不惜挑起寧遠之戰也要將此款納入和議之中,朕甚是費解啊?!?
多爾袞斟酌了一下,回道:“此事確實匪夷所思,臣弟也很是不解。按理說,即便是明國的欽天監也無法算準一年后發生的事情,朱慈烺又是如何能做到的?”
“而且,此前從未聽聞過他有什么過人之能,也從未經手過政務。如今也才十四歲,明廷上上下下那么多人當真就會信他這一派胡言?”
“所以臣弟以為,朱慈烺帶著《寧遠和議》回去,必然會引起明國朝堂的熱議,到時候就會有風聲泄漏出來,我們就能窺知一二了。”
聽了這話,皇太極贊嘆的道:“十四弟不愧為墨爾根戴青,相比咱們在內部去查,還不如到明國去打探消息更加可靠。”
多爾袞連忙道:“陛下過譽了,臣弟能想到的,臣弟相信陛下肯定早就想到了,現在不過是為了考驗一下臣弟罷了?!?
他這不是奉承,而是打心里知道皇太極的頭腦和手腕都極為高明,不然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就。
多爾袞所料不錯,在收到他的塘報之后,皇太極就立即召見了范文程,詢問其有向誰講過勸降洪承疇之事。
在皇太極的逼視下,范文程這個奴才哪敢有絲毫隱瞞,連老婆都賣了。
按照范文程所說,皇太極立即派人暗中詳查了一番,可令人意外的是,卻并沒有發現有能力做這種事的可疑人物,以免打草驚蛇,他沒有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他又立即傳令潛伏在明國的奸細加強對京師消息的打探,因為他非常清楚明國那些官員的德性,必然會對《寧遠和議》大肆抨擊,即便是太子簽署的也不例外。
朱慈烺想要給朝臣們一個交代,不可能不解釋清楚為何要加上最后的補充條款,而只要明國的文武百官知道了,就不可能瞞得過大清潛伏在明國的奸細了。
所以說,多爾袞想到的,皇太極也早就想到了,不然,他也坐不穩這個位子。
而對于朱慈烺來說,穩住建虜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最緊要的事情就是猥瑣發育了,自從得到《大發明家》系統后,還沒有用過。
沒辦法,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沒有一定的威望,即使能發明核彈也沒用,因為根本沒辦法生產出來啊。
而現在通過這兩個多月的努力,他終于嶄露了些頭角,雖然還沒有自己的班底,但吳三桂、馬紹愉等人都對他有所敬畏,會不自覺的向他這邊靠攏。
最重要的,還是他自己的便宜老爹崇禎對他的信任,因為崇禎對“太祖托夢”最有切身感受,也全程見證了朱慈烺如何一步步揭穿洪承疇的死亡之謎,這不但保住了皇家顏面,也進一步證實“太祖托夢”并非虛言。
而且,朱慈烺的性情也變了不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一掃之前的文弱,變得更加鋒芒畢露,仿佛越來越像太祖了。
可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樣就只能解釋為受太祖影響的結果了。
在此情景下,崇禎能不相信朱慈烺嗎?能不盡可能的支持朱慈烺的決斷嗎?除非他沒有或做不到,比如:錢。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錢,發明出來的產品怎么量產?而且《大發明家》系統很看重量產,因為每發明一件新產品,都需要發明點,而量產是獲得發明點的唯一途徑。
可現在崇禎是真的拿不出銀子了,所剩的一點家底全部砸在了松錦之戰中,上次撥給吳三桂的十萬兩銀子還是東拼西湊來的。
再想要銀子,恐怕只有開口向大臣們借了。
可朱慈烺很清楚,即便崇禎能舍得下臉來,在這群不要臉的人手里也借不到多少銀子,因為正史中已經證明。
既然如此,何必受這種屈辱,所以只能他自己想辦法了。
哎,一個太子連個富二代都不如,真是造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