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鏈政策:國際趨勢與我國策略
- 趙蕓蕓等
- 1616字
- 2023-07-26 17:22:47
序
Preface
縱觀全球經濟發展史,產業政策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促進各國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發揮了積極且顯著的作用。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產業政策,將其作為推動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手段,特別是1989年發布第一部以產業政策命名的文件—《國務院關于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開始了我國產業政策的積極探索。經過40多年的發展演變,我國構建了集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產業布局政策于一體的產業政策體系,在增強產業競爭力、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面臨重塑。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等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產業政策作用,以提高效率為著力點,加大了產業政策工具的運用力度。對內,梳理產業鏈關鍵短板和風險點,多措并舉提升本土供給能力。如美國通過對半導體制造和先進封裝領域開展供應鏈安全審查,識別出其在芯片制造環節能力相對薄弱,從而在《芯片與科學法案》中運用優惠貸款、投資稅收減免等手段,激勵在美國進行芯片生產制造。對外,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如日本設立“海外供應鏈多元化支援項目”,出資推動部分生產線遷移至東南亞地區,實現多國布局,同時,還積極與其他經濟體共同發布《全球供應鏈合作聯合聲明》《應對新冠疫情的經濟韌性倡議》等文件,開展產業鏈合作。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國高度重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各地積極先行先試,探索形成了多種有效模式。比如,“鏈長制”模式,由地方主要領導擔任“鏈長”,加強資源整合和統籌推進,著力解決鏈條不完整、配套不完善、保障不到位等問題。又如,“鏈長+鏈主”模式,政府聯手龍頭企業協同推進產業鏈的建設、培育、優化、補強、延伸等工作。再如,多鏈融合模式,通過鏈長牽總、盟長搭臺、校長支撐、行長幫扶,著力解決科技與產業“兩張皮”、人才供需失衡、金融供需錯配等問題。種種跡象表明,推動產業政策向產業鏈政策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
面對新一輪發展,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在補短板、鍛長板、促暢通、優生態上下功夫,構筑靈活高效、強韌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一是聚力“點上突破”。這是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的基礎和前提。在開展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風險評估和安全審查基礎上,全面梳理可能攸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精準識別被“卡”的薄弱環節,利用好完備的產業體系、巨大的內需市場和強大的動員組織能力等綜合優勢,集中優質創新要素和主體,加速“卡脖子”點上的突破,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
二是強化“鏈上協同”。這是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的關鍵和重點。在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過程中,更加注重針對產業鏈的系統化設計、更加注重打破行業和部門壁壘,把政策著力點放在促進“上下游”循環暢通、“產學研”協同聯動、“大中小”融通耦合、“國內外”協調發展上。探索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協同聯動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通過供需調配、要素協同和標準對接,促進上下游各環節高效聯通和效率提升。
三是注重“面上提升”。這是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的目標和結果。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統籌和規劃,根據各地區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規避產業鏈過度集中部署帶來的“無解”危機。同時,統籌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特殊場景下基礎設施聯通能力保障,推動平時、急時等多狀態下基礎設施依然互聯互通、協調聯動,保障在疫情等突發事件發生時產業鏈、供應鏈依然維持順暢運轉。
本書提出了產業鏈政策的概念,并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構建了“節點—連接—價值”三位一體的產業鏈政策體系,輔之以政策協調機制,形成了一套兼具體系性、創新性和實踐性的研究成果,希望給學術界和產業界帶來一些積極的作用。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喬標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