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行車:一部文化史
- (德)漢斯-埃哈德·萊辛
- 2202字
- 2023-08-10 18:21:12
肌肉力量的獨到運用
像西方國家那樣將大面積的土地用來種植燕麥并獲取飼養馬匹用的草料,而非產出人所需要的糧食作物,這在人口稠密的中國是難以想象的。在那里,人們有時必須在缺少馬匹的情況下作戰,因此士兵的肌肉力量得到了利用。從公元3世紀開始,每個士兵身前都推著“木牛”,這是諸葛亮發明的一種單輪手推車:“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與西方的推車不同,這種獨輪車的車輪在負載區域下方的中間處,因此推車人的手臂用不著承擔整體一半的重量。在西方,獨輪車直到12世紀才開始普及,并被欣喜地視作當時類似擔架的載具的一種改良版本,后者在當時的建筑工地需由兩人一前一后共同搬運。雖然后來手推車車輪取代了站在前面的搬運工,但推車的人仍然要承擔一半的載重——還是算不上一件輕松的差事。相比之下,中國士兵幾乎沒有任何負擔,只需要用些許肌肉力量來確保平衡。直到18世紀末,英國的農業生產活動中才出現了帶中輪的獨輪車。獨輪手推車至少已經算是某種單軌載具,即使單個人還無法坐在上面驅動它。在中國,軍用獨輪車甚至演化為一種廣為使用的運輸工具,可以載客也可以運送牲畜和貨物,直到20世紀才逐漸式微。不少手推車甚至還配備了風帆。因此,中國早在荷蘭人普及溜冰之前就擁有了一種機械化的運輸解決方案,無需一匹馬。
在西方,自中世紀以來就有人試圖制造一種靠肌肉力量驅動的車,盡管只是零星的單品,其用途可能是在閱兵式上烘托統治者的偉大形象。一個問題是如何通過車輪進行驅動,要知道在此之前車輪只是在載具上被動地轉動。低摩擦驅動需要十分精確的機械裝置,其精確程度靠鐵匠是無法達到的。那時這一群體被稱為“糙鐵匠”不無道理。盡管如此,根據漢斯·布爾格邁爾(Hans Burgkmairs)木刻版畫的描繪,1508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凱旋游行隊伍中富麗堂皇的戰車還是采用了這種低效的腳踏驅動,目的是要在觀眾中間引起可以烘托氣氛的驚嘆,因為車輛的前方沒有馬匹拉動,與人們的慣常預期完全相反。但當時人們并不打算將這種車投入日常使用。
事實上當時人們已經找到了兩種利用肌肉力量驅動車輛的方法。其中一種是為喪失腿部活動能力的殘疾人準備的特制輪椅,用操縱桿驅動——就像來自阿爾特多夫的瘸子鐘表匠人斯蒂芬·法夫勒(Stephan Farfler)的三輪車。今天常見的在輻條輪上裝有扶手的輪椅其實早在1725年就已經由一個名叫安德烈亞斯·蓋爾特納(Andreas G?rthner)的薩克森人發明了。另一種對肌肉力量的獨到運用是由奴仆驅動的“花園車”(Gartenphaeton),它可以有效避免馬的排泄物對地主家花園內的道路造成污染。這種花園車在英國貴族家庭中特別受歡迎,普法爾茨選帝侯卡爾·特奧多爾1775年在倫敦為他的施韋青根宮殿花園購置了一輛精美的花園車。它一直被存放在那里,幾乎從未得到使用,直到普法爾茨于1803年落入巴登手中,避暑莊園內可以移動的物件被一起運往慕尼黑,因為卡爾·特奧多爾已經成為巴伐利亞的統治者。今天,花園車仍然靜立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中,一把供司機坐的編織椅,后方站著一位需要踩踏兩根杠桿的仆人。兩根杠桿交替著從盤輪上展開皮制的條帶,盤輪通過飛輪與后輪軸相連接。聽起來很復雜,但行之有效,并使后來者受到啟發。因為我們知曉一則故事:曾經有一位名叫卡爾·德萊斯(Karl Drais)的學生常去施韋青根宮附近的林業局看望他的叔叔,他在那里頭一次見到了花園車,也許還能得到機會親自試一試。這顯然是一次關鍵的經歷,使這位富有創造力的學生以及日后的護林員在他叔叔的私人林業學校擔任林業教師期間,對陸路運輸產生了興趣。這其中的機緣令人琢磨不透,很難想象如果德萊斯沒有受到相應的啟發,后來又會如何。也許我們現在仍然會騎著馬或坐著馬車離開火車站——或許交通工具可通過電子系統控制,但無論如何還是得借助馬匹。這時會出現一種極易反駁的陳詞濫調:反正汽車會在某個時間點被發明出來。我們姑且假設生活在賓夕法尼亞州和安大略省的阿米什人的教派(崇尚簡樸生活,排斥現代文明)已經在整個西方世界占據主導地位,那樣的話西方人肯定不會發明汽車。年輕的阿米什男子會在16歲時得到一匹馬和一輛帶頂棚的輕便馬車,然后駕車到鄰近的村莊尋找新娘。他的余生都將與這輛馬車一同度過。另外,阿米什人最近開始允許孩子穿輪滑鞋,但自行車還沒有完全解禁——后者對他們來說已經算是奇技淫巧了。
但讓我們回到18世紀的日本。在那里,人們通過腳踩翻車或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來灌溉稻田,這些灌溉技術在當時已經非常純熟。學者平石久平次時光(Kuheiji Tokimitu Hisaishi)在一份留存至今的手稿中描述了一種“人力陸行船”(Riku-Hon-Sesya)。圖紙上繪制了一種船形的木制載具,有三個輪子,兩個后輪通過一種曲軸相連,司機站在曲軸上方,并通過導向裝置和滑輪組來操縱前輪。據說在1729年往后,正田孟也(Monya Shoda)和武田(Takeda)兩位發明家也制造出了類似結構的四輪車,當地人將前者稱為“遠行人”。然而,平石認為自己的三輪車更好。當面對一個斜坡時,四輪車只能被抬上去,而司機可以駕駛三輪車上坡。平石的手稿扉頁上有一首詩,它贊美人在這種車上僅憑舞蹈般的動作就有可能到達任何地方并享受自由的樂趣——這是對“自由機器”發出的最早贊美(自行車在今天的英語世界中仍被稱為“自由機器”)。自法國大革命以來,自由也一直是臣民們的政治夢想。在對自由渴望的驅使下,巴黎人征服了貴族的舞廳——那里最初是室內網球場地。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把具有節慶氛圍的舞會稱為“Ball”的原因,而這種對全新空間和新鮮快樂的渴望同樣表現在溜冰運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