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正月,吳王僚正式即位。他心里很是得意,祖父吳王壽夢遺命自己的四個兒子兄終弟及,最后要將吳王之位傳給他最喜愛的幼子季扎,但這位季札叔父就是不愿意做國君,讓自己撿了這么個大便宜!然而,讓吳王僚苦惱的是,大伯諸樊長子、自己的堂兄公子光,能力超凡,這位堂兄也認為既然季扎叔父不愿做吳王,那自己的父王諸樊是爺爺壽夢的長子,自己又是父王諸樊的長子,理應是繼位的應該是我長子長孫公子光啊!
面對這位虎視眈眈的堂兄,吳王僚采取了三個措施。首先,是加強了自己的安全防衛,他任命自己的兒子、當時號稱“天下第一勇士”的慶忌擔任國君貼身禁衛的首領。第二項措施是牢牢掌控軍權,他任命自己的兩個同母弟弟蓋余和屬庸為將軍,統領吳國軍隊。第三,也是吳王僚認為最重要的,是派堂兄公子光上前線去討伐楚國,最好讓他戰死沙場,那才是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事。
吳王僚的這一系列舉措,公子光都看在了眼里。他對王位早有野心,一直在廣交英豪、招募“府軍”,擁有一支屬于自己的私人軍隊。吳國歷來外出征戰,都是吳王親自掛帥出馬,而這次自己的堂弟吳王僚命自己率吳軍攻打楚國,其用意也是非常明顯。公子光的“府軍”之中,有一位名叫被離的人,他為公子光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建議公子光率軍出征,戰勝楚軍,凱旋班師,從而為自己在吳國和軍中樹立威望,為以后取代吳王僚奠定堅實的基礎。
吳王僚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冬天就發動了對楚國的戰爭。吳王僚命公子光率領由水陸兩軍組成的吳國大軍出征討伐楚國,為了表示對堂兄的支持,堅定眾將士必勝的信心,他還將吳王專屬的戰船“余皇號”交予公子光指揮。“余皇號”是一艘巨型戰艦,規模都趕上今天的航母了,的確可以大大地振奮軍心士氣。但是,這樣一艘巨艦,在海上和湖中威力極大,但在內陸河流中則有些行駛不便,容易擱淺而受到攻擊。
楚平王接到吳軍來襲的戰報后,先命令尹子瑕占卜,得到的結果是“大兇”,楚平王決定采取堅守態勢,消耗吳軍,但司馬子魚就是不信邪,他主動請纓要求親自率領自己的私家軍隊作為先鋒迎擊吳軍,請令尹子瑕率楚國大軍緊隨其后進行攻擊,楚平王采納了子魚的建議,決定奮力迎擊吳軍的侵襲。
楚國司馬子魚率軍在楚國的長岸擋住了吳軍的去路,雙方第一次交鋒就進行了慘烈地廝殺,吳、楚兩國的水軍戰船也參加了戰斗,司馬子魚身先士卒,英勇戰死。楚軍將士見司馬戰死沙場,皆奮勇拼殺,一舉擊敗吳國水軍,還俘獲了公子光所乘坐的指揮艦“余皇號”。公子光只得棄船而逃,順江而下,在下游扎下營寨。
楚軍預計到吳軍丟掉了吳王專屬的戰船“余皇號”一定不會善罷甘休,于是他們把“余皇號”移到了岸上,在它周圍挖掘深溝,一直見到泉水,在深溝內填滿了木炭,楚軍在“余皇號”周圍布下了埋伏,等待吳軍自投羅網。
公子光在營寨中召集吳軍將士,他對大家說:“這一戰我們雖然殺死了楚國令尹,但卻丟失了先王的“余皇號”,這不僅是我公子光的罪過,也是吳軍的恥辱!我們一定要同心協力,奪回“余皇號”,打敗楚軍!”吳軍眾將領深受公子光鼓舞,積極請戰。楚軍兵士中,長發長須的人很多,這也是楚人的風俗習慣。公子光與謀士被離定下一計,派三名留有長須長發又武藝高強的吳國士兵假扮成楚軍兵士,混入楚軍埋伏的隊伍之中。夜半時分,以三聲“余皇”為暗號,命三人聽到暗號后在楚軍士兵中間暴起砍殺,吳軍大部隊則趁亂偷襲。
在春秋時期,公子光與謀士被離的這種計策還不多見,一般的作戰都是兩軍對壘,戰車士卒互相沖殺,因此楚軍很難識破。到了夜里,楚軍陣營中的三個士兵突然像發瘋了一樣,亂砍亂殺,楚軍前去查看的將領也被他們殺死,不明真相的楚軍士兵還以為這幾個弟兄是鬼神附體,嚇得紛紛扔掉兵器四處躲藏,公子光率領吳軍大隊兵馬沖進楚軍營地沖殺,楚軍四散奔逃,大敗而歸。公子光率領吳軍奪回了“余皇號”,取得了長岸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公子光憑借著長岸之戰反敗為勝的赫赫戰功,回到吳國之后威望攀升;吳王僚也從這一戰看到了自己這位堂兄的軍事才能,從此經常派他出征作戰,還把公子光最信任的謀士被離調到自己身邊,讓公子光失去了得力的臂膀,總盼著堂兄公子光在哪一次出征時就再也回不來了;而公子光則屢戰屢勝,逐漸掌控了吳國軍隊。他對這位從不率軍出征打仗的堂弟國君十分不滿,更覺得他不配做吳王了。從此公子光韜光養晦,耐心準備,等待一擊而中的機會;而吳王僚那邊則更強化了自己的禁衛兵馬,由自己的兒子、勇士慶忌隨身護衛。
楚國在長岸之戰中失去了司馬王子魴(子魚),被吳軍奪回了“余皇號”艦船;兵敗之后,楚平王在戰略上采取了守勢,魯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冬天,楚左尹王子勝啟奏平王道:“許國是鄭國的仇敵,現在卻居住在楚國的土地上。楚曾將許國遷于葉城,后又遷許國于夷城(城父),四年之后又從夷遷回了葉城,城父和葉城都是楚國的土地,對鄭國來說等于是無禮。現在晉國正卿韓宣子訪問了鄭國,晉、鄭同盟十分穩固,如果鄭國討伐許國,而晉國出兵相助,則楚國會喪失土地的。國君何不將許國遷走?許國懷念舊國(原來許國的都城,稱為舊許),不能專心事楚;而鄭國公孫僑執政,正在推行好的政令。許國會說:‘那里是我們原來的都城。’鄭國會說:‘那里是我們打敗許國而取得的土地。’葉城對于楚國來說,是方城山外的屏障。葉城的土地不可輕視,鄭國不可小看,許國不可俘虜,仇恨不可挑起。請國君斟酌。”楚平王允準,下令將許國遷至西南方的析縣,也叫白羽之地,析縣遠離鄭國,且路途崎嶇,鄭國很難再去討伐許國。
許國遷到析縣半年之后,魯昭公十九年五月,許悼公得了瘧疾,五月五日,許太子止為父君侍奉湯藥,結果許悼公服藥后身亡。許太子止逃奔到了晉國。
晉卿荀吳征伐事奉楚國的陸渾之戎后,緊鄰陸渾之戎的陰戎部落也親附于楚國,他們向楚國求援,魯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春,楚平王命工尹赤將陰戎部落南遷到楚國漢水北岸的下陰地區,并命令尹子瑕加固修筑了位于方城之外、汝水以北的郟城,強化北部邊境的防御,實施了戰略收縮。
魯卿叔孫昭子得知了這個消息后,向魯昭公稟告說:“楚國的意圖不在于稱霸諸侯了,它僅僅是自保以維持世代而已。”
平丘盟會時,晉國費舉國之力,派出四千乘軍馬在邾國南部搞了一次軍事演習,以展示軍力;但在盟會結束后,齊國伐徐,組建了齊、莒、郯、徐四國聯盟,晉國沒有任何辦法。邾國看到了晉國的衰微,于是在魯昭公十八年的時候,邾國攻伐近鄰小國鄅國,俘獲了鄅君及夫人。這位鄅夫人是宋左師向戌之女,宋卿、左師向戌之子向寧得知姐姐、姐夫被邾國俘虜之后,乞請宋元公出師討伐邾國。宋元公也知道晉國已經顧不上諸侯事務了,在次年(魯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二月,親自率軍討伐邾國,包圍了邾國的蟲城,并在三月一舉將其攻克。邾國感到了恐慌,自己侵犯鄅國在先,宋國派兵來伐,勢如破竹,只好向宋國求和,釋放了所有俘獲的鄅國俘虜。宋元公于五月十二日,在邾國的蟲城與邾、郳、徐三國會盟。由于晉國的精力放在了討伐鄰近的戎狄部落上,無力顧及諸侯,楚國又進行了戰略收縮,中原的形勢出現了微妙的變化,齊國領導了齊、莒、郯、徐四國聯盟,而宋國領導了宋、邾、郳、徐四國聯盟;吳國的國力則蒸蒸日上,緊盯著楚國不放。
好不容易太平了幾十年,又要天下大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