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公十三年五月,邾國國君邾文公蘧(qú)蒢(chú)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考慮到邾國距離魯國太近,魯國是大國,多次攻打邾國,于是他把邾國的都城遷到了南部的繹城,繹城與魯國的距離更遠些,安全感就更多一些。邾文公的正妻齊姜,生下了嫡長子玃(júe)且,玃且繼承了君位,史稱邾定公。邾文公還有一位妃子晉姬,生下了公子捷菑(zī),邾定公即位后,公子捷菑投奔了母妃的娘家晉國。
邾文公去世,魯國也派出了使節(jié)赴邾國吊唁,可能是使者的言行舉止禮數(shù)不周,讓邾國覺得是對逝世國君的不敬,因此在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春天出兵攻打魯國的南部邊境。這弱小的邾國和新即位的邾定公也真是不自量力,新君即位,應該與鄰和睦,他倒好,以弱小之國可憐的那點兵馬去討伐一個千乘之國,也不怕招來滅國之禍。邾國也夠幸運的,這年剛一開春,周天子(周頃王)駕崩了,太宰周公閱與卿士王孫蘇忙于爭奪權位,沒有遵照周禮,及時向諸侯發(fā)布訃告。魯國本想借此機會興大軍滅掉邾國,但得知了周天子駕崩的消息后,就只是派出叔仲惠伯率魯國軍隊擊退了邾國兵馬并且攻入邾國境內,算是好好地教訓了一下邾定公。
周頃王駕崩后,其子周匡王姬班繼位。匡王剛即位,也沒什么權威,周公閱與卿士王孫蘇爭權正緊,只好去晉國請晉侯和正卿趙宣子給評評理。周匡王也很無奈,周王室的顏面一點都不存在了,周天子的朝臣爭權,要請諸侯霸主來給評判,天理何在?周朝先祖何在啊!他本來是支持卿士王孫蘇的,但周公閱資歷深,而且在他即位之時給予了寶貴的扶持,因此匡王又轉而幫助周公閱了,他派周朝公卿尹氏和大夫聃啟到晉國絳城,在晉國君臣面前替周公訴冤求理。趙盾不得不出面調解,對立的兩派都是周朝重臣,晉國是諸侯國,雖然是霸主,但也不能去評判對錯呀,經過多次磋商,最后周公閱和王孫蘇都給了晉國面子,在趙盾的調停下和解了,雙方各復其職,返回了京師洛邑。
這年五月,齊昭公去世,太子舍繼位。太子舍是齊昭公所娶魯女叔姬之子,由于叔姬并不是特別受齊昭公的寵愛,所以太子舍的威信不足。而齊桓公與密姬夫人的兒子、齊昭公的弟弟公子商人,屢次散盡家財,施舍財物,還在府中廣聚賢士能人;家財散盡后,又找公室和官府借貸財物繼續(xù)施舍,因此公子商人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很高。
經過秘密籌劃,公子商人在七月的一天夜里,帶人襲殺了太子舍,他謙讓地對異母庶兄公子元(齊桓公與少衛(wèi)姬夫人之子)說:“兄長為尊,當初我與兄長曾并肩而戰(zhàn),今請兄長即位。”公子元心里明鏡似的,自己就是再想當國君,也不能這個時候答應即位,否則也會被公子商人給害死的,他對公子商人說:“賢弟一直渴望作國君,為兄能夠侍奉好賢弟。這個國君之位還是由賢弟來當吧。”于是公子商人當仁不讓地即位了,史稱齊懿公。
同年六月二十七日,在宋國的新城,魯文公與宋昭公、陳靈公、衛(wèi)成公、鄭穆公、許昭公、曹文公、晉國正卿趙盾會盟。宋、陳、鄭三國曾投靠楚國,這次會盟的目的,就是重新歸服晉國。晉卿趙盾還在盟會上提出,邾國公子捷菑仁德良善,晉國愿扶立捷菑取代邾定公為邾國國君,魯文公第一個站出來支持,其余諸侯也都沒有反對。這次新城之盟,在參會的諸侯里,并沒有蔡國,趙盾回到晉國就著手計劃討伐蔡國。第二年六月,晉國派出上卿郤缺統(tǒng)帥上軍、下軍出擊蔡國,六月八日攻入蔡國,蔡國求和,在都城之外簽訂了城下之盟,歸附了晉國。
盟會之后,趙盾率領晉國和諸侯聯(lián)軍兵車八百乘直奔邾國,要扶立公子捷菑為邾國新君。邾國的都城繹城城門緊閉,邾國人在城樓上向趙盾喊話說:“齊國夫人所生玃且是嫡長子,繼承君位天經地義。”趙盾聽后,思忖了一下說:“邾國的言辭合乎周禮和情理,如果諸侯不接受,則會不詳,還是撤軍吧。”眾諸侯的軍隊本來就不想跟著打這一仗,一聽撤軍,全都退走了。魯國兵馬返回后報告了魯文公,文公生氣地說:“趙宣子也真是的,邾人所說的道理難道他不知道嗎?八百乘兵車,費盡辛苦到達繹城,他們幾句話就撤回來了嗎?諸侯聯(lián)軍出動兵馬是開玩笑嗎?”
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七月,觀象臺卜正(負責觀測天象的魯國朝官)向魯文公報告,有一顆孛星(哈雷彗星)沖入北斗七星陣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哈雷彗星的文字記載。哈雷彗星的周期是76年,即每隔76年到達地球附近一次。哈雷彗星最近一次來到地球是在1986年夏天,下次光臨地球將在2061年7月28日。彗星在民間也被稱為“掃帚星”,因為它帶有一條長長的慧尾,象一把掃帚,因此民間也有人稱它為災星。官府一般將彗星當作除舊迎新、除穢的象征。魯文公馬上命眾大臣占卜吉兇,眾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東門襄仲不緊不慢地說:“國君勿憂。周朝內史叔服對孛星入于北斗的卜筮結論為:‘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文公聽后,這才松了一口氣。
這內史叔服還真說準了,也不知道他是如何推算出來的。兩年后,宋襄夫人弒殺宋昭公;四年后,齊國大夫弒殺齊懿公;六年之后,晉國趙穿弒殺晉靈公。
公孫敖自從文公八年攜帶為周襄王送葬的錢幣逃奔莒國與己氏相聚后,他和己氏在莒國生下了兩個兒子,公孫敖已經年屆六十,在春秋時期算是高壽了,他想回到魯國養(yǎng)老,就私下里派人到曲阜向自己的兒子孟文伯說了自己返回曲阜的愿望,讓孟文伯奏請魯文公允準。文公問東門襄仲:“叔父之意如何?”東門襄仲極不情愿,心想當初是國君你說的,公孫敖既然去了莒國,“無詔不得返回魯國。”現(xiàn)在問我的意見,這明顯是想讓他回來呀,公孫敖回魯國干什么?他兒子已經代表孟孫氏參與朝政了,他還來摻和朝局嗎?那他們孟孫氏的力量不就更壯大了嗎?當初攜款叛逃,這是有罪于魯國啊。他對文公說:“公孫敖回來也可以,但不得參與朝政。”文公允準,公孫敖就這樣回到了曲阜,他閉門不出,在曲阜生活了三年,最后還是帶著全部家產又去了莒國。
公孫敖再次回到莒國后,孟文伯焦慮難安,生了一場大病去世了。臨死前,向魯文公請求說:“臣的兒子年齡尚小,請求國君立弟弟孟惠叔為孟孫氏宗主。”文公同意了。公孫敖在莒國得知自己的長子谷病逝,心痛不已,又想回魯國,這個人年齡大了,可真是做事如此反復,他花費重金賄賂東門襄仲和魯國公卿大夫,這次他是想葉落歸根了。東門襄仲也就沒反對,他知道,公孫敖老矣,在魯國朝局中已經掀不起什么大浪了,回來等死而已。結果在文公十四年九月,公孫敖在返回魯國的途中,走到半路,到齊國就去世了。孟惠伯請求將父親靈柩接回魯國安葬,這時身為魯國執(zhí)政的東門襄仲卻又不同意了,他對孟惠伯說:“你的父親是出奔叛逃之人,有罪于魯國。既然客死齊國,就安葬在齊國吧。”
孟惠伯心中難過,他回到家中,心想這叔父襄仲真是刻意刁難,斯人已逝,還這般刻薄寡恩。當年祖父(慶父)獲罪自縊,國君也都同意安葬的,雖然葬禮的規(guī)格降低了,但祖父畢竟魂歸故里了。現(xiàn)在叔父襄仲作為當朝執(zhí)政,卻不讓父親落葉歸根了。此時,仆人稟告,有齊國使臣來訪,孟惠伯身穿孝服接待了齊國使臣,詢問來意,齊使說:“大人父親現(xiàn)在齊國,齊侯派敝使前來征詢魯國意見,如何處置為好?故而夤夜到訪,想先問一下大人之意。”
孟惠伯說:“魯國執(zhí)政襄仲,不準父親靈柩歸魯。”說罷用手拭淚。齊使說:“依敝使之見,魯國是孟孫氏的親族,你們如果把孟穆伯(公孫敖)大人的靈柩裝飾得美觀些,放置在齊魯邊境的堂阜城,魯國應該會同意把靈柩運送回魯國的。”孟惠伯按照齊國使臣出的主意做了,堂阜在齊魯邊境的齊國一側,在人群聚集的城中心放置著魯國孟穆伯的靈柩,人們議論紛紛,消息傳到了對面魯國一側的卞邑,卞邑大夫立刻將此事稟報到了宮廷,在議事大殿上,孟惠伯身著孝服,面色憔悴,父親去世已經幾個月了,靈柩至今不能返回家族墓地安葬,他已形容枯槁,面如死灰,立在大殿上等待國君和執(zhí)政的答復。魯文公看了一眼東門襄仲,心想這魯國三桓的靈柩擺在齊國邊境的鬧市,如果一直不能接回魯國,成何體統(tǒng)?魯國公室的顏面何在?東門襄仲也覺得不能再拖下去了,況且,現(xiàn)在齊國還扣留著公子舍的母親,魯國的叔姬夫人,這件事還沒解決呢,你魯國宗室之人的靈柩擺在齊國邊境不接回去,等于是給齊國難堪,那叔姬就更難以返回魯國了。因此,穆伯的靈柩還是接回魯國為好。于是東門襄仲向魯文公啟奏,魯國應盡快接回孟穆伯靈柩安葬,然安葬之禮應根據孟穆伯之父共仲(慶父)葬禮的規(guī)格進行。魯國朝堂同意接回孟穆伯的靈柩后,齊國派人將靈柩送歸了魯國。
孟穆伯的葬禮降格舉行,孟惠叔的母親、穆伯在魯國的次妻聲己夫人來到靈堂,看到穆伯的靈柩安放在中央,周圍用帷幕遮擋,她心情復雜,悲從心中來,伏地哭泣,她沒有掀開帷幕,穆伯拋妻棄兒,幾次跑到莒國與己氏團聚,她心中也是有怨恨的,但斯人已去,一切怨恨都應該放下了,他們共同的兒子現(xiàn)在是孟孫氏的宗主,自己也有了依靠,穆伯畢竟是自己的夫君,能夠魂歸故土,心里也替他欣慰,所有的情感都在此時迸發(fā),打動了在場的眾人。
東門襄仲本來不想去靈堂為孟穆伯送行,但依周禮,他應該帶著自己的兄弟前往靈堂,面對穆伯的靈柩哭殯,叔仲惠伯說:“喪事,是對待親人的終結。雖然沒有好的開始,但可以有一個好的終結。兄弟之間應盡力做到完美,救濟窮困、祝賀喜慶、吊唁災禍、祭祀恭敬、喪事悲哀,感情雖然不同,但不要斷絕兄弟之間的友愛。這是對待親人的道德。大人您自己只要不喪失道德,還怨恨別人干什么?”東門襄仲聽后,覺得惠伯說得有道理,就率領自己的兄弟們都去了靈堂哭殯,為孟穆伯送行。
孟穆伯與己氏生的兩個兒子,多年后都到了魯國。孟文伯的兒子孟獻子當時在魯國擔任司空,非常喜愛這二人,聞名于全國。有人誣陷他們,對孟獻子說:“這兩個人要殺你。”孟獻子將此事告訴了季文子。這二人聽到謠傳后說:“他老人家以愛我們而聞名,我們以打算殺害他老人家而聞名,這可是遠離了禮義道德。遠離于禮還不如死。”他們二人一人在句鼆(měng)城守衛(wèi)城門,一人在戾丘城守衛(wèi)城門,最后都戰(zhàn)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