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管理寄生于盈利模式
管理出不了效益,真正出效益的是企業的盈利模式,企業賺的每一分錢都來自企業之外。有些企業還想著把企業內部的部門劃分為利潤中心、成本中心,其實企業內部沒有利潤中心,只有成本中心,更準確地說是費用中心。企業要做的第一步是確定好盈利模式,建立好企業和外界的價值關系,在此基礎上選擇最適合這種價值關系的管理機制,管理機制和盈利模式要匹配,管理機制要服務于盈利模式。管理機制走在盈利模式的前面,員工就必然流失;盈利模式超出了管理機制的勝任力,企業就會充滿風險。很多企業失敗的原因在于管理機制遠遠地走在了盈利模式的前面,這就是內卷。
有人說管理就是“把正確的事情做正確”,但實際上管理的核心是用人。英國管理專家帕金森寫了一本書叫《帕金森管理經典》[1],書中第一頁就說了這樣一句話:“請千萬不要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是管理學中的一個章節。不是這樣,管理學談的全部內容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薄鞍颜_的事情做正確”中的兩個“正確”對管理來講遠遠不夠,應該有五個“正確”:用正確的人,按照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在正確的時機,將正確的事情做正確。正確的事情即盈利模式,正確的結果即績效。
本章的重點是討論什么才是正確的人。管理并不是以好人或壞人來區分人的,因為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反過來講,一個人做一件壞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壞事而不做好事。在管理活動中人們常常強調德才兼備,這不是管理者應該采取的方式?,F實中德才兼備的人很少,大多數是普通人。當德才不能兼備的時候一般會強調以德為先,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德卻有才,就會產生更糟糕的后果。常見的做法是一個人如果有德有才,那就可以放心地讓他去做事。這背后隱含著一個事實:管理者放棄了管理的責任,將完成任務的責任交給了這些“德才兼備”的人。
管理者不僅要以德、才這兩個要素來判斷一個人,還應該加上另一個要素:規則(見圖6)。有德無才守規則的人,對企業很有感情、人品很好,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他們不具備新的技能,但是很守規矩,能夠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這些人是企業大部分工作所需要的人員。他們可以去做日常的、運營性的工作。一個企業并不需要人人都能創新,人人都忙著創新的企業反而是混亂的、糟糕的企業。無德[2]有才守規則的人,對企業價值觀不一定認同或對企業沒有深厚的感情,但是具備企業需要的能力而且愿意守合同、守規矩??梢宰屗麄內ラ_展新業務,而不是去做企業合伙人,不是要他們和企業長久連在一起。就一件事情、一個項目來說,員工有能力、愿意守規矩就好,至于他的價值觀跟企業不一樣也沒關系。有德有才不守規則的人也比較多,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他講義氣、有操守、有德也有才,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但他不守規則,不遵守諸葛亮制定的“聯合東吳共抗曹魏”的政策,把荊州給弄丟了。應該讓這樣的人去開拓新業務,因為新業務不能按照老的規則去做。這種人有能力,容易把事辦成,同時這種人的品德不錯,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度龂萘x》中,諸葛亮用人的最大錯誤不是用錯了馬謖而是用錯了關羽,他應該讓關羽去攻而不應該讓他來守。有德有才不守規則的人是不適合防守的,應該讓他們去開拓新業務。有德有才守規則的人,可以讓他們去做領導。德、才、規則還有一種組合,叫無德無才不守規則,這種人不僅對企業無用,對社會也沒有益處。因此,管子說:“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钡虏挪槐丶鎮?,但企業需要加強規范管理,現實中出現的一些所謂“人才難得”的情況,是因為管理者放棄了管理規范而僅對員工求全責備造成的。

圖6 不同類型人員的使用
從管理角度來講,把壞人留給制度后,才能夠把好人留給自己,所以叫“疑人要用,用人要疑”。人們要密切合作,沒有那么多管理者不疑的人,所以疑人也要用。任何人都可能受到誘惑,唐朝李義府的《度心術》中有句話:“利厚生逆,善者亦為也;勢大起異,慎者亦趨焉?!币馑际抢尕S厚到一定程度以后,即使是善良的人也可能會背叛你;勢力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即使是膽小的人也可能想要造反。人人都想做個好人,但要看有沒有制度在替管理者做“壞人”。如果沒有制度在替管理者做“壞人”,管理者就只能親自去做“壞人”。
制度是針對人性的惡、人性的弱點設定的。制度的關鍵在于把合適的人配置在合適的位置上,這樣可以發揮他們的長處而不是改變他們的短處。沒有“入門”的管理者會試圖改造一個人;“入門”的管理者會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規則制定上而不是放在人本身上。人善變且不愿意被改變,人的缺點通常不會被改變,只能發揮其長處。有效的管理規則是讓人們自己去尋找對他們最有利的行動策略,以做到“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為企業”。這才是管理的核心,這才是實事求是。
[1] 帕金森.帕金森管理經典(上)[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7.
[2] 這里的“德”并不是指社會公德,而是對企業的價值觀的認同或者對企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