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豐立民勸學
- 群梟
- 曹岳稻
- 2524字
- 2023-08-29 23:50:00
一個時辰后,豐立民登上了城頭。
實話實話,他的心中,自然有喜悅。
因為,他是勝利者!
他以少勝多,取得了縣城爭奪戰的勝利。
只用七百夾雜著盛民軍、農兵、鄉兵組成的混合部隊,戰勝了無惡不作的由死囚、罪犯、潑皮、乞丐、打手組成的桀罪軍。
這樣的戰績,他怎么可能不高興?
但更多的,是傷感。
他看到了潑灑在城頭的鮮血;看到了堆積在城頭的尸體;看到了殘肢斷臂的士兵。
他站在城頭上,看著遠處模糊的巍峨群山,想起了前世朱可夫元帥形容戰爭的一句話:戰爭對于下級軍官和士兵來說是一部巨大的絞肉機。
他徹底感受到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完好無損站在城頭的他,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證明。
他還想到了曹松在《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這首詩中的一句詩:一將功成萬骨枯。
他奪得了惠佳縣城,但這勝利,確實用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前世的豐立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是一個平凡的小老百姓。
穿越到混亂無序的五代,殘暴黑暗的南漢,老天爺只給了他造反這一條路。
半年前,在決定造反的時候,他想象過無數關于戰爭的畫面,有他縱馬揮斥方遒的豪邁,有他金戈鐵馬的熱血,也想到了堆積如山的尸骨,但當他親眼看到戰爭的殘酷、感受到戰爭的無情后,他的心,還是疼了。
但他在極力克制,或者說,他在適應。
因他知道,以后還有更大的殘酷在等待著他,還有無數熱血男兒的鮮血要拋灑在這祖輩打下的華夏大地上,更要拋灑在燕云十六州,拋灑在遙遠而又荒涼的漠北草原。
因為,他不僅要收復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云十六州,更要打的草原部族不敢窺伺中華大地,更要建立起一個真正屬于百姓的盛世帝國!
如此的宏大的目標,怎能因為害怕流血犧牲而畏懼不前?
何況,從他決定造反開始,他就已經沒有了退路!
慈不掌兵!!!
他轉過身,看向城里,看到了歡心鼓舞的百姓,他們終于驅散了名叫任景驍的黑云,迎來了和平。
還有城中富商,他們急切的走向自家的高宅大院,去看藏匿于枯井中的財寶是否還在,至于百姓,他們漠不關心。
“主公,此戰,我盛民軍犧牲16名士兵,農兵犧牲30名,鄉民犧牲26名,總計犧牲72名士兵,另有總計32人在此戰斷肢少腿,以后也無法參加戰爭了?!?
豐立民點點頭:“犧牲的士兵每家獎勵五十畝土地,并將他們的軍糧以五十年計,發放給他們的親人。至于殘缺的士兵,沒人獎勵二十畝土地,軍糧以二十年計發送給他們?!?
蕭彧現在是豐立民的大管家,一下子指出如此龐大的錢糧,若他無動于衷,那是假的。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但他知道,這是善舉,也是他們這個剛剛起步的小政權必須做的事情。
身后的李忠軍、陳無病、趙阿忠、柯光祖、李景川、石木等將士聽聞此話,感激的看向豐立民。
豐立民此舉,讓他們可以徹底芳心身后事。
相比起糧食,他們更在乎的是土地的獎勵,說句不中聽的,以后就算他們戰死了,憑借著獎勵的土地,也可以讓親人、后代吃穿不愁。
豐立民指著城中富貴的李家大院,說道:“將李家大院改成拓武祠,將犧牲將士的牌位供奉進去。”
“犧牲士兵的牌位,要做的比一邊的牌位寬大,正面不僅要寫上他們的姓名、籍貫、軍籍,還要刻畫上他們的相貌。背面,寫上他們的人物生平。要讓他們四季香火不絕,要讓后世之人,永世牢記,是誰給他們創造了和平的環境,還要讓知行學院的學生每年祭拜?!?
身后的將士們聽聞此話,只感覺心中有一股熱烈的火焰燃燒,他們想立刻為豐立民建功立業,馬革裹尸,至死方休,這是他們此刻的唯一想法。
建立祠堂、讓后人祭拜,這會讓他們千秋萬代永世不被人所忘!
后代的生計、身后的香火,豐立民都替他們考慮到了。
蕭彧聽到了豐立民話中的新詞,疑惑問道:“知行學院?這是主公要建立的私塾?”
豐立民說道:“對。私塾就建立在吳家大院,你通知下去,凡惠佳縣七歲以上、十六歲一下的孩子,都必須來知行學院上學,學院中午管飯。敢不來的,城里罰款,村里罰地!”
之所以罰款,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可以幫助家里做一些事情,城里可以將孩子送給店鋪當幫工,村里的孩子則開始上地干活,豐立民害怕百姓舍不得這個勞動力,所以要用處罰來逼著百姓送孩子來私塾學習。
蕭彧點點頭,問道:“知行學院這四個字是有什么深意?”
豐立民回答:“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明萬理!”
“知行學院培養的,不是一群只會夸夸其談的腐儒,而是一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的真儒?!?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明萬理。蕭彧將這句話默念了一邊,稱贊:“沒想到主公竟然悟出了此等真理。”
‘那是當然,陽明公是何等天驕人物。’豐立民面不改色,心里卻有些羞澀。
“嘿!聽說過逼人交稅、逼人低價賣田的,還沒聽說過逼人上學的?!睈鄞蹬Fさ内w阿忠說了個俏皮話。
“對了。”豐立民指著面前的軍隊骨干,“多聘請幾個先生,盛民軍也得開始學認字了,尤其是你們這些骨干成員?!?
五代時期,莫說軍隊,就連不少君臣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屬于目不識丁的狀態。
最有名的當屬創造了小康之治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他就是目不識丁,但去能創造八年的豐功偉績,只能說真的是天縱奇才。
“??!我們還要認字啊!”骨干將領們哀嚎。
陳無病躍躍欲試:“主公,我們是軍人,能打勝仗不就行了?!?
豐立民掃過自己的軍隊骨干,只有李忠軍沒有抱怨。但也是一臉苦相,頗有些有苦不敢說的味道。
他現在的軍隊骨干中,只有梁芹玉一個人識字,因她的父親是老儒生,自小就教她熟讀四書五經。
豐立民說道:“不認識字,怎么讀兵家典籍,你們可莫要當吳下阿蒙,要當那胸有韜略的東吳大都督。再者說了,你們若不認字,還要讓他人給你們念讀,如此,豈不是泄露了軍事機密?”
豐立民認真說道,卻聽到了柯光祖弱弱的話語:“主公,吳下阿蒙是誰?東吳都督又是誰?”
他說的很不好意思,但卻真的好奇。
于是,豐立民將孫權勸學呂蒙的故事講了一遍。末了,他說:“爾等想想,呂蒙若不刻苦勤學,怎能在和魯肅討論天下大事時有真知灼見,讓魯肅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又如何給魯肅提出對付關二爺的三個計策?這就是學習帶來的好處,我希望爾等,也可以讓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再者,我若不是深夜挑燈苦讀,怎能說出‘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明萬理’的話,讓才華橫溢的蕭大管家驚訝?”
豐立民看著眼前的軍隊骨干,認真說道。
“定不負主公期盼!”李忠軍行了個軍禮,說道。
其他骨干也紛紛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