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生產風險管理理論及應用
- 王龍康編著
- 12字
- 2023-12-06 16:30: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
一、風險認識的起源與發展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風險的發展史,風險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遠古時代,原始人為了抵御野獸的襲擊,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為生產和抵御威脅的工具;在農耕時代,我國大禹治水和都江堰是治理水患的偉大創舉;在工業時代,礦山開采、石油化工、冶金制造、建筑施工等領域的事故時有發生,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機械設備、壓力容器、易燃易爆品、化學原材料等發生任何故障或失控,都會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帶來嚴重威脅。同時,隨著社會生產的進步,生產風險的防控技術和管理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完善。
國內外對“風險”一詞的來源有不同的看法。國外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風險(risk)一詞最早來源于意大利語“risque”[1]。美國學者海恩斯(Haynes)最早提出風險的概念,風險指某一危險情況發生損失和傷害的可能性,并對風險進行了分析和分類,這為風險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2]。國內的專家學者認為“風險”來源于古代捕魚行業,漁民在出海前祈禱大海能夠風平浪靜、自己可以滿載而歸,久而久之,“風”就成為捕魚行業面臨的最大危險,“風”就意味著“險”,最后發展成為“風險”一詞。
在我國,人們對風險的認識早有記載。《周易》中就有“水火既濟”的記載。隋朝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中,詳細記載了毒氣來源、毒氣識別、毒氣測試以及毒氣預防等內容。唐朝王燾所著的《外臺密要》中,記錄了用小動物測試毒物的方法。明朝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預防煤礦瓦斯和頂板災害的技術和方法[3]。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風險的認識不斷深入,尤其在進入工業時代后,風險的范圍不斷擴大、類型不斷增多,對風險防控技術和管理方法的要求更高。現階段,人們普遍認為風險由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和風險損失等要素組成,是指在某一特定危險情況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