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2023:基本盤與新動力
- 王德培
- 1239字
- 2023-07-12 15:21:01
從“起飛期”到“再起飛”的內在邏輯
“5+1”是??ㄖ菐煸?999年提出的支持中國經濟進入起飛期的觀點,與當時普遍的看空經濟的主流觀點構成極大反差,20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證明了這個觀點的前瞻性與準確性。
20年后的今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時代背景,歐美西方國家試圖在經濟上、產業鏈、供應鏈上“脫鉤”中國,在技術上用“小院高墻”封堵中國高科技產業上升之路,在人才上“堵死”交流通道,在輿論上加倍制造“看空做空中國”言論的環境,以及經濟增長放緩,遭遇“需求不足、供給沖擊、預期變弱”的三重打擊,這些因素讓“中國經濟拐點論”再出江湖,好像又回到20年前的迷茫、焦慮狀態,對未來的變化再次感到恐懼,以至于否定自我、忘記初心。
這是建立在線性推導與“思想被控制”基礎上的誤判,反映出其視過去的成功為僥幸,而非“5+1”的作用。在同樣的歷史關口,支撐中國經濟未來的動力源已經升級為“6+1”,“6”是大基建、后工業、新能源、新三農、數字化、綠色化等六大領域,“1”是世界經濟安全島的地位。之所以提出中國經濟“6+1”新賽道,是由于以下四個原因。
一是內生性。它們的出現是建立在這些年中國經濟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是中國經濟內生出來、符合未來的經濟表達式。比如,沒有在工業化基礎上形成的完整制造業體系,就不會有充滿后工業化色彩的航天大國、海洋強國以及高端制造業強國的形象,而這顯然不是產業嫁接、引進的結果。
二是規模性。中國在這六大領域的相關產業上均占有壓倒性優勢,甚至可以簡單概括為普遍具備占據70%世界市場份額的實力。比如,在新能源光伏產業、風電裝備的設備供應、海洋養殖漁業、高鐵里程、國際港口設備方面,國際市場占有率均達70%,這使得中國基本具備制定相關的國際行業標準、質量標準、管理標準的能力,而這就確保了“控盤”的能力。
三是可控性。中國在這些領域并不太擔心被“卡脖子”的問題,原因在于自主掌握核心技術。這主要體現在航天、量子計算與通信、高超音速武器以及農產品種源方面。比如,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已經創下畝產691千克的新紀錄,而且種子還在改良中,預示著產量存在提升的空間。這是人類應對大饑餓的“治本之道”。中國既掌握核心技術,又掌握生產制造,還掌握主要的市場與應用;既可以依托內循環為本國經濟增長提供動力,也可以通過外循環把技術、產品與市場延伸出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與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
四是安全性。以往美國是世界經濟唯一的安全島,也是資本、人才、技術等萬流歸宗的終點,借助美元的霸權占盡世界發生危機的好處,心安理得地損人自肥,但是隨著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穩定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以及超大規模的市場容量,讓世界各國多了一個“穩定器”“保險柜”與“發動機”三位一體的安全島。特別是和美國相比,“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的中國態度讓世界放心,所以,才會出現一面遭遇美國及其盟友的“脫鉤”威脅,一面在外資引進與利用上連年創新高的局面。事實勝于雄辯,沒有什么比這個現象更能說明中國新“經濟安全島”的替代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