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從提舉學校到提學使司

中國教育史上,相當于省一級的教育行政“議創于唐職,則始宋”[清]張之洞撰:《(光緒)順天府志》(卷七十九·官師志八),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十五年(1889)重印本。。唐代,李棲筠等人曾議請于十道大郡置太學館,遣博士出外,兼領郡官,以教生徒,“然議不行”[清]張之洞撰:《(光緒)順天府志》(卷七十九·官師志八),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十五年(1889)重印本。。北宋元符二年(1099),“諸路選監司一員提舉學校”[元]脫脫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選舉志第一百一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崇寧二年(1103),各路改設提舉學事司,簡稱提舉司或提學司,“掌一路州縣學政,歲巡所部,以察師儒之優劣、生員之勤惰,而專舉刺之事”[元]脫脫撰:《宋史》(卷一百六十七·職官志第一百二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宣和三年(1121),提舉學事司被撤銷。至北宋紹興年間,各路又恢復提舉學事司。金代,各路設有提舉學校官,以試補學生。元初,各路沿用金代官制,設有提舉學校官。至元二十四年(1287)起,隨著行省制度的實施,江浙、湖廣、江西、陜西、四川等各行省設立儒學提舉司,總攝各路儒學。明初,各行省沿用元代官制,設有儒學提舉司。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各行省改設提學道,負責人稱為提學。提學“與督撫平移,而官止道員,仍受督撫之節制”《再論教官稽察州縣事》, 《申報》,1882年4月8日,第1版。。清初,各行省沿用明代提學道制,辦理本省科舉考試事宜程湘帆編:《中國教育行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第50頁。,但與明制有所不同,提學人選“自京官部院至翰詹皆可簡放,不拘于道員之品級”,致使提學“于督撫有所顧忌,遇事而不敢言”《再論教官稽察州縣事》, 《申報》,1882年4月8日,第1版。。清雍正年間,提學道改為提督學院,負責人改稱提督學政(簡稱學政),專司全省科舉考試。但與清初提學不同的是,各省學政地位大大提升。具體而言,學政是皇帝欽命的官員,而非地方官員,故不受督撫節制,致使“學政于督撫為敵體,諸事既不便于稟承;于地方為客官,一切更不靈于呼應”《學部政務處會議裁撤學政請設直省提學司折》, 《申報》,1906年5月2日,第3版。

至19世紀末,在“開民智”觀念的激蕩下,各省紛紛舉辦新式學堂,以培育新人。顯然,在這種新形勢下,提督學政因其職權所限,已無法適應新式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設立專門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來管理省域學務已迫在眉睫。

到20世紀,“興學堂”是清末“新政”時期的主要內容。為了適應地方興學需要,一些先進省份先于中央,創設了省級教育行政組織。1901年8月,湖廣總督張之洞考慮到“現在學堂極多,學務日型殷繁,亟應添設總匯之所”,便在總督衙門“首先設立學務處”。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教育行政史略》,湖北省檔案館藏:《湖北省教育廳檔案》, LS10-001-0052。根據張之洞意見,學務處的職員要選聘“名公巨卿,夙負時望者”《請求學務》, 《申報》,1901年7月31日,第2版。,職責在于“所有關涉學務之章程、經費、委員銜名、學生人數、功課年限、時刻圖表、考課題目,均須匯總隨時呈覽,以備考核而覘進退”張之洞:《札委學務處總辦等》,載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六冊(公牘),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年,第4108-4109頁。。當時,湖北學務處“內設總辦、提調、坐辦、委員、參議等官”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教育行政史略》,湖北省檔案館藏:《湖北省教育廳檔案》, LS10-001-0052。。由此來看,湖北學務處已初具省級教育行政組織的形態。1902年5月后,山西、湖南、江蘇、安徽等省模仿“湖北經驗”,陸續設立了本省學務處。《山西學務處所訂學堂章程》, 《申報》,1902年5月16日,第2版;《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初一日京報全錄》, 《申報》,1902年8月17日,第12版;《江蘇學務》, 《申報》,1904年8月17日,第2版;《安徽全省學堂調查表》, 《申報》,1905年3月21日,第9版。

此外,1902年8月,直隸總督袁世凱意識到,“直隸省會及各府、廳、州、縣遍立學堂,端緒紛繁,必須有總司學務者,乃能若網在綱,有條不紊”袁世凱:《省城設立學校司片》,載天津圖書館、天津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編:《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8頁。。因此,他下令在保定創立直隸學校司,組織架構為“督辦一員,以董其成”;并設專門教育處、普通教育處、編譯處三個部門,“各置總辦一人,分理其事”。袁世凱:《省城設立學校司片》,載天津圖書館、天津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編:《袁世凱奏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8頁。與湖北學務處相比,直隸學校司初具“分處辦事”的組織形態。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實施了由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共同擬訂的《學務綱要》。該綱要規定:“各省府廳州縣遍設學堂,亦須有一總匯之處,以資管轄,宜于省城各設學務處一所,由督撫選派通曉教育之員總理全省學務,并派講求教育之正紳參議學務。”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學務綱要》, 《四川官報》,1904年第9冊,第7頁。很明顯,這一規定充分吸收了由張之洞主導探索的“湖北經驗”。自此,各省統一設立了歸督撫管轄的學務處。而且,這時的學務處組織分工較以往明晰。以湖北省為例,1904年,湖北學務處進行了組織調整:“梁總提調鼎芬,于處內設審計、普通、專門、實業、游學、會計六科,各司其事。是為本省教育行政機構分科之始。”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教育行政史略》,湖北省檔案館藏:《湖北省教育廳檔案》, LS10-001-0052。

然而,各省學務處運轉未及兩年,便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變局。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廢除科舉制。頃刻間,各省學政遭遇尷尬的身份危機。為化解身份危機,9月4日,清廷諭令:“所有各省學政,均著專司考察學堂事務,會同督撫經理。”《上諭》, 《申報》,1905年9月8日,第2版。由是,各省形成學務處和學政共同管理省域教育的“雙軌體制”。但問題在于,這一體制在管理實踐中暴露出嚴重弊端,制約著各省新式教育的推廣。一是多頭指揮。與學務處歸督撫管轄的情形不同,調整職能后的學政對地方而言仍是客官,且與督撫平級,不歸其節制,從而在管理實踐中造成多頭指揮的弊端。二是政出多門。各省學務處成立以來,設有查學員、視學官等職,負責視察本省學堂。問題在于,學政的新職責同樣是考察學堂事務,在管理實踐中難免出現政出多門的問題。三是兩者難有作為。在管理實踐中,督撫握有一省教育的人事權與經費權。在此情況下,各省學務處實質是承督撫之命辦理全省學務的事務部門,致使其作為空間有限。與此同時,學政大都“不諳學務”《論學務處亟宜歸并學政(續廿二日稿)》, 《申報》,1905年9月29日,第2版。,因而在實踐中也難有作為。由上表明,在科舉已廢、學堂待興的大變局中,調整學政職能的低成本辦法無法收到推廣新式教育的效果,因而亟須進行大幅度的改制。

就此,學務大臣、地方督撫、學政等站在各自的立場提出不同的意見。總體來講,各方的意見主要有:保留學政、恢復提學道、由督撫辦理學務、移植域外的視學官或監學等。1905年12月學部成立后,主導輿論趨向,主張裁撤學政,并試圖找尋兼采古今經驗、協調各方利益的改制方案。歷經一年的博弈,1906年5月15日,學部頒發《各省學務詳細官制及辦事權限章程》,要求各省廢除原有的“雙軌體制”,統一設立提學使司(見圖1-1)。

圖1-1 清末提學使司組織

注:鑒于“課”字不若“科”字通行明晰,1908年9月14日,學部令各省將學務公所六課改稱六科。

圖片來源:程湘帆編:《中國教育行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第52頁。

該章程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1)關于提學使選任。提學使司設提學使一員,秩正三品,任期三年,為督撫屬官,歸其節制,由學部任免,但由督撫和學部共同考核。(2)關于提學使權責。提學使的職責是總理全省學務,考核所屬職員功課;其職權有任免屬員、札派勸學所總董、考核地方官興學考成、籌劃全省學款等。(3)關于提學使司組織。提學使司由提學使衙門和學務公所構成。其中,提學使衙門由學政衙門改設,是提學使日常起居之地;學務公所由學務處改設,為提學使督率屬員辦公之處。(4)關于學務公所架構。學務公所由六個業務課(包括總務課、專門課、普通課、實業課、圖書課、會計課)、議長議紳、省視學、教育官練習所等部門組成;職員編制為各課課長一人、各課副長一人、各課課員若干人、議長一人、議紳四人、省視學六人。其中,課長、副長、課員、議紳由提學使選派,議長由督撫咨明學部任命。(5)關于學務公所職責分工。六個業務課分別負責總務、專門教育、普通教育等各類行政事宜;議長和議紳的職責是協助提學使籌劃教育,并向督撫提供咨詢;省視學的職責是根據提學使指示,督查地方教育;教育官練習所負責向全省辦學人員提供教育培訓。《各省學務詳細官制及辦事權限章程》, 《學部官報》,1906年第2期,第23-25頁。

由上述制度內容來看,較之以往的學政和學務處,提學使司有著顯著的不同:不僅具有行政領導、決策咨詢、監督考核、培訓研究等職能,同時具有相當的人事、經費等職權,已經具備了現代意義上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基本屬性。可以說,此項章程頒布后,各省相繼設立了提學使司,由其管理省域教育事業關于清末提學使司的“行政”過程,詳見張寅著:《大變局中的省域教育領導者:清末提學使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開啟了地方教育現代化的歷史征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边县| 唐河县| 商都县| 武隆县| 泾川县| 芷江| 新巴尔虎右旗| 沙田区| 阿拉善左旗| 偏关县| 呼图壁县| 茌平县| 平利县| 张家口市| 岳阳县| 前郭尔| 义乌市| 樟树市| 潜山县| 溧阳市| 龙山县| 红原县| 融水| 恭城| 绥芬河市| 凤山市| 图们市| 中牟县| 特克斯县| 嵩明县| 砚山县| 济源市| 石首市| 府谷县| 海原县| 福清市| 三江| 芷江| 绍兴县| 罗源县|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