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通識(中華經(jīng)典通識)
- 許蔚
- 1460字
- 2023-08-04 15:07:07
一 “腰斬”三國布局的重點
在《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書刊刻出版以前,人們的日常娛樂生活中,無論是舞臺演出、說唱,還是民間傳說或者講故事,已經(jīng)存在著比較豐富的三國故事素材。這些故事素材除了口耳相傳以外,有一部分也以文字形式固定下來,被抄寫或者刊刻成書。
三國題材的雜劇雖然存世較多,但受一人主唱的表演形式限制,演出時間不會太長,角色設(shè)置不會太多,情節(jié)沖突也必須集中,一般只擇取某個單一事件來予以表現(xiàn)。盡管劇作家往往會借角色之口,在上場時來一個開場白,介紹劇中人物關(guān)系或者故事發(fā)生的大致背景,但舞臺表演與文字劇本,通常來說是很不相同的兩件事情。即使是同一部劇作,從清代以來的表演記錄以及今日我們在劇院觀賞戲曲的切身體會來看,更多的時候,都是經(jīng)過臨場剪裁和隨機發(fā)揮,最終往往只展示最精彩的唱段。比較接近今天生活體驗的例子,至少可以舉出著名的京劇折子《罵曹》《捉放曹》《空城計》《斬馬謖》《定軍山》等。更典型的無疑是廣為傳唱的歌曲《京劇臉譜》,以一人一句一臉譜的極簡形式來表現(xiàn)三國人物的典型特征(曹操、典韋等)。這樣的選擇或者剪裁,既是滿足觀眾或者聽眾感受的市場需求,也反映出他們面對一部書、一出戲的感受和體會。

三國人物京劇臉譜舉隅
古代人其實和現(xiàn)代人一樣,面對長達(dá)百回的長篇巨制,有時覺得停不下來,要一口氣讀完;有時則意興闌珊,覺得滿紙皆無生氣,不如棄去。許多時候,篇幅過長,對讀者來說確實是一種負(fù)擔(dān)。明代刊刻的《西游記》,除了通常我們所熟知的金陵世德堂刊行的一百回本以外,還有幾種福建建陽刊刻的簡寫本,篇幅大約只有百回本的五分之一,或許就是面向這樣的讀者而量身定制的。當(dāng)然,對于愿意通讀全書的讀者來說,也有額外的需求。他們對情節(jié)、人物,總有這樣那樣的想法要表達(dá),要宣泄,除了在書頁上下方的空白處(“天頭地腳”),或者字句中間寫寫劃劃、添加評論以外,也會覺得有些部分純屬敗筆,應(yīng)當(dāng)刪去。
這方面的典型例子,無疑是《水滸傳》。明代流行的一百回本《水滸傳》(盡管一百回的容與堂本與一百二十回的袁無涯本,哪一個出版年代更早,還存在爭議,但一般都認(rèn)為最初的《水滸傳》確實是一百回的),到了金圣嘆手里,便被刪減為七十回,而金圣嘆腰斬本則成為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一個版本,直到民國時期容與堂本等明代版本重新被發(fā)現(xiàn),才又被一百回本或者一百二十回本所取代。金圣嘆腰斬《水滸傳》的理由有許多,拋開陳腐的君臣觀念不談,核心的理由來自一般的閱讀體會,即覺得小說在梁山大聚義之后,英雄們一個個死去,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讀來味同嚼蠟了。

金圣嘆“腰斬”《水滸傳》,成了“第五才子書”
盡管《三國演義》存世明代刊本不算少,在分卷、分則或者分回以及文字細(xì)節(jié)等方面,也往往被認(rèn)為存在著比較復(fù)雜的版本類別,但總體上來看,各種明代刻本之間并沒有特別大的不同,相比不同版本的《水滸傳》之間存在著征田虎、征王慶情節(jié)之有無這種整體性的顯著差異,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傊瑹o論是分為二百四十則,還是一百二十回,內(nèi)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毛宗崗評本《三國演義》既然是以李卓吾(一般認(rèn)為是葉晝偽托)批評本為工作底本,也就延續(xù)了將全書分為一百二十回的做法。
雖然毛宗崗也刪除及改寫了全書許多片斷,但他并沒有像金圣嘆那樣,腰斬《三國演義》。好吧,問題來了。既然刪改、腰斬不過是看上去有些極端的閱讀體驗而已,那么,同樣作為讀者,我們是不是也有權(quán)利,可以像毛宗崗那樣,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刪改?更進一步,我們是不是可以像金圣嘆腰斬《水滸傳》那樣,去腰斬《三國演義》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會選擇從哪里斬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