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晉國善待孤老,魯襄公建楚宮
- 春秋魯國十二君
- 桃木寶劍
- 4003字
- 2025-02-22 16:31:31
魯襄公三十年正月,楚王郟敖即位之后,派大夫薳罷(子蕩)訪問了魯國,拜謝魯侯親赴楚國郢都朝見,還參加了楚康王的葬禮,說楚國愿意從此與魯國友好往來。子蕩在三年之前的弭兵之會后曾訪問晉國,受到了晉平公的享禮款待,他朗誦了《既醉》稱頌晉侯,受到了晉太傅叔向(羊舍肸)的贊賞,他預言薳罷必將職掌楚國朝政。叔向的預言歷來準確,后來子蕩果然成為了楚國令尹。
魯國上卿叔孫穆子(叔孫豹)款待了薳罷,向他詢問楚國令尹王子圍執政的情況怎么樣?薳罷回答道:“我等小人物,食俸祿、聽使喚,還害怕不能完成使命而獲罪,哪能參與政事呢?”叔孫豹再三詢問,薳罷就是不透露一個字。叔孫豹看著薳罷不自然的樣子,心里就明白了個大概。薳罷回去后,叔孫豹對魯國眾大夫說:“楚國令尹王子圍將要發起動亂,薳罷應該是參與其中,他在盡力掩蓋內情?!?
叔孫豹的分析非常準確,楚國令尹王子圍在楚國朝堂人脈廣泛,根基深厚,早已不把楚王侄子郟敖放在眼里。他認為兄長楚康王去世,自己應該繼位,眾大夫卻擁立了太子郟敖為國君。王子圍開始謀劃取代郟敖,自立為君,首先要剪除擁護郟敖的黨羽,大司馬蒍掩手握兵權,則首當其沖。就在這年十月份,王子圍羅織罪名,帶兵圍攻大司馬府邸,殺死了蒍掩并吞占了司馬府的全部家財和土地。
楚王郟敖親信、大夫申無宇痛斥道:“王子圍眾將不得善終!剪除忠君能臣,是禍國殃民之舉,是最大的不吉利,他怎么能免除災禍呢?”兩年之后,王子圍弒殺了郟敖,自立為君,史稱楚靈王;十五年后,楚靈王自縊身亡。
二月二十二日,晉悼夫人設宴慰勞幫助杞國修筑城墻回國的晉國役卒,國都新絳所在的絳縣有一名役卒年齡很大了,因為兒子戰死了,只能自己去杞國修筑城墻,也來參加了宴會。宴會中有人說,這么大年齡了,根據國家典制,不應該再征調他去服勞役了。晉悼夫人也看到了這位老者,問他多大年齡了?老者答道:“下臣粗鄙小人,不知道記錄年齡。下臣出生的那一年,是正月初一甲子日,臣已經過了四百四十五個甲子日了,最末一個甲子日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十天了?!币粋€甲子日是六十天,老者到底年齡有多大,這等于是給晉悼夫人和身邊的大夫們出了一道計算題。晉悼夫人趕忙派人到朝廷中向正在議事的各位公卿詢問。
宮廷樂師、太宰師曠說:“這位老者出生時,是魯國叔仲惠伯(叔孫得臣的哥哥)在承匡之地與郤成子(晉卿郤缺)見面的那一年(魯文公十一年)。那一年,狄人侵犯魯國,叔孫得臣在咸城打敗了狄人,俘虜了長狄首領僑如和他的兩個弟弟長狄虺、長狄豹,還用這三個俘虜的名字為自己的兒子命名,來紀念此事。至今已有七十三年了?!?
太史趙說:“亥字是二字頭、六字身,把‘二’拿下來當作‘六’的身子,這就是老者出生至今的天數。”意思是說,按照當時“亥”的字形,老者的壽命已有二六六六六天了。
晉國朝中真是能人輩出,士莊伯之子士文伯說:“那就是二萬六千六百六十天了?!?
遵照《周禮》和晉國的典章制度,城里人六十歲以上、鄉下人六十五歲以上,是不能征召勞役的。正卿趙文子問誰是絳縣大夫,才得知原來是他的老部下。他讓人把老者請到朝廷來,向他道歉說:“趙武不才,擔任正卿的重要職責,由于晉國多有憂患,沒能任用您,讓您屈尊卑下多年,是趙武的罪過。謹此向您道歉。”趙武于是任命老者為官,讓他輔助自己執政。老人由于年紀已大而辭謝,趙文子就賜給了老人大片土地,讓他在縣里為國君辦理免除徭役之事,并作了絳縣的縣師,掌管縣內教化之責。絳縣負責征用勞役的輿尉(官職)因為違反典制征用孤老被撤職。
當時魯國的使者正在晉國訪問,返回曲阜后將此事稟告了國君和眾位公卿大夫。季武子贊嘆道:“晉國真的不可小視啊!有趙文子作正卿,有伯瑕(士文子)輔佐,有太史趙、太宰師曠可以咨詢,有叔向(羊舌肸)、女齊(司馬侯)作國君的師保(太傅)。他們的朝廷中君子很多,怎么能輕視呢?魯國要盡力事奉他們!”
魯襄公二十八年的時候,作為弭兵之會的后續,諸侯紛紛朝覲晉、楚兩大國。蔡國一直附屬于楚國,國君蔡景公也趕赴晉國朝見了晉平公,在返回蔡國的途中經過鄭國,鄭簡公遵照周禮,設享禮款待了蔡景公,但蔡景公表現得很不恭敬。子產當時就說過,這位蔡侯將不免于禍難。蔡侯途徑我國去晉國訪問的時候,國君(鄭簡公)派執政子展(公孫舍之)在東門之外慰勞他,他就倨傲不遜、目中無人。現在他返回蔡國再次途徑我國,國君以享禮款待,蔡侯仍是如此怠惰,這不是偶然的,是其本性使然。蔡侯作為小國的國君,事奉大國,而將傲慢怠惰作為本性初心,那不是找死嗎?如果他哪天出事了,一定會是由于他的兒子。他作為國君,淫亂而不象父親,私通兒媳太子夫人。這樣的人,一定會遭到兒子發動的禍亂。
果然,魯襄公三十年四月,蔡國太子般因為父君私通自己的楚國夫人,憤而率兵弒殺了國君蔡景公。后來子產在六月份去陳國訪問,返回鄭國后就判斷,陳國將于十年內亡國。
周靈王在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駕崩后,太子姬貴繼位,史稱周景王。
周靈王生前,他的弟弟王儋(dān)季去世了,儋季世子儋括在喪期過后前來拜見周靈王,從周天子宮內出來的時候仰天而嘆。這時,周靈王的御士公子愆期正好從朝廷經過,聽到了儋括的嘆氣聲,就自言自語道:”不好!儋括一定是想鳩占鵲巢、心存不軌!”他趕緊進入宮內把情況稟告了周靈王,并說道:“一定要殺掉此人!父親喪期剛過,他就完全沒有了哀戚,他的欲求太大,目光不定、處處觀望,走路抬腳過高,人還未離開王宮,心已在其他地方了。此人不除,必會帶來危害!”周靈王沒理會,對他說:“你小孩子懂得什么!”等到周靈王駕崩后,周景王隨即繼位。然而,儋括想擁立太子的弟弟王子佞夫為周天子,可是王子佞夫一點都不知情。四月二十八日,儋括率兵圍攻周朝的蒍邑,驅逐了蒍邑大夫成愆,想憑據蒍邑抗衡繼任的周景王,蒙在鼓里的王子佞夫還繼續在京師洛邑當著王弟,但他一點都不知道自己要大禍臨頭了。成愆被逐后,跑到了周朝的平畤(zhì)城,以最快的速度把儋括占據蒍邑的消息報告給了京師。
周景王剛剛即位,就得到報告說,自己的堂兄弟儋括占據蒍邑,要擁立自己的弟弟王子佞夫,這不是叛亂嗎?身邊的親信大夫尹言多、劉毅、單蔑、甘過(甘悼公)、鞏成五人一商量,王子佞夫還在京師啊,如果除掉他,儋括沒有了要擁立的人,他還叛亂什么呢?于是五人帶兵沖進王子佞夫的府宅,殺死了這位周天子的無辜的弟弟。
魯襄公從楚國返回曲阜后,對楚國宮殿的富麗堂皇印象非常深刻,遂命在公宮(王宮)之內仿建楚國宮殿,命名為“楚宮”。楚宮建成后,襄公經常在楚宮內聽取子叔敬子、叔仲昭伯、子服惠伯、榮成伯等人來向自己稟報各諸侯國發生的重要事件,等于把國君的燕寢搬到了楚宮。襄公有時還讓已經十七歲的太子野和公子稠在楚宮燕寢陪侍,因為他已經不指望三桓季武子、叔孫豹、孟孝伯他們了,三桓家族掌控了魯國的軍隊和朝政,而且世襲魯國的司徒、司馬、司空要職,除了祭祀的事外,他們已經實際上在治理著魯國,國君公室只是他們共同禮尊的一個符號而已,就像各諸侯國禮尊周王室那樣。
子叔敬子(叔氏,名弓)的祖父是魯卿公孫嬰齊(子叔聲伯),曾赴晉國解救了被晉國扣留的魯國執政季文子,因此季氏遵照季文子的指令,世代都推舉子叔氏宗主擔任魯卿。子叔敬子的父親是子叔齊子,父親去世后,執政季武子命子叔敬子為子叔氏宗主,接替父親擔任魯卿。他是新一代的魯國官員,不屬于三桓,與魯國公室關系密切,但也對季氏唯命是從。魯襄公主要是看在了他不是三桓家族之人,而且年輕有為,可以成為太子將來治國倚重的棟梁。
叔仲昭伯的祖父是叔仲惠伯,叔仲氏是叔孫氏的一個旁支,叔仲惠伯與叔孫得臣都是三桓之一公子叔牙之孫,當時叔孫得臣職掌魯國兵權,而叔仲惠伯受魯文公之命,為太子(公子惡)太傅,忠于公室。兩年前,叔仲昭伯跟隨魯襄公赴楚國朝覲,途中聽聞楚康王去世,魯襄公想回國,叔仲昭伯力主繼續前行,上卿叔孫豹稱贊他可以獨當一面了,給魯襄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子服惠伯名椒,也叫子服椒,是三桓之一孟獻子的后人,年輕有為,深受季武子的器重,也是魯國朝堂未來的骨干。還有榮成伯,也曾隨魯襄公訪問楚國,是魯國公族,叔肸的曾孫,在魯襄公從楚國返回魯國途中,聽到季氏占取了卞城,一怒之下要去楚國搬兵討伐季氏時,被榮成伯諫止。魯襄公認為,榮成伯身為魯國公室后人,親身經歷了三桓目無國君公室的情況,忠于國君,更會忠于太子,將來太子更是會有很多需要倚重他的地方。
魯襄公與這幾位卿大夫交談時,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太子野和公子稠陪侍,目的就是讓他們二人增長見識,多向國家未來的棟梁之臣請教,這就等于給太子野和公子稠請了幾位老師,他知道季武子、叔孫豹、孟孝伯他們不會同意正式任命這幾位能臣作太傅,因此就沒有正式任命。
五月中,子叔敬子來到襄公燕寢書房稟報說,宋共姬去世了。襄公腦子嗡了一下,宋共姬是父君成公的妹妹,是襄公的姑姑,自己即位時才三歲,那時姑姑早已遠嫁宋國。姑姑于魯成公九年嫁給宋共公為國君夫人,至今已有四十年了,姑姑年壽六十歲。雖然自己沒有見過這位姑姑,但長大后逢年過節還是和姑姑禮尚往來,魯國和宋國也因此更加親近。他問叔弓(子叔敬子):“姑姑身體一向康健,何故突然去世?”
叔弓回答說:“五月初五,宋宮發生火災?;饎轃练蛉藢m中,左右侍女勸夫人出宮避火,夫人說‘傅母不在,宵不下堂。’(保傅不在,晚間不能出屋。)左右侍女怎么勸也不聽,夫人一直在等待傅母到來才肯走,故此卒于火中?!备的?,也叫保傅,是春秋時期負責輔佐、事奉貴族婦女的老年婦人。宋共姬寧死也不肯破壞禮節,被后世成為“烈女”。
魯襄公頓足道:“傅母不在,宵不下堂,謂待嫁閨中女子也。姑姑已是宋國先君夫人,當可便宜行事,火災面前,還講這些嗎?”
襄公心中生出了莫名的悲痛,春秋時期,國君夫人去世,諸侯應派大夫送葬,他對叔弓說:“叔弓代表魯國前往宋國會葬吧。姑姑是魯國人,叔弓為魯卿,送葬規格當高一等級。”子叔敬子領命,在七月份前往了宋國都城商丘,參加了宋共姬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