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一本以財經類書刊讀書筆記為主的文集。我從1982年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到2022年,40年的工作主要在經濟金融領域。先是在經濟日報社做記者,從事經濟宣傳工作,1990年調到中國人民銀行從事金融監管,1998年證券監管體制改革“人隨業務走”到中國證監會從事證券經營機構監管,2001年受派遣到上海期貨交易所組織市場交易,2006年調回中國證監會分管期貨市場監管工作,2018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參政議政”,大部分工作經歷在資本市場。我開始在中國人民銀行從事監管工作時,我國金融市場剛剛建立,金融監管在中國屬于起步階段,要做好監管工作,對我來說具有挑戰性。自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后,金融體系的市場化建設成為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國資本市場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建設,我有幸在這個市場幾乎還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成為金融系統的一名工作人員。國家領導人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思考在社會主義中國如何建設資本市場的問題。1986年,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范爾霖,并贈送上海飛樂音響股票。此前在1985年,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去美國參觀考察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聽取該交易所主席利奧·梅拉梅德介紹期貨交易機制。同時,一些專家學者開始就建立資本市場的問題向國家領導人建言獻策。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從1990年底開始,我國相繼在上海、深圳、鄭州、大連等城市分別建立了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我國的證券期貨市場從此走上歷史舞臺。經過早期開拓者、建設者的探索試點,以及后來者不斷的努力與奮斗,30多年后的今天,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已經成為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資本市場。
“學而不思則罔。”我國資本市場,是在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通過市場各方的思考和實踐,創造性地建設和發展起來的。對于我們這些在20世紀90年代參與金融市場監管的工作人員來說,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去探索。由于沒有經驗,許多東西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看書了解國際金融市場的情況,成為我們“摸石頭”的途徑之一。
人類的知識和經驗來自兩個渠道,一個是當代親身實踐形成的直接經驗,另一個是根據前人或他人實踐的間接經驗形成的知識。間接經驗一般可以通過書籍傳播。我們在中國金融市場從事資本市場監管工作,一開始是一張白紙,沒有多少直接經驗可言,只好尋求間接經驗,閱讀國外書籍和參考資料是尋找和發現經驗的不二法門。
圍繞不同階段的工作需要,我選擇性地讀了一些財經類書籍,做了一些筆記,形成了一些思考與評論,并將這些思考形成文字,陸續在媒體上刊發,以期與同行交流和探討。
比如,20世紀90年代,監管證券公司是新東西,與商業銀行監管是不是一樣,我們胸中無數。通過閱讀國外有關這方面內容的書籍,我發現間接融資的中介機構和直接融資的中介機構在監管方面是有區別的,防范風險和處理危機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在閱讀相關書籍、查找相關資料后,我撰寫了好幾篇學習體會和相關論文,以向關心者分享國外經驗。進入21世紀后,我的工作從證券領域轉到了期貨領域,對這方面知識的補充成為我閱讀的重點。比如,在參與修訂《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和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法(草案)》的過程中,大家就某些條款入不入法,有許多不同的觀點,為了搞清楚國外的相關情況,我細讀和研究了美國的相關法律與相關書籍,基本清楚了國外為什么要把這些制度在法律中加以規定,為此寫了多篇讀后感(如《2011年版美國〈商品交易法〉的啟示》《中央對手方是守住風險底線的保障》等文章)并在報刊發表,同時送給起草法律法規的相關者參考。在面對與管理金融風險、應對金融危機等相關的問題時,我閱讀了美國財經領域一些知名人士的傳記,如美國不同時期的財政部長(包括魯賓、保爾森、蓋特納),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格林斯潘,美國證監會主席萊維特等,并寫了筆記和閱讀體會(《看不見的手緣何失靈》《市場不是萬能的》《聽聽美國證監會前主席萊維特的心里話》)。通過對這些財經高官傳記的閱讀,去書中尋找看待風險、處置危機的靈感與辦法。比如,為了說服方方面面支持建設上海國際化原油期貨市場,我閱讀了一些國際能源專家的著作(《石油大博弈》《美國的石油戰爭》等),通過撰寫讀書筆記,介紹書中的主要內容,以宣傳建立國際化的人民幣原油期貨市場對中國崛起的重要性。總之,我通過閱讀這些書籍,為自己從事不同階段的工作尋找經驗、教訓、思考以及處理方法。多年來的體會是,這些書籍有力地幫助了我的工作,使我受益匪淺。看書引發的靈感與思考,結合國情形成了我的一些監管思路,并運用到了具體的監管實踐中。尤其是在中國期貨市場的制度建設上,在總結我國期貨市場試點探索、穩步發展、規范發展、創新發展等不同階段實踐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結合書里的一些國際市場經驗教訓,通過廣泛調研、討論、協商,最終影響了政策措施、法律法規等的制定,充實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內容。
本書匯集了我閱讀財經類書刊、資料的部分讀書筆記,以及為一些圖書所作的序。絕大部分已在報刊公開發表過。全書分為五篇。第一篇是綜合性內容,第二篇涉及證券機構監管,第三篇涉及石油、期貨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第四篇涉及國外監管者的經驗,第五篇涉及金融法律法規。2018年出版的《發現價格》一書,許多靈感和知識就來自我的財經閱讀筆記,因為這些國內外管理的間接經驗和知識,是我多年監管工作的參考。現在結集出版《讀書與實踐》,是為了讓感興趣的讀者了解當初我讀這些書或文件的原因,以及對我的工作有什么樣的啟發與幫助,因此,我特別在每篇的開頭寫了一段話進行說明,為有興趣了解這些書籍梗概的讀者提供索引和一孔之見。以此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