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55章 堯帝

有參觀帶孩子的愛趴在玻璃罩上看龍窯,手指跟著窯道的曲線游走。

老人說,這些孩子里說不定就有誰,將來能燒出比宋代更潤的釉色——畢竟,炎帝爺傳下來的不僅是火的用法,還有那份跟泥土較勁、跟時光較勁的韌勁兒。

展廳深處的堯帝木像前,總有人對著那個“堯”字的篆文出神。

繁體字的筆畫像搭了座小架子,架子上擺著個圓鼓鼓的物件——老匠人說,那是先民們刻在骨頭上的陶窯,支架撐著窯膛,里頭正燒著剛做好的陶罐。

“你聽這‘堯’字的音。”守像的老漢用方言念出來,竟和“窯”字分毫不差。

他往火塘里添了塊松柴,火星子濺起來時,正好照亮墻上的字:“燒”字帶個“火”,“澆”字帶個“水”,老祖宗造字時早就把燒陶的訣竅藏在里頭——燒窯要火烈,上釉要水潤,缺了哪樣都不成。

堯帝的名號里藏著更多講究。

“陶唐氏”的“唐”,老輩人說就是“窯膛”的“膛”,指的是燒陶時裝坯子的地方;“放勛”的“勛”,原是“熏”的意思,說的是他教人用煙火慢慢熏陶坯,讓陶土更結實。

安富鎮的陶工們敬他為祖師爺,開窯前總要往窯門口擺個三足陶鼎,鼎里插三炷香——這規矩據說傳了幾千年,就因為堯帝當年燒出的第一只陶鼎,三足穩當,能在火堆上燉肉,也能在陶輪上當底座。

唐縣來的游客曾指著展柜里的陶片說:“我們那兒唐河兩岸,挖出來的陶片比這兒的老窯還早幾千年。”

那些帶著繩紋的殘片,邊緣留著煙熏的黑痕,像在說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堯帝的部落就在河邊壘窯了——他們用樹枝搭成窯架,把和好的紅泥拍成坯子,架在火上熏,燒出來的陶罐雖然粗糙,卻能裝水不漏,比用葫蘆盛水方便十倍。

有年鎮上重修老窯,挖出塊帶刻痕的陶板,上面的紋路像極了“堯”字的雛形。

老匠人把它擺在堯帝像前,說這是祖師爺顯靈。

“你看這架子,”他用手指順著刻痕畫,“下面是窯基,上面是窯頂,中間鼓鼓的地方,就是燒陶的膛。”

那年燒出來的陶器,釉色格外鮮亮,鎮上的人都說,是堯帝爺認了這老家。

孩子們總愛摸堯帝像前的三足鼎,鼎足被摸得光溜溜的。

有解說的姑娘會講,堯帝不光會燒陶,還懂分窯火——哪個窯燒炊具,哪個窯燒禮器,分得清清楚楚。

就像安富鎮的龍窯,燒水缸的窯要猛火,燒茶具的窯要溫火,這規矩說不定就是從他那會兒傳下來的。

暮色漫進展廳時,堯帝像的影子投在墻上,像座沉默的窯。

木像的衣紋里還留著當年刻工的刀痕,恍惚間竟像是陶坯上的弦紋。

守像的老漢收起煙袋,往鼎里添了些新米——他說堯帝爺最愛看人間煙火,不管是燒陶的窯火,還是灶上的炊煙,都是他當年教給世人的活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冀州市| 军事| 胶南市| 清镇市| 英德市| 长泰县| 珠海市| 澄江县| 姜堰市| 山东省| 盖州市| 酉阳| 巫山县| 盐边县| 嫩江县| 阿瓦提县| 巴里| 肇东市| 基隆市| 洛阳市| 安吉县| 周口市| 凤城市| 剑阁县| 礼泉县| 杂多县| 瑞金市| 张家口市| 西华县| 台中县| 临城县| 晋江市| 包头市| 芮城县| 双城市| 遂平县| 九寨沟县| 泾川县| 伊春市|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