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與實踐
- 姜洋
- 15字
- 2023-07-26 11:49:48
第一篇
資本、大數據與碳中和時代
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及發展歷程
2021年5月底,組織上抽調我參加中央黨史學習教育指導工作,并擔任中央黨史學習教育指導組第23組組長,負責國務院所屬民政部、應急管理部、退役軍人事務部等九個部委黨史學習的教育督導工作。我平時對黨的歷史學習不夠,擔此重大任務,深感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為了順利完成任務,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央規定的學習文件和相關黨史書籍。在中央指定學習的書籍中,有四本是歷史書,即《中國共產黨簡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改革開放簡史》《社會主義發展簡史》,這四本書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并取得巨大成績的歷史。我們第23組的6名成員來自不同的行業和領域,每周都有一次碰頭會,或是討論工作,或是圍繞一個與自己的工作相關的主題來交流黨史學習體會并進行討論,要求人人都有一個主題發言。這里的讀書筆記是我在小組碰頭會上聯系黨史、結合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工作進行的發言,供小組交流討論。2022年臨近春節,我們的工作告一段落,除留守一人在國二招賓館辦公地點外,其他人回原單位辦公。春節后緊接著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待新冠肺炎疫情有一定緩解后,2022年6月8日,中央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中央領導同志出席了會議,并為中央黨史學習教育做階段性總結,25位指導組組長和中央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成員參加了當天的會議。我們的工作畫上了階段性句號。
···
《中國共產黨簡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改革開放簡史》這三本書(由于《社會主義發展簡史》沒有提及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問題,這里省略)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都有所提及,但著墨不多。不過在一本30多萬字的歷史書里,我國資本市場能有一席之地也實屬不易。由于在資本市場工作的時間比較長,我對幾本書中涉及資本市場建立和發展的敘述特別關注,做了一些梳理,筆而記之,留下點滴體會。
《中國共產黨簡史》對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建立證券期貨市場的改革舉措進行了積極肯定,書里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并在一些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是深化改革具有標志性的舉措”[1]。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于1990年和1991年先后開業,形成了全國性的滬深兩個證券交易市場,推動了股份制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中還表示,“1990年10月,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并引入期貨交易機制,成為中國期貨交易的開端。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的成功開業及期貨交易機制的引入,向世界發出了中國改革開放將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的強烈信號”[2]。書里還寫到了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上海指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3]。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中,對證券交易市場的敘述與《中國共產黨簡史》中的大同小異,但沒有如《中國共產黨簡史》那樣提到期貨市場,而對證券發行市場即股票一級市場進行了比《中國共產黨簡史》更詳細的敘述。比如,書里說“1989年穩步試行以公有制為主的股份制,股份制企業的發展,特別是股票的公開發行,必然推動股票市場的產生”。
也許是專史的緣故,《改革開放簡史》對資本市場的敘述比前兩本書的內容要詳盡得多。主要描述的段落有兩處。一是有關中國企業股份制改革的內容,講到了企業發行股票的事情,講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股”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的事情,講到了鄧小平會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范爾霖并贈送股票的事情。二是講我國資本市場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成就,談到了2004年《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的發布、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2009年創業板市場的推出,對證券期貨市場20多年改革探索實踐進行了充分的肯定,敘述的主要是黨的十八大之前資本市場的情況。
遺憾的是,這里沒有提到證券市場上的融資融券推出和股指期貨上市等改革成果。不過,在這樣權威性的書里對資本市場有較多的文字表述并有這樣的評價,實屬不易。
對黨的十八大后新時代的改革開放的描寫是從全面的角度進行的,因此對資本市場這樣一個具體的子領域著墨不多,但其中提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的建立和股票發行注冊制試點改革,就足以說明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
這三本書對我國資本市場建立和發展的描述是提綱挈領的。如果系統地捋一捋,可以使這些抽象的語句更具體化。
改革開放中探索建立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建立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
《改革開放簡史》說:“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創新,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4]那張1986年11月鄧小平在北京會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范爾霖的照片,透露出中國將建立股票市場的信息,說明了黨中央對推進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鄧小平贈予范爾霖一張1984年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后來聽說,沒過幾天范爾霖就去了上海,在中國工商銀行信托投資公司證券營業部里對這張股票進行過戶登記,將股票換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帶回了美國,陳列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內。在那場會面替鄧小平做翻譯的高志凱先生后來告訴我,1974年鄧小平去美國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曾經在一個星期日去了華爾街,想看看股票交易所,遺憾當時紐約證券交易所未開市。我這里有兩張照片,一張是1985年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在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參觀臺上,認真聽取該交易所主席利奧·梅拉梅德介紹期貨交易的情況的照片;另一張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在人聲鼎沸的期貨交易池里觀看交易的照片。據早期參與中國證券期貨市場籌備的一些人士回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領導人已經在思考如何在中國建立資本市場的問題了。《中國共產黨簡史》中說,“國家在地方試點基礎上,探索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進一步分離,開始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同時也在考慮建立集中的證券交易場所進行股票交易。
資本市場在中國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世界輿論普遍認為中國改革開放會停步的情況下,我國則加大了改革開放力度。1990年開始,試點建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并在鄭州、深圳、上海、大連等地建立期貨市場。但國內也有不同的聲音,對改革開放持懷疑態度,認為建立資本市場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主要表現在對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發行股票、股份制姓“資”還是姓“社”、國有企業改制上市是不是搞私有化、會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的認識不清上。一些人左右觀望,對改革猶豫不前。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為繼續改革開放注入了動力。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表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這種思想和認識上的顧慮與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發展。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講到資本市場時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鄧小平對我國建立資本市場的試點探索進行了肯定性的表態。我在幾本史書里都讀到,“鄧小平南方談話闡發的一系列全新思想,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驅散了思想上的迷霧”。那時報紙上有篇報道題為《東方風來滿眼春》,記述了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的過程。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的指引下,在我國建立資本市場是否恰當的爭論基本平息,資本市場由探索試點開始逐步向規范穩定、健康發展的道路走去。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培育包括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金融市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監管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同時將發行股票的試點由上海、深圳等少數地方推廣到全國。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資本市場要積極穩妥地發展債券、股票融資,規范股票的發行上市,并逐步擴大規模。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1998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為中國證監會主席周正慶牽頭編撰的《證券知識讀本》一書撰寫批語,他指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會有證券市場。建立發展健康、秩序良好、運行安全的證券市場,對我國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經濟結構,籌集更多的社會資金,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5]。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推動下,我國資本市場從試點探索、盲目發展、清理整頓到規范發展,再到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推動發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資本市場
為什么要在中國發展資本市場?如何發展中國資本市場?這是國家和資本市場建設者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
對于為什么發展資本市場的問題,鄧小平同志和江澤民同志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我們的理解是,發展資本市場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維護我國金融安全,推進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滿足社會公眾和各類機構進行投資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以及我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等,具有戰略性意義。
對于如何發展資本市場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明確部署。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積極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擴大直接融資”。2004年初,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是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對我國實現本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文件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做出了全面規劃,進一步明確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任務,提出了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具體要求。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提出,“積極發展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建立多層次市場體系,完善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是中央文件首次全面闡述資本市場發展目標、方向和主要內容。
對于如何發展資本市場的原則、方針、政策,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確定,具體實施需要資本市場的建設者開拓思路、不斷創新、積極進取。《改革開放簡史》一書中提到,“到2012年,我國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數量大幅增加,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居世界第一位,銅、鋁、大豆等基礎產品期貨價格已具備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到2012年8月23日,滬深兩市總市值已達21.76萬億元,是2002年同期的4.68倍。我國資本市場不僅實現了規模擴張,也實現了質量和結構的提升”[6]。
一級市場完成股權分置改革、設立創業板,二級市場上允許建立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的做空交易制度,這些改革舉措對促進證券市場規模發展壯大、完善市場機制具有重要作用,是資本市場的重大改革成果,并對實體經濟、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新時代的資本市場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新一屆黨中央深化改革開放,資本市場迎來創新發展的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資本市場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資本市場、怎樣建設好資本市場的重大課題,賦予了資本市場新的定位和使命,為新時代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3年11月,黨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2015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2022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在2022年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本市場開放的步子越來越大。雖然幾本書中沒有具體指出,但梳理發現開放成果多多。從證券市場開放看,滬港通、深港通、倫港通開通,中國股票進入國際股票指數籃子。從機構開放看,證券公司的股權結構,從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僅允許外資參股33%,經營范圍限于股票和債券承銷、B股經紀、債券經紀和自營等業務,到黨的十八大以后外資證券公司股比逐步從允許持股51%發展到允許境外資本可以獨資在我國建立證券公司,期貨公司股比也是如此,允許我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到境外設立機構開拓業務。從期貨市場開放看,2012年修訂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取消了對境外投資者交易境內期貨市場品種的限制,規定境外投資者可以經證監會批準,直接交易我國期貨市場特定期貨、期權產品。2018年3月26日,原油期貨成功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個允許外國投資者直接交易的特定品種。此后,一批具備條件的期貨、期權品種,陸陸續續被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為允許境外交易者交易的特定期貨產品。
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其中發展了30年的新中國資本市場現已成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市場,無論是股票、債券還是期貨市場,都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和跨越式發展,為服務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挑起了重擔,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1年4月,中國證監會編輯出版了《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一書。我認為閱讀該書可以加深對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成果的理解,它是輔助黨史學習的一個非常好的教材。中國資本市場何以取得如此成就?正如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一書的序言中總結的那樣,資本市場取得的成績,得益于四個方面,那就是始終堅持黨對資本市場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始終堅持人民立場。[7]
[1] 《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年第一版,第277頁。
[2] 《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年第一版,第277頁。
[3] 《中國共產黨簡史》,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年第一版,第489頁。
[4] 《改革開放簡史》,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92頁。
[5] 周正慶主編,《證券知識讀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
[6] 《改革開放簡史》,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161頁。這里對證券期貨市場進行了非常積極的肯定與評價。
[7]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編著,《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中國金融出版社,2021年版,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