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夢·牡丹亭
- (明)湯顯祖原著 滿晨編繪
- 2674字
- 2023-07-25 18:25:43
自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小時候讀到這句話,總覺得夸張得有些離譜。怎會為夢而死?又怎可能因情死而復生?讀《牡丹亭》,大多數人都能為杜麗娘因夢而死又死而復生的故事所驚嘆,也能被麗娘與柳生之間超越現實、超越生死的感情所打動,這都在一個“情”字。但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無畏的“一往”,是堅定的“可以”,是杜麗娘追求個性、追求自由、追求愛,反對封建禮教的勇敢與浪漫。杜麗娘出生在官宦世家,衣食住行處處都受到禮教的束縛,父母為她日后能成為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而請來教書先生,為保安全她連自家的后花園也沒去過。這樣的出身和社會地位,讓她在享受衣食無憂的生活的同時也幾乎與世隔絕,埋葬了大好青春。面對自己熾熱的感情,她卻無能為力,不斷地壓抑自己,只能在夢中與死后才能實現自己的反抗和自由。
夢短夢長俱是夢,年來年去是何年?我想最能概括《牡丹亭》的并不是“情”,而是“夢”,現實和混沌交疊,如夢如幻。創作這本書的起因,其實是想著給自己的本科畢設動畫《蟄》一個滿意的收官。我的本科畢業作品《蟄》是來源于觀看昆曲《牡丹亭》里杜麗娘與柳夢梅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后的感受。貫穿《牡丹亭》的“情”擁有超越生死的力量,伴隨杜麗娘跨越現實、夢境與幽冥三個境界,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的情得到了實現。我想把這種如夢致幻的感覺用自己的專業方式表現出來。這是很自我的一個作品。對于這個動畫作品,我并不是去復述《牡丹亭》的故事,也不期望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通過這3分45秒就讀懂《牡丹亭》的故事,只是想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觀者。而對于這本書,我想讓更多的人能通過它了解到《牡丹亭》的故事,感受到湯顯祖的浪漫,在追逐自由的同時不要喪失去愛的勇氣。
我的家鄉是湖南湘西州的一個小鎮——鳳凰。這是一個很小但是又充滿吸引力的地方。每天晚飯后去古城散散步是我家到現在都雷打不動的習慣,那些古城墻、吊腳樓、背著背簍苗族打扮往來的人,每一處都充滿魅力。小時候每次寒暑假爸媽都會送我去鄉下的外婆家,我和伙伴們一起去山間、去溪邊、去田野里玩耍,貼近自然又無拘無束。老家這里有很多的少數民族,我自己也是少數民族的。在上大學之前,我都生活在這里,經常能感受到充滿魅力的民族文化,接觸到充滿創造力和生氣的民族服飾,所以我一直都很喜歡一些傳統文化,無論國內外,這些經過時間沉淀下來的藝術充滿著魅力。融合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藝術去創作,是我一直都想做的事,希望觀者在看到我的作品的時候能感受到一點點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以,無論是在畢設動畫還是在這本繪本中,我都加入了一些中國傳統元素,在夢境與冥界中更是加入了很多少數民族元素,來表現不同于生者世界的夢幻和神秘。
在做《蟄》之前我查閱了很多戲曲資料,我想融入一些折子戲的元素來表現這個動畫,所以就想著把整個動畫劃分成幾個部分。想起以前看電視劇《聊齋》的時候,每一篇的開始都會有一個書法寫的故事描述,又了解到連句動畫這一形式,所以每一小折都由一段能概括一折內容的原文書法開始。這樣的形式在這本繪本中也沿用了。比如第二折開頭的書法“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就是對這一折中杜麗娘偷游后花園,夢遇書生柳夢梅的概括。我選取了《牡丹亭》前三十六出的內容,分為七個小折。第一折描述了南宋南安太守杜寶育有一女,名喚麗娘。年芳十六,冰肌玉骨,眉目如畫。父母為其請來秀才認字識書。麗娘因春日習讀《詩經·關雎》動情。伴讀春香,偶見杜府后花園,引麗娘偷游。第二折則是翌日麗娘趁父母外出,與春香偷游后花園,因久困閨房,動春之情,忽做一夢,夢見一書生拿柳枝要她題詩,后與書生互生情愫,在牡丹亭下,共成雨云之歡。第三折麗娘醒來,懨懨思睡,前往花園尋夢中之人不見,緩步行于后花園中牡丹亭邊梅樹之下,惘然嘆曰死后能葬身于此足矣。而在第四折中,麗娘相思成疾,日漸消瘦。一日對鏡梳妝,見面容憔悴,遂喚春香取素絹、丹青,自畫春容并題詩一首于上。又將夢境之事告與春香,囑咐死后必葬于牡丹亭邊梅樹之下。遂于中秋之夜夭逝。麗娘逝后魂歸冥界,因與柳生緣分未盡被送回人界。因為想表現出冥界的神秘奇幻,所以使用了大量的刺繡與少數民族服飾元素,開頭與結尾的文字也做成了刺繡的質感,章節在形式上也與其他小折不同,區分出陰、陽兩界。第五折則是從柳夢梅的角度描繪,廣州柳府柳春卿,因一日夢見與一立在花園梅樹下的女子一見鐘情改名夢梅。臨安考試途中,柳生病宿南安梅花庵,一日偶經花園,拾到一畫像,以為仙容,將畫帶回掛于房中頂禮供奉。細觀之又似夢中女子,遂回畫中詩一首題于上。第六折,因當日朝廷升遷杜寶,命其領兵圍揚州逆黨,杜父只好匆匆安葬女兒,將杜府改為梅花庵供奉麗娘后舉家搬遷。麗娘魂魄游至庵中,恰遇柳生夢中呢喃畫上詩句,頗為感動。麗娘與柳生歡會數夜后告其實情,求柳郎相助還魂。最后一折,柳生命人于后花園梅樹下掘墓,果見棺木。麗娘面頰如活人一般,藥湯沐浴,三魂七魄回歸,霎時間便能起身言語。愛人終相守。柳家即刻差人前往太原杜府尹家報喜。十月十五吉日,杜麗娘與柳夢梅合巹交杯,共結連理。繪本中的文字主要引用自《牡丹亭》原文,旁白和對話用兩種字體區分了出來。因為《牡丹亭》原文有十余萬字之多,是繪本這種形式無法容納的,并且我的創作初衷也不是“復述”《牡丹亭》,而是希望盡可能地展現《牡丹亭》中“情”之一字的魅力和杜麗娘魂歷三境的想象力,希望有更多的讀者把這本繪本當作一個契機,去走近這個故事。
我其實是個不大能堅持的人,但繪畫是我堅持得最久的一件事,從第一次拿起畫筆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但我從沒覺得乏味無聊,反而越來越喜歡、越來越珍惜這份熱愛。我也一直覺得自己是無比幸運的,能夠將絕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熱愛的領域中。本科畢業的那段時間,我一下子被很多事沖擊到,每天都是恍恍惚惚的,直到因為《蟄》的契機準備出版這本繪本,才覺得生活好像開始變好了。這本書對于我有太多太重要的意義。它是我的第一本書,也是一根把我拉出情緒泥潭的繩索。就像這書中的故事,夢短夢長,皆是幻境一場,年復一年,來來去去,已經不知今夕是何年。回頭望,仿佛身處幻境,一切是那么模糊且不真實。所以,我想用這書中的最后一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正在看這本書的你——“有一日春光暗度黃金柳,雪意沖開了白玉梅。”
寫到這里快結束了。書中的結尾是雪意消融、春日明媚,突然想起這時立春已過,春天到了,感覺有一種奇妙的銜接感。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起身拉開窗簾,陽光灑在身上真舒服,那就出門散散步吧。
2022年2月26日
滿晨 于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