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5章 老子李耳與青年孔子

  • 春秋魯國十二君
  • 桃木寶劍
  • 2980字
  • 2025-02-26 16:13:52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夏天,魯國都城曲阜來了一位貴客,他相貌堂堂,聲音洪亮,舉止文雅,談吐不凡。他在友人的陪同下游覽了曲阜城外的洙水,參訪了周公祖廟,觀賞了魯國樂舞,還為一位去世的故友主持了葬禮。這位貴客名叫李耳,字聃,陳國苦縣(當時也稱“鳴鹿”)人,后世尊他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又稱老子。李耳今年三十七歲,他學識淵博,在周朝京師洛邑擔任守藏室史已經十七年了,負責管理朝廷的圖書典籍,博覽全書,通曉天文地理和各國歷史。由于李耳潛心研究典章學問,不擅攀附權貴,受人毀謗,被周朝卿士甘簡公免去了守藏室史一職,因此出游到了魯國,尋訪周禮遺風,還參加了友人的葬禮。

孔子這時已經十七歲了,他比老子小二十歲,在朋友的葬禮上幫忙,遇到了大名鼎鼎的李耳。孔子知道,從自己出生那年起,李耳就擔任了周朝的守藏室史,精通周禮和天下學識,自己正在苦心學習周禮,正好借此機會,向李守藏室史問禮,虛心求教,這位年輕好學的孔丘也給李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經過李耳的指點,孔子更加刻苦地學習《詩》、《書》、《禮》、《易》,勤奮練習射箭、駕御技能,還向魯國宮廷樂官師襄學習彈琴、擊磬。

魯昭公七年,魯國執政季武子舉辦了一次招待士子的宴會,目的是尋求支持、鞏固季氏的地位。孔子的父親孔紇也是一位以勇力聞于諸侯的勇士,曾任陬邑大夫,孔子勤奮好學、熟悉各種禮儀,也前去參加這次宴會,但是被季氏家臣陽虎擋在了府門之外,他對孔子說:“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季氏宴請士人,可不是宴請你!)這此羞辱更讓孔子意識到,父親的身世并不能給自己增添榮耀,今后的路要靠自己去闖。孔子為了生計,做過“委吏”,就是管理倉庫的小官;不久又為人作“乘田”,即管理牛羊的小官。

十九歲那年(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國的亓(qí)官氏為妻,第二年生下了兒子孔鯉,字伯魚。當時孔子擔任管理倉庫的“委吏”,受到了魯昭公的賞識。昭公聽說孔子生了個兒子,特意派人賜給他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因此孔子給兒子取名“鯉”。

老子到訪曲阜五年之后,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甘簡公去世了,接替他繼任周朝卿士的甘平公一向仰慕李耳的學識和才華,派人召回了李耳重新擔任周朝守藏室史一職,老子李耳十五年后(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在年近五十七歲時才卸任,返回了陳國故里。

在此期間,魯昭公二十年的時候,三十歲的孔子正在開辦私學,他攜弟子們前往京師洛邑游學,又去專門拜見了五十歲的老子李耳。

京師洛邑是周王室東遷后的都城,是春秋時期中原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存有王室搜羅、保存的大量珍貴歷史文物和文化典籍,聚集著包括老子李耳在內的一大批學識淵博、聲望很高的大學者,這正是求學若渴的孔子日夜向往的地方。在李耳的幫助下,孔子在京師洛邑參觀了城內外的文物古跡,并有幸閱覽了周王室檔案館收存的珍貴典籍,從而使孔子大開眼界。當時周朝有位大夫名叫萇弘,是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和博物學家。孔子特意前往他的住處,向他請教古代的歌舞和音樂理論,萇弘對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和卓越的見識大為贊賞,不停地夸贊守藏室史李耳慧眼識珠,發現了一個人材。

最讓孔子受益匪淺的還是當時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李耳),老子思想深邃,是孔子最景仰的人物之一。在京師洛邑期間,老子與孔子進行了多次暢談,有時廢寢忘食,直至深夜。孔子針對自己學習《詩》、《書》、《周禮》、《易》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向老子求教,老子把自己的理解和盤托出,二人還談論了樂舞、歷史、軍制、山川地理;老子為孔子講述了自己對天地萬物的哲學思考,他認為世間萬物都包含著“道”,這是一個終極概念,是一個本源,既是思辨得出,又是感悟的結果。他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還對孔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孔子聽了老子的講述,感覺豁然開朗。這次他帶領弟子的京師洛邑之行,也可謂是一次求學之旅,眾人的學識得到了一次升華。孔子對眾弟子談起老子,覺得他的學識高深莫測,高山仰止。他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繒。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老子的學識就像天上的飛龍,舞于風云之中。

孔子等人離開京師返回魯國之前,老子前來送行,他對孔子說:“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于死,在于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于身,在于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勿以己為上。”這樣的諄諄囑托,體現了老子對青年孔子的關愛,他是希望孔子能夠謹慎處世,謙以待人。孔子躬身言道:“一定謹記在心!”

七年之后,老子離開了京師洛邑,回到陳國故里。十四年后(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被任命為魯國中都之宰,他又專門前往陳國老子故里虛心請教,問禮于已經七十一歲的老子。回到魯國后的孔子,一年之后便因自己的才干升任魯國小司空,協助大司空掌管魯國的土木修筑工程。沒過幾年,孔子很快又升任魯國大司寇,掌管魯國司法刑獄,這與孔子年輕時孜孜不倦、求學好問是分不開的。

老子長于養生,而且很長壽,據說有百歲高齡,至少也有九十多歲。孔子南下問禮十幾年后,老子李耳再次離開故里,云游到了秦國。秦國守衛函谷關的官員尹喜非常敬佩老子,想方設法拜請老子把自己平生所學著書傳世,幾天之后,老子給尹喜留下了一部五千字左右的《道德經》,然后就騎著大青牛離開了,相傳歸隱修煉于秦國的景室山(后世更名為老君山)。《道德經》由此流傳至今,成為了道家學派的圣書。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社會面臨著巨大的變革,井田制逐漸瓦解,分封制弊端叢生。天子分封的結果是諸侯爭霸,諸侯分封的結果是大夫專權,大夫分封的結果是家臣執國命,在這種情況下,宗族勢力迅速膨脹,成為了君權的對立體系,這些都意味著舊時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被劇烈動蕩的局面所取代,代表著中國奴隸制社會的解體。魯國因卿大夫專權,公室的土地、軍賦全部被“三桓”瓜分,國君已經沒有任何實權,成為了傀儡。魯國又處于大國的包圍之中,東有齊國,西北有晉國,西南有楚國,這三個國家實力強大,對魯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孔子生活的時代,魯國內有世卿專權、外有強敵脅迫,可謂是內外交困。

面對這樣的現實,年輕的孔子感到茫然。他一心想尋找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為改變魯國的落后面貌和危險處境盡一份力。然而,孔子向往的周文王、武王、周公時代已經一去不返,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現象使孔子感到痛心疾首,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禮壞樂崩”的局面,使社會恢復舊時的安寧秩序。孔子一生都在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奔走呼號,可是他的執著追求與殘酷的社會現實之間存在著尖銳的沖突,也就使得孔子的一生歷盡坎坷。遠大的理想、出眾的學識、杰出的才能與冷酷的社會現實形成了巨大反差,讓孔子空有一腔抱負,經歷了無數艱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恒河流域的古印度進入了摩揭陀國王統治的時期,在隨后的幾十年里,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他就是釋迦牟尼,佛教的誕生與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同步。世界古代的四大文明都在蓬勃的發展著,但還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石嘴山市| 洛阳市| 柏乡县| 灌阳县| 曲松县| 威海市| 蕉岭县| 普格县| 鄂尔多斯市| 贵州省| 香港| 浦江县| 赣榆县| 上犹县| 洪湖市| 林甸县| 包头市| 铁力市| 于都县| 涡阳县| 得荣县| 沈丘县| 汾西县| 竹山县| 伽师县| 台东市| 石阡县| 黄梅县| 宽甸| 阿勒泰市| 沙田区| 白城市| 龙门县| 灌阳县| 揭西县| 永安市| 江北区| 琼中| 伊吾县|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