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人猿
就差那么一點點,它就成人了
17世紀著名分類學家林奈把人、猿、猴同歸在靈長目,指出人與猿有許多共同之處;1809年,拉馬克在他的著作《動物哲學》中,提出人類起源于動物的生物進化觀點,并認為是由猿變來的;1871年,達爾文出版了《人類原始和類擇》一書,科學地論證了人類進化自高級猿類;1874年,德國進化論者赫克爾發表了《人類起源》,從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等方面系統地論證了人和猿的親緣關系;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寫了一篇《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1890年,荷蘭醫生杜布哇發現了爪哇直立人的下頜化石,從而找到人類與猿同祖同宗的實物證據……
人猿同祖說在今天已經十分完善,并得到了廣泛的證實。根據這種說法,森林古猿在兩三千萬年前發生分化,一支先后由拉瑪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逐步進化為今天的人類,而另一支則進化成為今天動物學分類中的類人猿科。
類人猿科包括猩猩、小黑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更早些時候分化出去的長臂猿科,也被歸入類人猿。
長臂猿是最小的一種類人猿,在形態、構造、生理、智力等各方面都不能同另外幾種類人猿相比。但是,長臂猿已經沒有了尾巴,因此它確實屬于高等的類人猿,而不是猴子。長臂猿尚不能離開森林,它們固然可以下地行走,但相當笨拙,而當其在樹上手腳并用連攀帶跳時,身手卻極其靈活。
猩猩的英文“Orangutan”來源于馬來語,有“林中野人”之意,可見猩猩與人類十分相近。它雖然也能夠勉強直立行走,但嚴格來說還是樹棲動物,很少下地。猩猩從不群居,最多不過兩三只暫時同棲。
黑猩猩雖然過起了群居生活,但成員關系比較散漫,群體有大有小,由幾只到數十只不等組成,沒有固定的“對象”,性關系也呈現松弛狀態。但它已經能夠自如地在陸地上活動了,多為白晝出行,既吃野果野菜,也吃昆蟲、鳥類,有時捕食小猴、小羚羊,甚至到田地里偷吃香蕉瓜果。黑猩猩的智商很高,不但能向人類學會許多復雜的技藝,而且還能“發明”和使用某些簡單的工具。
大猩猩是體型最大的靈長類動物,與人的體高差不多,體重卻遠遠超過了人類。已經開始以家族為單位聚居,少則五六只,多則幾十只不等,以一只雄性大猩猩為家長。除了上樹摘果子外,大猩猩大部分時間都在地面上活動,能直立行走,但平時仍以用四肢行走為主。與黑猩猩等類人猿的流浪習性不同,大猩猩出現了“戀家”的強烈傾向,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一塊林地,即使面對威脅,也很少離開。
類人猿是人類的近親,卻未能享受這個強大近親的特殊恩澤。在我國,偷獵和自然資源被破壞,是長臂猿數目銳減最首要的原因。老虎、鱷魚、大蟒、金錢豹等,都難以制服成年的大猩猩,除此之外,大猩猩唯一的敵人便是與它們同宗同祖的人類,如果不是劃定保護區和規定嚴厲的禁獵措施,這種動物恐怕早已經絕跡了。即使如此,走私者每年都要禍及數十只乃至成百只未成年的猩猩。黑猩猩在中國尚未被列為保護動物,是由于猩猩并不是我國本土動物,但在我國與一級保護動物同等待遇。由于它們的智力很高,所以常被人類作為心理學或行為學的試驗對象,成為人類認識自己的一種工具。截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猩猩在全球的總數不足5000只,其種群數量逐年減少的命運令人唏噓。
類人猿在整個動物界中處于微妙而尷尬的位置,它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親緣關系,是人類祖先的活樣本,是動物性的人,是人性的動物。三千萬年前,它原本有一次成為人的機緣,卻可能僅僅因為一次疏懶或其他偶然的因素仍然沉淪在獸的范圍內。
類人猿完全有理由想:就差那么一點點,我就成人了!
人類也完全可以認為:就差那么一點點,我就成獸了!
真的就那么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