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寧遠血戰(zhàn)(一)
- 大明:大發(fā)明家
- 七月下天山
- 2276字
- 2023-08-06 11:23:14
多爾袞回到一百五十里外的錦州城后,迅速派出快馬將談判的細情往盛京匯報,并立即動員城中兵力加緊備戰(zhàn)。
兩天后,皇太極收到了多爾袞的塘報,他雖然想過了沒有談成的可能,但卻從未想到是這種方式,你們明國就缺那五六十萬兩銀子嗎?停戰(zhàn)了,隨便削減一點遼餉也不止這么多了。
所以,他也非常的惱火,當(dāng)即決定要好好教訓(xùn)一下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太子,下令饒余貝勒阿巴泰率三萬精兵去支援多爾袞。
如果加上錦州的守軍,多爾袞麾下將有五萬兵馬。
六月初四,朱慈烺出發(fā)前讓崇禎籌集的軍姿終于運抵寧遠,主要是一些糧食、火藥、箭矢、藥材之類的,還有十萬兩銀子。
雖然數(shù)量不是很多,但卻是朝廷想方設(shè)法擠出來的,沒辦法,現(xiàn)在的朝廷確實太困難了。
不過,為了振奮軍心,也為了麻痹對手,整支押運隊伍很龐大,因為他們還運來了不少空箱子和充塞著大量破爛或稻草的麻袋。
這些人將東西交接到吳三桂手里后,就立即讓他們離開,以免將消息泄漏了出去。
六月初九,阿巴泰率軍抵達錦州,休整一晚后,翌日便跟隨多爾袞出錦州南下,直逼寧遠而來。
三天后,多爾袞率領(lǐng)五萬大軍在寧遠西北十里外扎營。
雖然是攜著松錦之戰(zhàn)大勝的余威而來,但由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先后在寧遠碰了個頭破血流,所以多爾袞也不敢掉以輕心。
他先派出大量哨騎繞著寧遠城仔細查探了幾遍,甚至親自來到距離寧遠不足四里的一處矮坡上觀察。
稍久之后,他收起遠鏡,神色有些難看。
因為他發(fā)現(xiàn)在短短的十幾天內(nèi),寧遠城看起來已經(jīng)與自己之前見到的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
四周城墻的破損和薄弱處都得到了修補,護城河至城墻之間二十余丈的距離,布滿了尖木樁做成的拒馬。
城垣上人頭孱動,在看不到的地方還不知道準(zhǔn)備了多少防御器械,靜等著己方攻城士兵抵近后砸下來。
而且據(jù)探子回報,八天前有一大批物資運進了寧遠,這越來越像是明國朝廷蓄謀已久要主動挑起寧遠之戰(zhàn)。
可是,大清在明國境內(nèi)有不少探子,獲取這種情報并不是太難,怎么從沒有人匯報過呢?
倒是前陣子送回了明國朝廷關(guān)于和談之事,在朝堂上激烈爭論的消息,而且還是朱慈烺那個小太子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的,然后崇禎也跟著贊同,甚至將一些死諫的言官送進大牢,這才促成了此次和談。
按理說,明國朝廷鬧出那么大動靜,應(yīng)該是誠心想和談的。
可也是那個小太子,就因為多出五六十萬兩銀子的歲幣,就一手將即將達成的和談給破壞了。
說實話,即便他多爾袞以睿智著稱,此刻也想不通這個問題,太詭異了。
可事已至此,無端的猜測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只能打過再說。
六月十四日休整一天,包衣奴才則馬不停蹄的開始打造楯車、轒辒車等攻城器械。
由于寧遠附近的樹木幾乎都被明軍砍光,所以他們不得不到更遠的地方去取材,費了不少功夫,但他們的命不值錢,即便累死了也沒人在乎。
翌日,準(zhǔn)備就緒后,建虜?shù)牡谝淮芜M攻正式開始。
不過這次和自己的兄長皇太極,以及老子努爾哈赤比起來,多爾袞有了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具體的說應(yīng)該是一件利器:紅夷大炮。
阿巴泰從盛京運來了七門,再加上錦州城的八門,一共十五門,比寧遠城還多四門。
這也從側(cè)面反應(yīng)出,在明軍引以為傲的火器方面,也已經(jīng)被建虜完全超過了,真是莫名的悲哀。
因為建虜?shù)倪@些火器,大部分都是從明軍手中繳獲的,明軍儼然成了建虜?shù)倪\輸大隊長。
多爾袞選擇了更加開闊的南面作為主攻方向,于是將十五門紅夷大炮全部調(diào)了過去,集中起來對著南城城墻一處位置猛烈轟擊。
炮聲如雷,呆在寧遠城中央一處府邸的朱慈烺能夠清晰的聽見,腳下的地面也跟著在震動。
雖然他努力的保持鎮(zhèn)靜,但心臟還是抑制不住的怦怦直跳。
畢竟一個現(xiàn)代靈魂,只在電視劇和電影中感受過戰(zhàn)爭的殘酷,現(xiàn)實中聽得最多的也只有煙花和鞭炮的爆炸聲,哪能和眼前的場景相比?
轟轟轟……
如嬰兒腦袋大小的實心炮彈砸在城墻上,一砸一個大坑,將這片城墻砸得千瘡百孔,布滿一道道裂紋。
寧遠分內(nèi)城和外城,內(nèi)城的歷史有兩百余年,但外城是在天啟年間才由袁崇煥主持修筑的,將整個內(nèi)城包裹其中。
外城也稱為土城,因為是由夯土筑成,雖然也很堅固,甚至在修筑好沒多久就成功的抵擋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先后兩次的猛烈進攻,但此刻卻難以承受如此大口徑火炮的轟擊,裂開一個個缺口,甚至開始坍塌。
而面對建虜炮火的猛烈轟擊,吳三桂卻沒有下令還擊,因為只有紅夷大炮才能打這么遠,而己方僅有的十一門紅夷大炮還要分布在四周的城墻上。
由于寧遠外城大概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六邊形,紅夷大炮布置在每個角上,所以每個角頂多只能配上兩門。
在此情景下,和建虜進行炮戰(zhàn)太不明智,還不如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而在紅夷大炮轟擊時,建虜?shù)钠渌麆幼饕矝]有停,因為要靠近城池,首先就要過護城河這一關(guān)。
寧遠外城的護城河寬約二丈,深有一丈五尺,對于這種相對狹窄的護城河,填土的方式要比架設(shè)浮橋更加合適。
大量包衣奴才推著他們自己打造的推車,裝滿泥士,然后在建虜士兵的驅(qū)使下,從四面八方緩緩的向護城河方向推進。
因為多爾袞要保證自己能隨時去進攻其他方向,所以每個方向都要提前填平一段護城河,同時也能夠牽制守軍的兵力,讓他們不敢輕易去支援南城。
突然,轟轟轟的一陣密集炮聲響起,因為那些填河的包衣已經(jīng)靠近了護城河邊。
佛郎機炮、滅虜炮發(fā)射出的散彈如雨點般砸向那些簡易的木制推車,然后輕易的將其洞穿,將躲在后面的包衣奴才打得血肉橫飛,發(fā)出陣陣凄厲的慘叫。
可即便如此,其他人也不敢轉(zhuǎn)身逃走,反而還硬著頭皮向前猛沖,因為身后督戰(zhàn)的建虜士兵會毫不猶豫的將所有退卻者斬殺當(dāng)場。
而以最快的速度將車上的土石倒入護城河中,反而能減少暴露在炮口下的時間,從而為自己多爭取一線生機。
正是在這些炮灰的賣命努力下,一車車的土石,甚至是尸體被填入護城河中,直到鋪平一條寬約兩丈的道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