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出版說明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休教授

“昆曲研究推廣計劃”主任

華瑋

201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正式啟動“昆曲研究推廣計劃”,由白先勇教授出任榮譽主任,由本人主持工作。“計劃”致力于昆曲文化遺產的研究與整理,包括昆曲在文學文本、音樂、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的研究;并在校內以及國際網絡平臺創設“昆曲之美”課程,邀請昆曲表演藝術家及學者專家到訪,參與“計劃”的教育推廣。我們期能為世界各地、不同學術背景的研究者和學生,提供自由而廣闊的交流平臺,借此促進香港與國際間的昆曲研究與對話合作,并進一步推動世界性的昆曲與人文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昆曲研究推廣計劃叢書”的出版,正是立基于此目標之上,其內容涵蓋昆曲史、昆曲美學、昆曲與社會文化等不同方面。“叢書”已出版了吳新雷教授編著的《插圖本昆曲史事編年》、陸萼庭先生的遺著《鐘馗考》,以及聚焦十八位在香港傳承推廣昆曲之重要人物的《香港昆曲人物志》。此次出版之《昆曲之美》演講集,則是國寶級昆曲表演藝術家在香港中文大學“說戲”的文字紀錄。

“昆曲研究推廣計劃”成立后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為本科生開設“昆曲之美”課程。本課程由中文大學文學院主辦,白先勇教授及本人主持,邀請多位國寶級昆曲表演藝術家及知名學者擔任講者,圍繞昆曲的音樂、文學、表演、美學等主題,解說、欣賞、分析、討論昆曲之美,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古典文學與表演藝術之鑒賞能力,致力于從“案頭”與“場上”讓學生全方位認識昆曲藝術、涵泳體驗昆曲之美。除了學者的學術講座,課程亦致力于從藝術鑒賞的角度,通過國寶級昆曲表演藝術家的解說示范,讓學生得以近距離觀摩演員的程式動作,從而能較細致地認識昆曲生、旦、凈、末、丑不同腳色行當的四功五法。

“昆曲之美”課程之創設與延續,實賴多方人士的支持,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三美俱全方能修得的成果。2012年春,課程首度開設,當時為一學分的選修課程,合共七講,繼而又在2013年春擴大成二學分,并成為大學選修通識課,每學期共十三至十四講。每周由不同表演藝術家或學者授課,并邀請江蘇省蘇州昆劇院蒞校演出。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昆曲紀錄,我們特別邀請中大視聽制作部為所有表演藝術家的講座與演出錄像,并將演講紀錄集結整理,一方面俾便有志于研究昆曲的學者、從藝者及大眾重溫,另一方面,冀能促進昆曲知識與藝術的傳播。

是次結集出版的,為“昆曲之美”于2012、2013、2014、2015、2017年五次開課的講課紀錄。[1]我們先后邀請了多位國寶級昆曲表演藝術家蒞臨中大,講解昆曲行當的四功五法,以及多出昆曲折子戲的演出體會。其中包括王芝泉老師講解《西游記·借扇》、《擋馬》與《扈家莊》;計鎮華老師講解《長生殿·彈詞》;鄧宛霞老師講解《牡丹亭·游園驚夢》與《蝴蝶夢·說親》;華文漪老師在與白先勇教授對談“昆曲新美學:傳統與現代”時,講解《牡丹亭·游園驚夢》、《玉簪記·琴挑》和《長生殿·小宴》;張繼青老師講解《牡丹亭·驚夢、尋夢》、《朱買臣休妻·癡夢》,并與姚繼焜老師共同講解《朱買臣休妻·逼休》;姚繼焜老師講解《驚鴻記·吟詩脫靴》;張銘榮老師講解《雁翎甲·盜甲》、《繡襦記·教歌》和《時遷偷雞》;張靜嫻老師講解《長生殿·小宴》與《琵琶記·吃糠》;岳美緹老師講解《牡丹亭·驚夢、拾畫叫畫》、《玉簪記·琴挑、問病、偷詩》,以及《牧羊記·望鄉》;侯少奎老師講解《單刀會·刀會》、《寶劍記·夜奔》、《義俠記·打虎》、《華容道》,并與女兒侯爽老師共同講解《千里送京娘》;梁谷音老師講解《孽海記·思凡》、《義俠記·戲叔》、《爛柯山·潑水》、《水滸記·借茶、活捉》、《南西廂·佳期》與《琵琶記·描容》;蔡正仁老師講解《長生殿·迎像哭像》、《彩樓記·評雪辨蹤》、《驚鴻記·太白醉寫》和《鐵冠圖·撞鐘分宮》。而裴艷玲老師“尋源問道:武生與老生的表演藝術”的講座,則以昆曲曲牌【新水令】為主軸,解說《寶劍記·夜奔》、《蜈蚣嶺》、《石秀探莊》、《乾元山》四個劇目中的角色形象,不僅精彩展示了昆曲的魅力,同時也兼及京劇等其他地方劇種。

昆曲作為戲劇表演的最大特色,是在激烈競爭下提煉出來的“折子戲”傳統。[2]昆曲傳字輩表演藝術家周傳瑛老師曾在《昆劇生涯六十年》書中說道:

折子戲在昆劇中是一個專有名詞,不是一部劇作分多少出(折)就有多少個折子戲;它指的是一部劇作里按生、旦、凈、末、丑各個家門在唱、念、做、打“四功五法”上有獨到之處,從而可以獨立演出的某些片段。[3]

由此可見,昆曲折子戲傳統的形成,就是戲曲表演不斷凝煉與自我提升的過程,這使得昆曲發展出精細的腳色分工以及嚴謹的程式,甚至到生、旦、凈、末、丑每門腳色都有所謂的家門戲,或稱“本工戲”。與一般想到昆曲就會聯想到才子佳人不同,昆曲還有大量精彩的凈丑戲,它的美學是“趨雅通俗,寓莊于諧”的。[4]通過“昆曲之美”課程邀請各位表演藝術家對演出的講解與體會,實際也反映昆曲折子戲的發展并非止于傳承,個別藝術家于繼承上一輩藝術家的表演程式之后,亦加入了與時俱進的變化。當中包括對其他行當、劇種的借用,甚至從其他藝術形式吸收而來的表演元素,借以豐富原本的演出形式和內容。這些大師們精心反思、創造經驗的總結,相信能夠成為昆曲今后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資產。

本書是講課逐字稿的整理,我們按照各位表演藝術家的姓氏筆劃排序,每位藝術家的講座紀錄再以年份先后排列,同時在每講文字紀錄中加入標題,標示各位藝術家于講座中講解昆曲行當、四功五法、折子戲的重點內容,幫助讀者一目了然地進入昆曲藝術的世界。在整理過程中,“計劃”助理往返于錄像片段與文字紀錄之間,反復琢磨,并向講者核實個別內容與字詞,務以存實求真。為了使行文更加流暢,我們在不增改語意與文字的前提下,刪減了一些過于口語化的詞匯,惟力求維持各位藝術家講課的語氣。雖然部分講座談及的折子戲劇目有所重復,但考慮到各位老師于每次講課都會分享不同的表演心得,因此部分重復的劇目講解仍予以保留。配合講課文字,我們插配了講座實況照片以及藝術家們的演出劇照,讓讀者更能感受各位大師演講與演出的風采。部分講座設有問答環節,由出席的同學及旁聽人士向藝術家發問,其中不乏珍貴的分享,因此我們亦將有關內容保留,附于講座紀錄之后。而藝術家們在解說每一講的主要劇目之外,亦曾分享對其他劇目的演出體會,當中更包括了一些京劇劇目,為此我們制作了一份索引,列出講座中包含的昆曲折子戲以及京劇的劇目,以便讀者檢索。在本書出版之前,我們業已將部分課程的精華片段,制作為網絡課程,讀者若想一睹各位藝術家的講課影像,可透過網絡平臺重溫。[5]

最后,我要真誠感謝參與“昆曲之美”課程的所有大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前院長熊秉真教授、梁元生教授、賴品超教授和現任院長唐小兵教授。文學院辦公室的黃笑微主任、郭美英主任、袁家璐女士、張世賢先生、關寶燕女士等同仁,歷年來對“昆曲之美”課程行政指導予以大力協助;視聽制作部的譚顯揚先生、何旭榮先生、羅保祥先生、盧滿輝先生、謝卓研先生、孟逸濤先生和梁樂瑤女士負責講座錄像與剪輯影片;資訊科技服務處的羅翠嬋女士和陳明慧女士對制作“昆曲之美”網絡課程的支持;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李林德教授為英文版網絡課程的翻譯與支援工作的付出,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計劃”助理蔣鎮鴻先生為文字整理、圖片搜尋、文稿校對等工作付出了大量時間與精力,本書的出版,他居功厥偉。我的博士李穎瑜女士和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呂佳老師為文稿校對給予的幫助,我衷心感謝。鄭佩群女士、于劍羿先生、袁學慧女士和周嘉儀女士提供的講座實況照片和演出劇照,為本書生色不少。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先生、副總編奚彤云女士與編輯黃亞卓女士一如既往的支持。“香港中文大學昆曲研究推廣計劃叢書”得以出版,則要歸功于余志明先生及夫人余陳麗娥女士的慷慨贊助、白先勇教授的前瞻視野,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前院長梁元生教授的鼎力支持,謹此一并致謝。

[1] 2016年、2018年、2019年“昆曲之美”課程暫停開辦,2020年“昆曲之美”課程受疫情影響,改為網上授課。

[2] “折子戲”的相關研究可參考陸萼庭:《昆劇演出史稿》,頁167—177;曾永義:《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年1月),頁1—82;吳書蔭:《昆曲奇葩折子戲——談昆曲劇目的搶救和傳承》,收入華瑋主編:《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對世界的昆曲與〈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246—261。

[3]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昆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頁42。

[4] 周華斌:《昆曲之美學韻味》,收入華瑋主編:《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對世界的昆曲與〈牡丹亭〉》,頁319。

[5]“昆曲之美”繁體中文版網絡課程網址:https://www.coursera.org/learn/kunqu/
“昆曲之美”簡體中文版網絡課程網址:http://www.cnmooc.org/portal/course/3232/7574.mooc
“昆曲之美”英文版網絡課程網址:https://www.coursera.org/learn/kunqu-opera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阳县| 永定县| 炉霍县| 长葛市| 陇南市| 渑池县| 通渭县| 沂源县| 宜兰市| 乐陵市| 太保市| 三原县| 无锡市| 来宾市| 隆尧县| 博兴县| 嘉黎县| 鄂伦春自治旗| 方山县| 华坪县| 长海县| 盖州市| 平顺县| 大城县| 贡嘎县| 龙里县| 阳朔县| 镇平县| 南靖县| 高安市| 嘉荫县| 张家口市| 图木舒克市| 汪清县| 哈密市| 安泽县| 德令哈市| 枣阳市| 东宁县| 岐山县| 上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