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地不仁
- 道德經
- (春秋)老子著 黎福安譯注
- 1815字
- 2023-07-25 15:03:29
天地不仁[1],以萬物為芻狗[2];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3]乎?虛而不屈[4],動而愈[5]出。多言數[6]窮,不如守中[7]。
注釋
[1]仁:指情感或類似人類一樣擁有“七情六欲”的羈絆,與儒家所提出的“仁”的思想有本質區別。
[2]芻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祭祀道具,常用完即扔掉或燒掉,后比喻無足輕重之物。元代吳澄說:“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于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無心于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3]橐龠(yuè):古代鼓風吹火的工具。袋囊稱橐,送風管稱龠。
[4]屈:窮盡。與后面的“多言數窮”的“窮”字對應。
[5]愈:愈發,更加。
[6]數:屢次。
[7]中:通“沖”,與第四章中的“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沖”同,即“盅”。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與否的,萬物對于天地而言,就像芻狗一樣無足輕重;圣人也是無所謂仁慈與否的,百姓對于圣人而言,也像芻狗一樣無足輕重。天地之間,難道不像一個巨型風箱嗎?表面上看,似乎虛無縹緲、一無所有,可它一旦鼓動起來,其生命力又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政令繁多又屢屢變更,只會使國家和百姓陷入混亂,不如堅守虛靜(行無為之道,這才是順應了事物的發展規律)。
闡說
黃元吉 《道德經講義》
天地間生生化化,變動不居者,全憑此一元真氣主持其間。上柱天,下柱地,中通人物,無有或外者焉。此氣之渾渾淪淪、主宰萬物、有條不紊者,曰理;此氣之浩浩蕩蕩、彌綸萬有、宛轉流通者,曰氣。理氣合一曰仁。故先儒曰:“仁者,人欲凈盡,天理流行,無一毫人為之偽。”又曰:“生生之謂仁。”要之,仁者如木果之有仁,其間生理生氣,無不完具。天地生萬物,圣人養萬民,無非此理此氣為之貫通,夫豈區區于事為見耶?故太上設言以明道,曰:向使天地無此一腔生氣,惟有春夏秋冬、寒暑溫涼之教,以往來運度,則萬物無所稟賦,氣何由受,形何由成?其視萬物也,不啻芻狗之輕,毫不足珍重者然,有日見其消磨而已。又使圣人無此真元心體,惟仗公卿僚寀、文誥法制之頒,以訓戒凡民,則草野無由觀感,人何以化、家何以足?真是視斯民如芻狗之賤,全不關痛癢者然,有日見其摧殘而已。顧何以天地無心,而風云雨露,無物不包含個中?圣人忘言,而輔相裁成,無人不嬉游宇內。足見天地圣人,皆本此一元真氣,貫注乎民物之間——雖有剝削,亦有生成;雖有刑威,亦有德化。是天地圣人之不仁,正天地圣人仁之至處。人不知圣,盍觀天地:上浮為天,下凝為地,其中空洞了明,渾無事物,不過一開一闔,猶橐之無底,龠之相通,渾浩流轉,毫不障礙焉。當其虛而無物也,固隨氣機之升沉,而不撓不屈;及其動而為聲也,亦聽人物之變化,而愈出愈奇。以觀天地,無異橐龠,圣人又豈外是乎?學者守中抱一,空空無跡,浩浩無垠,藏之愈深,發之愈溥。以視言堂滿堂、言室滿室者,相隔不啻天淵。彼以言設教,以教有盡,何若寶吾之精,裕吾之氣,神游象外,氣注規中,而無一膚一發不周流遍及之為得哉!甚矣!守中之學,誠修身之要道也。
此是一元真氣,修身在此,治世亦在此。除此以外,所謂制度法則,猶取魚兔之筌蹄也。魚兔必假筌蹄而得,謂取魚兔不用筌蹄,不可,謂筌蹄即魚兔,亦不可。金丹大道,如采陽補陰,前行短、后行長;玉液小還、金液大還,皆是取魚兔之筌蹄。若竟視為道源,差毫厘而謬千里矣。惟此元氣,無聲無臭,無象無形,天地人物公共之生氣。學者修煉,必尋得此一件丹頭,方不空燒空煉。否則,煉精、煉氣、煉神、煉虛,皆屬無本之學,一任童而習之,到老猶無成焉。太上教人從守中用功,而消息在橐龠,學人須自探討!章內“不仁”二字是設詞。
拓展閱讀
王弼 《道德經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圣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排橐也。龠,樂龠也。橐龠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龠也。〉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龠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龠有意于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