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言以對:成為溝通高手的六角溝通法
- 史欣悅
- 2428字
- 2023-07-26 12:01:58
用系統性思維來看溝通能力
有一位哲學家曾說,人生所有的難題都是人際關系問題。人與人之間產生關系,主要靠的就是溝通與對話。關系前進,是溝通順利的結果;關系倒退,甚至搞砸了,是溝通失敗的結果。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大部分是稀松平常的話,但是在一些關鍵時刻、關鍵場合,對著關鍵的人,能不能把話說好、把需求溝通好、把事情談下來,往往會決定和左右著很多對我們個人來說很重要的結果。在這些時刻,你要怎么溝通才更有效?要如何說服他人,才能通過談判達成一致?我想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時候,我們和家長要個新奇的玩具總能如愿,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和周圍人的溝通就沒那么順暢了。面對一個知心朋友或者一個貼心的戀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們就被誤解了,好意也沒有達到好的結果。面對投資人、合伙人,明明我們有不錯的產品和絕妙的點子,卻不知道怎么和對方恰當地表達。總之,各種復雜的關系都需要我們的連接和帶動,可我們面對這一切時卻經常感到力不從心。
由此,一些人會得出一個結論:我不善于說話,不會溝通,不適合做談判類的工作。但我要告訴你,你的困難的確是真實存在的,但你對自己的這些負面結論卻是錯誤的。溝通、交流、談判,這些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習得的。它們并不需要你具有什么天賦,只要有正確的認知,以及在正確認知下有針對性地練習,你就能達成目標。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些教人說話的視頻,或者上過一些關于溝通、演講、談判的課程,但仍然覺得溝通、交流、談判是一門看不清、摸不透的玄學。實際上,如果我們用系統性的思維來看溝通、交流、談判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可拆可合的復合系統。弄清這個復合系統的組成部分,以及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如果我們將溝通高手比作一輛高性能的汽車,那么它的卓越性能絕不僅僅表現在發動機上,也不是表現在車輪或車身材料上,而是表現在它雖然每個部分都很不錯,但需要搭配組合起來,再經過適當調教,才會變得非常厲害。
真正的溝通能力需要內外兼修
一些常見的溝通或談判課程,要么側重于表達能力,要么側重于所謂的溝通心理學,這些固然都是高效溝通所必需的,但僅僅是表面上的能說會道,即使具有一些心理學知識,也不能讓一個人成為真正具有溝通能力的人。這也是我們看了很多關于說話的書,或者聽了很多關于溝通的課,卻始終感覺用不上的原因。
真正的溝通能力是需要內外兼修的,就像一個武林高手,他不但能看得見對手拔出來的劍,聞得到對手使出的毒藥的氣息,還能看得出對手未出的招,感受到對手的內力。會溝通的人,不但能聽得見對方現場說出來的話,還能聽得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即弦外之音,從中感受到對方沒有表露的情緒,或者嗅出一絲一毫異樣的氛圍,最終根據對方的意圖,講出對方最關注的核心需求。
如果沒有掌握這些技能,我們就是盲的、聾的,無嗅覺、無觸感、無意識的。當我們具備了系統性的思維,練好自己的“兵器”,修煉好內外功,就會驚奇地發現,我們原來可以感受到那么多之前從未感受到的信息。就像玩桌游一樣,掌握信息最多的那個人往往會成為最后的贏家,甚至是可以讓大家都贏的超級價值創造者。
溝通的真正目標是滿足需求
有人說,溝通的目標是交換信息、說服對方,或者是盡可能地讓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這些說法都沒錯,但都沒有打到靶心。
溝通的真正目標應該是滿足需求。展開來說,對話的雙方通過語言或文字互相確認需求,再通過彼此交換、調整和實現利益,最終滿足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詞就是“需求”,而要滿足我們自己的需求,首先要讓對方的需求得到滿足。
我們想要租一個房子,前期看房時,我們已經確定了一個公寓的位置和裝修情況,對這個公寓也很滿意。接下來,我們就要和房東坐下來商量,我們的主要需求是房租在自己的預算之內盡量低,而房東的需求是收到房租,并在自己的租金底線上盡量高。由此,我們和房東商量租金的過程,就是一個明確雙方需求,然后交換利益,滿足各自需求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房東之間不僅僅是信息交換,也不僅僅是彼此說服。如果房東想以每月3000元的價格把房子租給我們,而我們非要說服他每月只收2000元租金,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如果我們能看到更多的利益點,就可以通過調整付款周期、押金比例,或者重新分配雙方的責任等方式來有效交換需求,達到降低租金的目的。
既然溝通的目標是滿足需求,那么一次溝通或談判是否能成功,關鍵就在于我們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所以在談判之前,我們要明確自己的需求下限是什么,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月租金不超過2800元就是我們的需求底線,只要房東能將月租金降到2800元,就說明這是一次成功的談判。
利用需求交換表確認溝通是否成功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在對話、溝通或談判中,自己一定要贏,一定要徹底說服對方同意自己的意見,否則就是失敗。
這是一個錯誤的目標,因為它沒有明確自己的需求,也沒有看到對方的需求,只是企圖將自己的立場和主張強加到對方身上。這是不能產生溝通價值的,得出的結果也無法持續執行。
這里送你一個小工具,在準備進行一些關鍵性的溝通前,你可以畫一個需求交換表(如表1-1所示)。
表1-1 需求交換表

首先,在表內分別列出自己的需求和對方的需求,在每一方的需求中,還要區分出哪些是必須達到的需求,哪些是可以交換的需求。溝通的過程,就是用我們可以交換的需求去滿足對方必須達到的需求,同時,對方也要用他可以交換的需求來滿足我們必須達到的需求。最終,這個表格上如果能形成一個交叉形狀,也就是雙方必須達到的需求都滿足了,就說明這場溝通成功了。
當然,現實生活中的各方需求,以及必須達到的需求和可以交換的需求,都是可能發生變化的。這個表格只是我們在準備溝通時的一個出發點,后期隨著溝通的進行,你也可以隨時對其做出調整。
在溝通完成之后,我們可以再評估一下,看看自己必須達到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如果都滿足了,這次溝通對我們來說就是成功的;如果對方必須達到的需求也滿足了,那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場創造了價值的關鍵性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