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 魯明川
- 2985字
- 2023-08-09 17:37:29
序
魯明川的著作《<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的出版,值得慶賀。就理論發展而言,《資本論》可以說是人類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其中許多理念的深刻內涵,有待后人進一步發掘,并且一旦能夠發掘和光大,便會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例如,馬克斯·韋伯關于“資本主義精神”的思想,凱恩斯關于貨幣給經濟體系帶來本質性變化的思想、關于市場經濟總供給必然過剩的理論等等,都是影響整個世界的思想。而這些思想,無論其提出者承認與否,我們都能非常明確地從《資本論》中發現追尋其思想發源地,而這些作者不可能不受《資本論》中相關著名思想的影響。而《資本論》中蘊含的極其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更有待進一步發掘。魯明川的這本著作,以他對《資本論》的總體思想的把握為基礎,用明晰的邏輯思路和對當代社會現實的關切,在這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基于此,我非常樂意為此書作序。
直接地看來,生態問題首先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現代工業化生產力發展所產生出來問題,因而必須通過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力的變革來解決。然而在生產力系統的這些技術性問題的背后,我們可以發現那種驅動這種生產力發展的社會關系力量,因而生態問題同時也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問題。正是某些社會集團為了達到自身目的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產生了危害他人和全人類的生態危機,因此變革生產關系是解決生態危機的前提。這就是“生態問題的二重性”,它是《資本論》的勞動二重性思想在生態問題上的表現。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角度來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使《資本論》的生態思想本質上區別于西方生態思想。《資本論》中所所說的資本,乃是以物質性生產要素為載體的社會關系,是投入到生產中追求自身增殖的剩余勞動價值。資本為了自身增殖,必然成為組織生產要素進行擴大再生產的強大的社會關系紐帶,從而具有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但是對資本來說,推動生產力發展只是手段,其目的只是為了實現價值增殖,也即賺錢。為了達此目的而進行的資本擴張過程,成為資本不斷吞噬各種生產要素的不斷把世界“資本化”的過程,由此形成了資本邏輯。這種資本邏輯必然與生態邏輯發生矛盾與沖突。資本邏輯的時空展現最終撕裂生態環境自身的邏輯。而這個過程表現為無限擴張的正反饋過程:資本以占有和利用生態資源為前提,不斷將生態資源吸納到資本體系內部,使之成為資本增殖的載體,破壞生態環境;而資本在汲取自然力之后,獲得了更強的“擴張能力”,需要吸納更多的生態資源,不斷加劇對自然資源的盤剝力度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人類勞動通過資本擴張過程產生了一個危害人類自身的惡化的環境系統,這是“生態異化”。要消除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異化”的矛盾,必須改變造成這種“生態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與其他各種生態哲學的本質差異之所在。
魯明川的這部著作,從當代現實的生態問題出發,來發掘《資本論》所蘊含的生態哲學,理論聯系實際,探尋馬克思《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對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重要意義及路徑啟示。本書的主要觀點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物化的社會關系力量:《資本論》研究的重要主題。《資本論》不僅包含生產、交換、消費組成的社會物質生產系統,而且還蘊含社會物質生產系統的驅動力,這個驅動力就是物化的社會關系力量,這也是唯物史觀的生動體現。《資本論》中關于勞動有大量論述,人們通過社會分工條件下物化勞動將自身的本質力量凝結在勞動產物生產出大量的物質產品,同時通過物化勞動的物與物之間的聯系實現人與人社會關系的聯系。資本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定的“物”與一定的“社會關系”的綜合體,它在社會生產和社會關系再生產過程表現出了雙重作用:一方面通過“物”產生了創造文明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社會關系”產生一種客觀的社會力量。
(二)“人-自然共同體”:《資本論》生態哲學的社會向度。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彼此隔離,而是不斷進行著“物質變換”,人與自然構成了密不可分的生態共同體。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社會關系實質上是人與自然之間不斷物質變換的生態關系表現。現實中的人與自然都不是一種先在的或現成的存在,而是一種具體的、現實的社會存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生成,彼此是一種“過程內在關系”。
(三)資本邏輯:人與自然關系的非生態發展。資本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由于其趨利本性,通過生產資料來支配他人的勞動,從而不斷把客觀世界“資本化”,由此形成的推動社會經濟運行的巨大的客觀物質力量及其矛盾發展規律,導致強制生產、強制消費的大量出現,撕裂了人與自然的內在生態邏輯關系,出現“資本—生態”正反饋怪圈。資本主義發展史和生態災難史是同一個歷史過程。隨著資本邏輯主宰世界,資本開始在全球裹挾和掠奪資源,從而致使生態危機的全球蔓延和頻發,資本的無限制擴張是自然之死的主要原因,限制資本成為復活自然的首要任務。
(四)生態文明是人類生存的載體,也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樣式,涵蓋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全部內容。生態文明并非簡單的“超越論”和“修補論”,其本質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象性存在的良序狀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彼此之間并不是一種“征服與被征服”、“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象性關系。生態文明體現為人—自然—社會之間和諧共生的對象性存在的良序狀態,其不只是對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簡單超越,也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形態不斷演進的必然結果。
(五)實踐與發展:《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啟示。《資本論》中的生態哲學思想對于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我國目前依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認識勞動和資本及其邏輯對發展經濟、提高效率的積極作用,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政府引導作用,駕馭和導控資本,克服資本及其邏輯的生態悖論,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倡導生態消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不斷發展。
總體而言,本書文獻材料詳實,觀點明確,思路清晰,立足《資本論》原著文本,分析概括《資本論》生態哲學思想要點,使得論斷有本可依、有源可尋、有理有據,富有說服力。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資本論》是馬克思花費畢生精力撰寫的部鴻篇巨著,內容十分豐富,思想深刻,資本與生態的矛盾問題比較復雜,盡管作者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探索,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思考與研究。例如如何正確認識和分析資本全球化的生態正義問題?如何看待綠色資本主義問題?《資本論》生態哲學研究中如何進一步體現“中國特色”?如何從唯物史觀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關系及其文明史意義?等等。希望并相信本書的作者在這些方面做進一步努力,豐富資本與生態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
魯明川工作所在地是浙江,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浙江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引領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績。深入發掘《資本論》的生態哲學思想,對于更好地理解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思想,對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這是我對本書的最大希望。是為序。
魯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