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與潛意識:向內探尋隱藏的自我
-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 2893字
- 2023-07-24 15:26:53
揭開潛意識的真相
除了揭露內部生活秘密,夢還會揭露做夢人隱藏的人格。在被發現之前,這些元素往往會對做夢人平日的生活造成干擾,并只會表現為疾病。這意味著只從意識入手,為病人提供治療是不行的,還應改變潛意識。現在已知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徹底同化意識與潛意識。我說的“同化”不是只讓意識來評判、解釋、扭曲潛意識——一如普通人眼中的方法,而是透徹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內涵。很多人對潛意識的價值、意義的理解是錯誤的。在弗洛伊德學派看來,潛意識都很卑賤,原始人都跟野獸相差無幾,這一點兒眾所周知。大家當然會認為潛意識是種危險的怪獸,畢竟有原始人關于部落內部恐怖老人的童話流傳至今,還有“阻撓嬰兒犯罪”的潛意識存在。這似乎是在說,意識的王國囊括了所有善良、與邏輯相符、美好、具備存在價值的事物。莫非我們在經歷過恐怖的世界大戰后,還能閉著雙眼?莫非我們還未意識到,與潛意識相比,人類的意識更加恐怖,更加遠離正常狀態?
近來,有人表示若接納我的提議,同化潛意識,必然會毀壞所有文化,犧牲很多珍貴的事物,讓原始文化卷土重來,據此對我進行批判。這種看法一點兒依據也沒有,跟潛意識是怪獸的錯誤看法類似,其源頭是對自然和人生真相的畏懼。弗洛伊德為了讓我們不被想象中潛意識的魔爪傷害,創造了升華的概念。然而,真實存在的事物不會好像變魔術一樣升華,升華也不至于像那種錯誤解釋的程度。
潛意識是種自然的事物,在道德、美感、智慧判定中完全中立,而不是什么恐怖的怪獸。危險只會在人們的意識對潛意識采取錯誤態度之際降臨。越是壓制,就越是危險。不過,這種危險會在病人開始同化那些很明顯屬于潛意識的部分后消失。人格分裂會在繼續同化的過程中停止,焦慮不復存在,而焦慮原本想讓心靈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彼此對立,水火不容。批判我的人害怕意識會被潛意識掩藏,但這只有在以下情況才可能出現:潛意識無法被掌控,或潛意識遭到曲解,或潛意識的效果遭到貶低。
大家普遍認為潛意識擁有毋庸置疑的內涵,并帶著恒久不變的正負號,這種觀點從根源上就是錯的。我認為這個問題太幼稚了。心靈為了維持平衡,本身擁有調節系統。在這一點兒上,心靈跟身體沒有區別。所有嚴重偏離正軌或運轉超速的程序都將刺激產生補償行為。這種調節的功能若不存在了,新陳代謝便會失常,心理更會失常。我們可以據此把補償原則當成心靈活動的一種規則。不管哪一頭減少,另外一頭都會因此增多。意識和潛意識互為補充。夢的解析就以這個清晰的事實為原則。在夢的解析中詢問“其補償的意識態度是什么”,通常是有好處的。
一般說來,補償都會展現為想象的愿望形態,越想壓制的部分,往往越有機會出現在現實中。我們無法壓制口渴,這點大家都了解。應將夢中所有事物視為正當且真實出現的,意識的組成部分之一。如若不然,我們就只能得到對意識的單方面認知,而潛意識一定會馬上據此要求補償。這將導致我們正確判斷自身和維持生活平衡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
若有人夢想用潛意識奪走意識的地位,實行獨裁——批判我的人最驚人的設想就是如此——意識便會隱藏自身,然后變成潛意識,再度出現并補償。潛意識從此擁有了完全不同的面目和地位,最終再出現時,將會是合理且嶄新的。不過,大家往往不相信這樣的轉折很常見,并包含在關鍵機制中。而所有的夢都是信息的源頭,是自動調節的方法,對塑造每個人的人格都極為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潛意識的危險性來自其明哲保身、膽小懦弱的意識的抗拒,其本身并沒有危險性,所以我們更要對潛意識予以重視。我認為,這也能幫助大家理解我為何經常在解析夢之前詢問:它究竟在補償何種意識狀態?我盡可能拉近夢和意識狀態之間的距離,明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更有甚者,我還認為輕率地對夢進行解析是絕對不行的,必須先清楚了解意識狀態。畢竟要了解潛意識有沒有增加或是減少,只能以意識領域的信息為切入點。夢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是跟日常生活相關聯的。我們對夢了解不夠,才會覺得它跟日常生活沒有關聯。夢并非我們內心的幻象,意識與夢其實存在著極為密切、復雜的因果關聯。
為了解釋了解潛意識的內涵價值究竟有多重要,我會舉一個例子。我從一個青年那里聽到了這樣一個夢:“我父親離家時,開了一輛新車。他開得非常不自然,看起來很笨拙,這讓我很心急。他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還幾次停車。到了最后,他的車撞到墻上撞爛了。我勃然大怒,大叫著讓他檢討自己。他卻大笑起來,原來他已經酩酊大醉,而我到這時候才發現。”
這個夢一點兒現實依據都沒有。做夢人完全不相信父親會這樣開車,就算父親喝醉了也不會這樣。做夢人非常熟悉車,作為一名司機,他一直非常小心。他從不貪杯,開車時更是如此。所有不擅長開車的人都會讓他勃然大怒,哪怕只是稍微損壞了車,也會讓他這樣。他跟父親關系親密,他的父親成就不俗,他對其崇拜有加。我們能從這個夢了解到,這個青年腦子里對自己父親的印象必然非常惡劣。接下來該如何定義呢?這父子倆的親密關系只是表面現象嗎?這是否就是抗拒的過度補償行為?要真是這樣,我們就應該讓這個青年了解我們對這個夢的解釋:“這就是對你們父子關系的真實寫照。”但我不能隨意用這句很有傷害性的話使他的情緒受到干擾,畢竟我沒能從他們的父子關系中找到絲毫疑點或不正常之處,這種治療方法肯定是很不理智的。
但若他們的父子關系的確很好,這個夢編造出這個不可能的故事,讓他的父親聲譽受損,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夢人的潛意識中必然存在一種顯著的傾向:他會做這樣的夢。是妒忌或自卑導致這名青年對父親心存抗拒嗎?敏感的青年遇到問題,我們在處理時一般都不能太過魯莽。因此,我們在告知他上述事實之前,最恰當的做法是先不問他做夢的原因,而是先問問自己:“他做這個夢有什么目的?”答案很明顯,他的潛意識在試圖貶低他父親的價值。若把這當作一種補償,就必須承認這對父子的關系是太過親密。就像法國的一句諺語,這個青年是個“依靠父親的孩子”。
直到做夢時,他的生活需求還要依靠別人才能獲得滿足,而這全因父親對他生活的過分照料。在他的生活中,父親占據了太大的比例,以至于他的個人潛力根本沒發揮出來。潛意識要做出批判,原因就在于此:潛意識為提升兒子的價值,而試圖貶低父親的地位。可能有人會認為“此事不道德”,所有膚淺的父親遇到這種情況,必然都會變得更加警惕。然而,這種補償行為的產生,根本是為了滿足需求!讓父親和兒子相互區分開,便是其目的所在。兒子要自動醒悟過來,只能依靠這種方法。
以上對夢的解析方法直接切中要害,必然是正確的。其并未傷害他對父親和父親對他的感情,輕而易舉就得到了他的認同。不過,這種解析方法只適用于一種情況,就是要在意識方面對父子關系有一定了解。完全不了解意識的情況,就無法探索夢的真正意義。
無論如何都不能損壞意識人格真正的價值,否則無法闡釋出夢所有的內涵。毀滅或損壞都將導致同化的對象消失。就算了解了潛意識有多重要,也不能主次不分,否則必將導致想糾正的狀態又恢復原先的狀態。這要求我們先要小心維持意識人格的完整性,畢竟要讓潛意識的補償恰如其分地生效,前提必須是意識人格愿意合作。同化工作是“A和B”,不是“A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