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企靈魂重塑: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理論與方法
- 王杰等
- 2509字
- 2023-12-13 15:35:38
第一節 企業文化的歷史與溯源
一、企業文化概念的出現
任何一種形態文化的生長都必定會有根源,企業文化也不例外。從純文化的角度來說,每個企業只要一誕生,就必然會有自己的文化,比如百年老字號同仁堂,還有改革開放前的鞍鋼、大慶、北京百貨大樓等企業,都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但是,這種文化還是不自覺的,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企業文化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在西方,現代工業的發源地,近200年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斷提速,人類創造了超過過去一切時代總和的財富,且與迅猛發展的社會生產力相匹配,管理的知識和理論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傳統的經驗管理階段進入到了科學管理階段(以美國人泰羅、福特、甘特等創立的各種科學管理制度為代表),崇尚對“動作和時間”的研究、提倡“定額管理”、著眼于提高工人勞動生產率、從經濟學意義上對工人采用“胡蘿卜加大棒”的“科學管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發展,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理念,但這顯然也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企業文化。
我們今天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一種自覺行為,其出現的時間要晚得多。
事實上,企業文化作為一個完整和全新的概念的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作為戰敗國,日本陷入經濟危機之中。為了使自己從崩潰和蕭條的泥淖中掙脫出來,日本派遣了大量有識之士去美國尋求解決之道。在認真考察了美國企業成功經驗之后,他們認為,美國的企業管理制度雖然比較科學先進,值得認真學習,但日本不能照搬美國的管理模式,必須走自己的路。
于是,歷來善于學習吸收外部成果的日本人,便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這種新的管理模式的特點,可以概括成一個“和”字和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及參與制“三個支柱”:“和”指日本的企業重視和諧一致與團結協作精神;而“三個支柱”則是對“和”這一思想的重要支撐。在找到這種適合本國的管理模式后,日本抓住朝鮮戰爭爆發所提供的難得機遇,加上全民族的勤勞工作,使處于崩潰邊緣的日本經濟出現了奇跡般的復蘇,企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新技術發明不斷涌現,從而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強國。
到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竟然在很多方面超過了美國,一時大大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為了探尋日本企業成功的秘密,許多美國專家學者紛紛到日本的企業進行考察,在比較研究兩國企業管理現狀后,這些專家學者們達成共識:日本企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在于他們實行了一種與西方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從文化管理的視角提出了新的管理理論與方法,開啟了企業管理的全新模式。善于標新立異的美國人,將日本企業的這種管理方式命名為“企業文化”。從此時開始,這種被稱為“企業文化”的管理方式在國際企業中被廣泛應用。
二、企業文化理論的發展
從1981年到1982年,美國管理學界連續推出了四部企業文化的經典之作:《Z理論》《戰略家的頭腦——日本企業的經營藝術》《企業藝術》和《尋求優勢——美國最成功公司的經驗》,為企業文化理論奠定了基礎框架。
威廉·大內的《Z理論》認為,日本企業管理成功的奧秘是每一個企業都有一種充滿信任、微妙性和親密感的人際關系。他提出了“Z組織”模式,這個模式的特點是:實行長期或終身雇傭制,使員工在職業有保障的前提下,更加關心企業利益;對員工實行長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培養能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的多專多能人才;管理過程中既嚴格使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對人的經驗和潛能進行細致有效的啟發;采用集體研究與個人負責相結合的“統一思想形式”的決策方式;樹立員工平等觀念,在整體利益指導下,每個人都可以對事物作出判斷,獨立工作,以自我控制代替系統指揮,上下級間建立融洽的關系。
理查德·帳斯卡爾和安東尼·阿爾索教授的《戰略家的頭腦——日本企業的經營藝術》認為,任何企業的成功都必須緊緊抓住相互關聯而不孤立的七個變量,因為這七個變量英文名稱的首字母都是S,人們將之稱為“7S模型”。這七個變量是:戰略(Strategy),指企業根據內外部環境及可取得資源的情況,為求得企業生存和長期穩定的發展,對企業發展目標、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手段的總體謀劃;結構(Structure),指一個企業的組織形式;制度(Systems),指在戰略實施過程中,應制定與戰略思想相一致的制度體系;風格(Style),指企業呈現出的管理風格;人員(Staffs),指企業內部人員的組織狀況;技能(Skills),指員工在執行公司戰略時,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共同價值觀(Shared Values),指能將員工個人和企業目的真正結合在一起的價值觀或目標?!?S模型”后來被麥肯錫公司加以完善并廣泛推廣,在國際上也被稱為“麥肯錫7S框架”。
泰倫斯·狄爾和愛倫·肯尼迪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理論誕生的標志性著作。在對近80家企業深入調查之后,他們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的論斷。他們認為,企業文化的要素有五項——企業環境、價值觀、英雄、儀式和文化網絡,并對如何分析、調查企業文化提出了意見,對企業文化的類型、分析方法、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等都作了精辟論述,創新提煉了許多企業文化的架構和理念。
托馬斯·彼得斯和小羅伯特·沃特曼的《尋求優勢——美國最成功的公司的經驗》,通過對美國40多家公司的研究,概括了美國優秀公司的八大特點:
行動迅速,決策果斷;
接近顧客,以優秀產品和服務維持優勢;
銳意革新,全力支持敢闖敢做的改革者;
珍視企業至為寶貴的資源——人,通過人的潛能發揮來提高生產率;
以價值準則為軸心,把公司內部的各種力量凝聚到企業目標上來;
揚長避短,展開多元化經營,增強應變能力;
組織結構簡單,減少層次;
寬嚴相濟,張弛有節,注重管理藝術。
在這四部專著之后,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開展了持續而又廣泛的探索,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企業文化理論、模型、內涵、實踐方法的不同解釋和闡述,但這四部專著顯然已經為整個企業文化理論奠定了基調,那就是:企業文化是由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共同構成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它起源、作用于現代優秀企業管理的普遍實踐,是對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直接繼承和發展。
企業文化的發現、概念提出和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實現了產生于企業自身中的文化由自在向自為的轉變,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大進步,對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