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曲解:天才、瘋子與神靈

盡管我的采訪對象對“于創作中求知曉”這一概念都有共鳴,但他們也欣然承認:人們普遍認為藝術是預設感知的體現。這貌似是個根深蒂固的普遍觀念。我問他們為什么會產生此類想法,得到的回復五花八門。

一些人將原因簡單地歸結為“人們總是癡迷于天賦異稟的偉大才華”,而另一些人則談到了商業經營方面的原因,畫廊經營者為了銷售藝術作品,需要以藝術家獨特的“創意構想”作為營銷賣點。還有一部分人的想法則過于幽默:所謂“靈氣逼人”的藝術家只不過是博物館講解員搞出來的噱頭,目的是為自己的工作與所屬機構尋求正當合理性,尤其是當某些藝術作品過于晦澀,遠遠超出普羅大眾的理解范疇時。此外,還有一些人經觀察表示:西方社會非常依賴于某種夢想家神話來證明其歷史文化遺產。最后,還有人對藝術家的理解則傾向于諸如“術士”“先知”“神秘主義者”等臆測猜想。

人們對天賦與才華有著諸多不著邊際的猜想,當然也有恰如其分的合理認識與評價,但幾乎沒有人意識到,藝術家展開創作前頭腦中的所謂非凡構想實際上是一種對他們之后的創作過程的準確描述。當然,無論準確與否,這種“崇高的”“猶如夢想家一般”等觀念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普遍盛行。此外,這也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男性世界對藝術的定義,由男性創造,也為男性服務。西方世界揭示和展現的關于創造的歷史,是一段具有明確定義的“例外主義”的歷史,既包括種族偏見,也有性別偏見。這種敘事強化了一種藝術精英主義,并且一直延續至今,這影響了我們對藝術家創作的理解。

天才、瘋子和神靈,這是三個有史以來極具影響力的概念,它們集中塑造了我們頭腦中對藝術家和藝術創作實踐的理解與認知。我認為這些概念——有時往往關于同一個人——主導著傳統意義上對藝術創作的論述,也模糊了我們對“于創作中求知曉”的正確理解。

天才

在我的青少年時代,大多數時間里我都相信杰出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天才的產物。我還記得自己在孩提時代聽到的一些關于貝多芬的坊間奇聞——他在自己的腦子里“聽見”了偉大的樂章。一想到有人如此天賦異稟,我就心馳神往。這是個多么精彩絕倫的故事: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即便失去聽覺,依然創作出了不朽的傳世樂章。他感受到了自己內心深處跳動的音符,召喚出一部完整的音樂杰作,呈現在世人面前。神奇、震撼又動人心弦!

而米開朗琪羅的故事對我理解藝術創造力也起到了相似的深遠影響。這位雕塑大師在一塊未成形的大理石上看到了天使,這件事對我幼小的心靈無疑是一場顛覆性的震撼。先看見它,再創造它。這是一種多么非凡又令人敬畏的神奇天賦啊。

我敢說我們許多人都還記得自己小時候聽過的一些關于藝術家偉大成就的故事,而將藝術家奉為天才的觀念也由來已久。一些史學家和相關學者對于這一觀念的演變問題出版過相關研究著作,最著名的便是達林·麥克馬洪的《神圣的憤怒:天才的歷史》,他的分析研究不僅闡明了在歷史長河中人們對極少數具有非凡特質的人的持續關注,也包括時至今日我們對天才一如既往的迷戀。

麥克馬洪在書中追溯了各種對“天才”的定義,這些定義源自其早期意義“守護靈魂”,探討了浪漫主義時期各種充滿靈感、超凡脫俗的形象,講述了人們對被美化的藝術家的看法如何在18世紀新古典主義傳統的對稱與秩序中找到意義。麥克馬洪斷言:“天才的現代概念正是脫胎于那個被我們稱為‘啟蒙運動’[8]的光明地帶?!彼谘芯恐羞€提到,在基督教傳統中,天才被視為擁有圣靈般神力的凡人。最后,麥克馬洪指出,在現代平等觀念和我們對天才及其非凡才能的持續關注與迷戀之間,存在一種重要的張力,這種張力影響著我們對藝術創作和那些有能力參與創作的人的看法。

2002年,哈佛大學教授、莎士比亞學者瑪喬麗·加伯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們的天才問題》的文章,對她而言,“問題”在于我們對天才的迷戀,“渴望天才將我們拯救出科技、哲學、精神或審美的泥潭。”[9]與麥克馬洪一樣,加伯認為對天才的概念和與之對應的對最高級語言的執著,是一種普遍的癡迷。麥克馬洪口中的“天才的宗教”,在加伯眼里看來是一種“上癮”。但這種有問題的所謂“上癮”方式最終會怎樣引領我們去關注創造力?對此她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假如我們能時常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創造與發明,假如我們能學會區分想法的力量與人格的力量,那么我們也許……不再被那些將天才吹捧為高尚文化英雄的企圖引向歧途,視其為一種精神,而非強力。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套換湯不換藥的說辭,而是一種針對思想的全新的思維方式。[10]

“天才”(genius)一詞源于拉丁語genui、genitus,意為“使……形成、存在”“創造”“生產”。此外,這個詞還意味著某種預言能力及氏族的男性精神,原意為“生殖力”。天才從一開始就意味著多產的生殖力,但這種生殖力的起源只與男性相關。在早期羅馬神話中,“genius”是男性生殖能力(特別是“為人父”的能力)的化身,而與之相對應的“juno”一詞則與女性相關,代表婚姻和生產生育。

在古羅馬,天才是家族和地區的守護神,是人們為了實現各種生殖目的而崇拜景仰的神靈?!疤觳拧币辉~常與某個地區或地點搭配使用,從而表明其作為某個特定地區的守護神,它是一種與房舍、行政區域甚至整個帝國相關的特殊力量。例如,“皇帝的天才”便被視為整個羅馬帝國的守護神。

正如麥克馬洪的論述,現如今我們最為認可的關于天才的定義源自18世紀,特別是伊曼努爾·康德,他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探討了藝術與天才的關系。伊麗莎白·吉爾伯特在2009年關于創造力的TED演講中簡明扼要地指出,該定義已經從“擁有”天才(場所的守護神,一種外在影響力,生殖神靈)的經典概念演變為“成為”天才(發揮某種內因)的現代理念。[11]康德的著作問世是帶來這一變革的關鍵性轉折點。在第三個批判——“美術是天才的藝術”中,康德斷言,非同凡響的創作技藝是對藝術存在唯一令人滿意的解釋??档玛P于天才的研究很復雜,但此刻,如果我們能領悟到康德對天才所持的觀點與聲名顯赫的藝術家密不可分這一點就足夠了。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有一個經典段落,他這樣寫道:

天才是為藝術定規則的才能(天賦),是藝術家天生的創造才能,因此它本身屬于自然?;蛘呶覀円部梢赃@樣說:天才是一種天生的內在素質,自然通過它,對藝術賦予規則。[12]

這段言簡意深的論述值得我們花時間細細揣摩,它對“天才”二字的總結一直沿用至今??档抡J為,偉大的藝術家具有一種天賦異稟的特殊才能,可以塑造與定義創造性生產。在哲學家眼中,藝術家的個人想象力是自然的產物,天才是整個自然體系起作用的表現。天才即天賦,天賦歸自然,因此,自然通過天賦為藝術定規則。

康德繼續闡述道:天才將“魂”或“神”借給那些缺少靈感、乏善可陳的作品,天才能觸碰超越常理與尋常思維之外的東西。天才代表了人類表達的最高層次,是自然最雄奇壯美的表達載體。在康德看來,上帝乃至高無上的藝術家,他的創世壯舉為我們理解人類才華的頂峰敞開了一扇大門。天才是一條通往令人敬畏崇拜的創作的途徑。

浪漫主義者直接借鑒了康德的思想:將直覺感受置于理性之上,將情感作為審美才能的源泉與通往崇高的途徑。他們為每一個個體的想象力賦予英雄主義色彩,在強調個人與主觀的重要性的同時,對自然世界中人類的想象力表達也很有興致。與康德一樣,浪漫主義者同樣專注于“天賦”這一概念,即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品質。他們高度重視創造性的想象力,他們追求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情感、自發性、深刻的表達、思想與感受的和諧——所有這些能力在浪漫主義者的心目中都是偉大的藝術家應具有的。

18世紀末迎來了浪漫主義時代的降臨?!疤觳拧币辉~顯然是為那些擁有神奇才能的人而生,他們才華橫溢,有如神助,推動藝術創造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們對這種“天神般的藝術家”的理解往往與“天賦異稟”的觀念緊密相連。天才懂得區分真正的原創藝術創作與純粹的模仿,人類的創造也有優劣之分。藝術天才為人類揭示自然的美麗與神秘。

克里斯蒂娜·巴特斯比的《性別與天才:走向女性主義審美》(Gender and Genius: Towards a Feminist Aesthetics)一書站在女性主義者的角度審視了關于天才的歷史。巴特斯比嘗試構建一種女性主義審美,對于過去或現在的女性藝術家所取得的成就,這種審美都適用。她提到了歷史上普遍存在的兩個與性別相關的美學范疇:美與崇高。前者關于女性氣質(以及被動性),后者則與男性的陽剛氣質與主動性[13]有關。

與達林·麥克馬洪和瑪喬麗·加伯一樣,針對歷史上我們與天才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如何影響關于創造力的對話交流,巴特斯比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她的作品從女性主義者的視角出發,揭示了歷史上將女性排除在藝術創作生活以外的偏見。這種偏見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始終限制著我們對創造力如何發揮作用的理解。并且,在這種限制之下,藝術家形象始終以一種充滿神性的崇高偉大的男性形象呈現。

整個19世紀,人們對天才都無比癡迷,并且這種迷戀一直延續至今。盡管——或許可能因為——在歷史上將其歸因于男性及白種人的屬性是種狹隘的定義,但我們似乎依然無法擺脫這種影響。現實中有無數自助資源可以幫助你成為天才,或者將你的孩子塑造成天才。有許多以天才為主題的當代電影,例如《美麗心靈》《莫扎特傳》《心靈捕手》《萬物理論》《模仿游戲》《隱藏人物》《弗里達》《熱氣球飛行家》等。韋恩·格雷茨基、邁克爾·喬丹或利昂內爾·梅西等體壇巨星通常也都被喚作天才。最近有幾本關于天才的書籍出版面世,其中包括賈尼絲·卡普蘭的《女性天才》(The Genius of Women)和克雷格·賴特的《天才的隱秘習慣》(The Hidden Habits of Genius)。[14]高產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也寫過一本書,書名叫《天才:一百個創造性思維典范》,他在書中列舉了自己心目中史上最偉大的100位天才人物。[15]戴維·申克在《天才的基因》中探討了認知科學、基因科學以及生物科學的最新科研發現,該研究表明,即使我們并非天賦異稟,同樣能在適當的后天環境中發展和訓練成天才。[16]

麥克阿瑟獎以其慷慨的獎金金額聲名遠揚,人們在非正式場合將其戲稱為“天才獎金”,該基金主要致力于嘉獎一些展現出“非凡創造才能”的個人。

但你無法通過填表申請這項獎金,你需要獲得提名。該獎項的聯合發起人約翰·D.麥克阿瑟很直白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的目標就是資助天才,將這些人從學術界的官僚主義枷鎖中解放出來?!?span id="wtdfqm9" class="super">[17]瑪喬麗·加伯也說得很清楚,我們的世界渴望天才,我們崇拜他們。每當我們發現無與倫比、非同凡響的事物時,我們會渴望從中獲得快樂。

而我所考慮的是,假如我們將艷羨的目光從耀眼奪目的天才轉向對創造過程的關注與探尋,我們能從中學到些什么,是否會開啟一條看待人類成就或探索發現的嶄新途徑?我這樣說并非否定我們當中那些才華橫溢、天賦異稟的個體,也并非認為天才只是種虛無縹緲的幻覺。我想討論的是,關于藝術天才的這些主流觀念往往可能會限制我們的創作和想法,更重要的是,阻礙我們感受和理解這些偉大的藝術作品與創新背后的東西。盡管“于創作中求知曉”的概念聽上去可能略有憑直覺行事之嫌,但目前它在關于創造力的論述中所處地位并不顯著,往往總被某些大行其道的關于天才與靈感的假想所湮沒——這些假想助長了人們對創作的啟示性本質的狹隘理解。

瘋子

偉大的天才都是瘋子。

——亞里士多德(也有一種說法是出自塞內加)[18]

關于杰出藝術的敘事往往超出了天才的范疇,至少在西方國家,藝術家的形象通??倳c瘋癲無狀、憂郁陰沉、舉止怪異等字眼聯系在一起。藝術家引人入勝的奇聞逸事往往伴隨著卓越非凡的想象力與某種怪異瘋狂。

關于藝術瘋子的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圖時代,他的“詩性迷狂說”是一種對創造性個體的早期描述,即反常和“附身”。瘋狂的詩人宛如時而狂喜時而狂怒的瘋癲醉漢,似乎處于一種狂喜迷亂的狀態(恍惚,于“自我之外”)。

對柏拉圖而言,瘋狂獨立于理性邊界而存在,因此它背離基本真理?;孟搿麑⑵渚珳识x為非理性的產物——非常危險。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將詩人驅逐出了哲學國王的正義世界。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有一句名言:“西方哲學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一系列注腳。”或許我們也可以將他的這種描述擴展延伸至我們對藝術的看法中去。我們是否只是簡單機械地采用了柏拉圖對藝術瘋子的描述,卻顛倒了其負面后果?我認為是的,以下是我們的辯白:藝術家非但不會誤導我們背離真理偏離現實,相反,即使他瘋了,也能為我們提供對世界和人類的深刻洞察,正是因為他或她的與眾不同和怪異瘋魔。無論如何,關于“瘋狂”的對話討論仍在繼續。

諸多證據表明,西方人一直以來都對那些擁有奇異怪誕想法的瘋狂藝術家給予格外的關注,無數的畫家、雕塑家也都曾自曝或描寫過自己的怪異行為,米開朗琪羅便是一例。瑪戈·威特科爾和魯道夫·威特科爾在《誕生于土星之下:藝術家的性格與行為》一書中這樣寫道:

米開朗琪羅對藝術創作擁有惡魔般的狂熱……外表不修邊幅,完全忽視日常生活禮儀——所有這一切都令他的同輩與后輩們倍感困惑難堪……在世人口中,他既貪得無厭又大方慷慨,超乎常人又天真稚嫩,謙遜,虛榮,粗暴,多疑,善妒,厭世,窮奢極欲,備受折磨,古怪可怕……[19]

這位藝術大師的自述以及坊間傳聞都表明他毫無疑問是一個內心飽受孤獨憂郁摧殘的人。他聰慧睿智,卻又與眾不同,疏離,怪異。

“藝術家都是瘋子。”“藝術即苦難?!痹谝徊棵麨椤秵栴}》的文獻古籍中,作者(被誤認為是亞里士多德,但很可能是他的某位學生)用“憂郁的氣質”將創造力與藝術家進行了聯結。我們許多人應該都知道,文森特·凡·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這一舉動令他散發出更迷人的魅力。才華橫溢的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將自己的頭放進煤氣中自我了結。安東尼·阿爾托的精神痛苦幻化為其戲劇作品背后躍動的生命力。歐內斯特·海明威在傳記中細訴了導致他最終結束自己生命的那些靈魂深處的不安。羅伯特·舒曼在他最出色的作品創作期間也曾躁狂發作。還有赫爾曼·梅爾維爾、拜倫勛爵以及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都曾飽受精神疾病的摧殘。

創造力與現代雙相情感障礙之間的特殊關系,和柏拉圖討論的“狂喜”概念之間存在一種引人入勝的遙相呼應。用今天的話說,我們談論的是一種狂躁、亢奮、多產的創作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下往往會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力量與快感。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有多少電影探索過出類拔萃的才華與精神錯亂或不穩定人格之間的關系?

回想一下2001年的電影《美麗心靈》中的約翰·納什,2004年的《靈魂歌王》中的雷·查爾斯,2005年的《與歌同行》中的約翰尼·卡什,以及1996年的《閃亮的風采》中的戴維·赫夫戈特,大眾文化對藝術家以及具有非凡創作才能的個人的反常行為始終表現出持久不衰的興趣。我們也不難理解“瘋狂”是藝術家的關鍵特質這一概念,但是,它扭曲了我們對創造力的思考。

神圣的靈感

在詩意的靈感中,似乎有一些東西,它們對于人類的共性而言顯得過于崇高。

——維克多·雨果[20]

某種不穩定的人格有時會與天賦和天才如影隨形,而與神性的聯系將使其變得愈加復雜。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觀念不但植根于柏拉圖式的“被附身者”和“受啟發者”的概念,而且還受到“神圣藝術家”(il divino artista)概念的影響,與“上帝是藝術家和宇宙的建筑師”這一基本觀念相呼應。

藝術家既脫離了普通人所處的社會階層,又與神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可以追溯至荷馬請繆斯通過吟游詩人吟誦阿喀琉斯或奧德修斯的故事:“請為我歌唱這個人吧,繆斯!歌唱這一路波折的人?!?span id="saimpdg" class="super">[21]吟游詩人傳遞著繆斯女神的神性,這是魔力,是靈感?!办`感”一詞的詞源是“呼吸”,不妨想象一下眾神將創造性的精靈從口中吹入說書人或詩人身體的畫面,藝術家是被神靈選中的精英?!翱娝古瘛保∕use)這個概念便是天賜靈感最常見的表達形式,至今已延續數千年,同時也是現代詞語“museum”(博物館)的詞根。

在希臘神話中,繆斯女神是掌管音樂、詩歌、藝術以及科學的女神九姐妹,她們是知識的源泉。有關繆斯的描述五花八門,對于女神究竟有幾位(有人說是3位,有人認為是9位)以及她們各自的名字等都存在爭議。

后來,“繆斯”一詞被用于指代那些能為音樂家、作家或藝術家帶去創作靈感的人或事物。其中的含義不言自明——“知曉”并非來自“創作”,相反,它是從外部獲得,也許是某種神圣的力量通過它選中的凡人向世人傳達、與世人溝通。

當然,天賜靈感這一概念并非為西方文化所獨有,在亞洲文化、美洲原住民文化以及瑪雅文化中都廣為流傳。它代表了另一種方式,通過這種古來有之的傳統方式,人類將藝術與某些超越凡俗的事物聯系在一起。

今天,即便我們不再篤信偉大的藝術創作都起源于神明,這種觀念的深遠影響仍然時隱時現。我們時常會忍不住將某些卓爾不群的藝術作品視為某種神奇超凡的東西,創造他們的藝術家是蕓蕓眾生之中被上天選中的佼佼者,他們鶴立雞群,與眾不同,擁有其他人所不具備的才能與天賦,他們的創作則是這些神秘天賦的成果展示,而非通過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辛勤勞作創造而來。

在當代的藝術創作生活中,繆斯的角色發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小轉變。與其神秘地召喚繆斯女神,通過自己傳遞神的話語,不如萬全以備去迎接靈感的降臨。正如伊莎貝爾·阿連德打趣說:“顯身、顯身、顯身,不一會兒,繆斯也照樣出現了?!?span id="6i4oesg" class="super">[22]用厄休拉·K.勒吉恩的話來說就是:“創作者得為靈感從天而降預先騰出空間。但他們必須認真努力、耐心等待,這樣才配得上?!?span id="8l9u4z7" class="super">[23]這兩段引語都反映出從超凡脫俗、與生俱來、上天恩賜、至上才華等概念向“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觀念轉變,很有意思。在這個更具現代性的概念里,我們正將創作過程定義為一種現實存在,一種辛勤磨礪,一種攫取靈感與探索的方式,從理論上講,這一切對任何人都保持開放狀態。盡管人們關切的焦點正慢慢從靈感女神的眷顧向偉大作品的創作過程轉移,然而奇怪的是,哪怕對于像阿連德和勒吉恩這樣的人來說,“繆斯”或“神靈”之類的壁壘依然存在。盡管我們很多人都會與“在具體的創作行為中探索”的觀念產生共鳴,但仍然很難擺脫藝術家是一個“與普羅大眾有著涇渭分明區別的、榮耀加身的名流怪人”等觀念的束縛。

藝術家受靈感啟發(神圣的或其他)這一觀念也會帶來一定的后果,它不但影響了我們對專業藝術家與設計師的教育方式,而且還會影響我們的孩子。它影響了我們對領導力的思考,讓我們癡纏迷戀于遠見卓識的夢想家,它影響我們看待企業家的方式,并將他們描述為預見未來的先知圣人。然而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至少我采訪過的那些人——都認為自己是樂于接受失敗、勇于開荒辟路的探索者。

基于這種淵源已深的藝術家與神性的聯系,人們甚至會將此類比擴展開去,認為流行文化對藝術實踐活動抱持一種“神創論”的觀點。藝術家是在模仿造物主,他們從一開始就掌握了世間的所有知識技能,對某個時刻該如何展開某個部分的創作早有預見,成竹在胸。

人們企圖神化我們周圍的創作者,認為他們擁有一種化心中幻象于眾人眼前的神力。人們傾向于像神創論者看待世界歷史一般去看待藝術創作過程,這樣的觀點與達爾文主義者抱持的自然選擇論形成鮮明對比:自然選擇是一個復雜的進化過程,在此過程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此類將藝術與神創論聯系在一起的論調,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人們對藝術的感知鑒賞力。我與諸多藝術家、設計師幾乎每一次關于創作的交流都未曾涉及所謂神創論的只言片語,我們的觀點更接近自然選擇論。

大多數藝術家與設計師在創作開始前并沒有創意想象的體驗,他們說自己只是在作品的創作開發過程中“做出”“涂出”“勾出”“寫出”“即興演出”“雕刻出”這些創作想法。在此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非常精彩的創意想法,當然,另一些則不然。所謂自然選擇,即意味著強者生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北票市| 白山市| 浏阳市| 西畴县| 乌鲁木齐市| 尉氏县| 墨竹工卡县| 金溪县| 龙陵县| 武汉市| 磴口县| 剑川县| 竹北市| 镇平县| 平远县| 锦屏县| 廉江市| 瑞昌市| 乌恰县| 三原县| 石棉县| 凤凰县| 库伦旗| 巨野县| 敦化市| 勐海县| 武川县| 仁怀市| 长兴县| 吴桥县| 临桂县| 沁水县| 游戏| 肇东市| 阜宁县| 汉寿县| 平原县| 武宁县| 玛曲县| 连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