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班師后,正卿荀罃馬上率軍討伐秦國,以報復一年前秦國軍隊對晉國的襲擾。
楚國在鄭國歸附自己后,趁晉軍回撤攻打秦國,諸侯聯軍各自回國之機,在魯襄公十年六月份,由令尹子囊親自率軍,聯合鄭國公孫輒(子耳)率領的鄭國兵馬,出師討伐宋國。大軍駐扎在宋國訾母城,六月十四日,圍攻宋國都城商丘,并攻打商丘城的北門(桐門)。
衛獻公率軍前來救援宋國,駐扎在距離宋國較近的衛邑襄牛城。鄭卿公孫舍之(子展)說:“一定要去討伐衛國,不然的話,就是不親附楚國了。得罪了晉國,又得罪了楚國,鄭國怎么辦呢?”公子騑(子駟)說:“鄭國已經很困乏了,哪還有力量去攻打衛國呢?”公子舍之說:“得罪了兩個大國,一定會滅亡。國家困乏,總比滅亡要強吧。”鄭國大夫們也都覺得公子舍之的話有道理,于是鄭國派出了大夫皇耳率軍攻打衛國,襲擊了衛國的軍隊,這時楚國攻衛的命令也到達了鄭軍,鄭軍先于楚國之命攻衛,受到了楚國的贊賞。
衛卿孫文子看到鄭軍侵襲衛國,為反擊鄭國的軍隊占卜,把卜兆呈報給了衛獻公的母親定姜夫人,定姜夫人也看不明白卜兆,問卜辭怎么說的?孫文子答道:“卜辭說:卜兆如同山陵,有人出國征伐,喪失了他們的英雄。”定姜夫人說:“征伐而喪失英雄,這是有利于抵御敵人。”孫文子在衛國驕橫跋扈,但是對定姜夫人還是十分尊重,當年晉國想讓孫文子隨衛定公回國恢復卿位,衛定公不愿意,還是在夫人定姜的勸說下同意的,孫文子才能夠回到衛國,因此孫文子對定姜夫人的話從來都是言聽計從。孫文子下令衛軍出擊,孫文子的兒子、衛卿孫蒯勇猛善戰,于陣前俘虜了鄭大夫皇耳。
七月份,楚國令尹子囊、鄭卿子耳(公孫輒)率軍轉而攻打同樣歸附晉國的魯國西部邊境,擄掠一番后,又在回國的路上包圍了宋國的蕭城,并在八月十一日攻克了蕭城。楚、鄭聯軍在蕭城休整數日后,楚軍向南回撤,鄭軍在子耳的率領下又繼續騷擾宋國的北部邊境后撤回了鄭國境內。孟獻子此時擔任魯國執政,他評價說:“鄭國要有災禍了。軍隊征戰太過,周天子也經不起連續征戰,更何況鄭國呢?鄭伯年紀尚小,當權的三卿公子騑(子駟)、公子發(子國)、公孫輒(子耳)必將有難!”孟獻子的話在當年就果真應驗了。
魯國北部邊境在襄公十年七月遭到了楚、鄭聯軍的襲擾,就在魯國君臣和將士厲兵秣馬防范楚、鄭聯軍之時,位于魯國東南的莒國又趁機攻打魯國的東部邊境,魯國趕忙分出一支軍隊前往東部邊境防御。莒國的兵馬雖然撤回去了,但魯國的軍隊也沒有進一步討伐莒國,孟獻子認為,魯、莒為晉國領導下的盟友,仍需共同抗擊楚、鄭兩國;另一方面,莒國的背后有齊國撐腰,魯國對付齊、莒兩國是沒有把握取勝的。
就在七月,晉國召集諸侯起兵討伐鄭國。魯襄公也在孟獻子、季武子的陪同下前往,宋平公、衛獻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齊太子光、滕成公、薛伯、杞孝公、小邾穆公也都率領本國兵馬參加了此次盟會。齊靈公因為討厭晉悼公,從來都不親自參加諸侯會盟,總是派太子光代表齊國參加,這次齊卿崔杼率領齊國軍隊跟隨太子光一起參會。七月二十五日,諸侯聯軍在鄭國的牛首城會合駐扎。
孟獻子對鄭國的預言當年就得到了驗證,鄭國內部也發生了動亂。
鄭簡公只有八歲,執政公子騑當權。公子騑早年曾與士大夫尉止有爭執,他比較記仇,與諸侯聯軍對戰之時,公子騑刻意縮減了尉止手下的兵車數量。尉止在戰場上俘虜了敵人,公子騑又和他爭奪功勞。公子騑打壓尉止,對他說:“你的兵車數量不合禮制。”征戰結束歸國也不讓尉止進入宗廟獻俘。公子騑驕橫跋扈,樹敵頗多。他下令開通田地里的水溝,重劃土地界限,尉氏、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五族都因此損失了不少土地。因此這五族之人聚集了一伙不得志的人,擁戴兩年前被公子騑排擠殺害的群公子的黨羽共同作亂。此時鄭國除了公子騑當權外,公子發為司馬,公孫輒為司空,公子嘉(子孔)為司寇。
十月十四日天剛亮,五族之人率領作亂分子沖進了王宮,在西宮的朝堂之上堵住了正準備上朝的執政公子騑、司馬公子發和司空公孫輒,眾人二話不說,上前就殺,三人死在血泊之中。幾個月之前魯國執政孟獻子的預言應驗了,公子騑、公子發和公孫輒三人果然慘遭橫禍。眾人脅持著鄭簡公來到北宮,司徒公子嘉前一晚得到了消息,因此沒有來上朝,躲過了一劫。五族之人和叛亂之人都是普通士人,沒有在朝中任職大夫以上官職的,既沒有什么經驗,也不掌控鄭國軍隊,一時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公子騑的兒子公孫夏(子西)第一時間得到了報告,他聽說父親死于非命,有人反叛作亂,來不及穿盔甲,也不加戒備,急忙趕到王宮,收斂了父親公子騑的尸身,帶著家丁就去追擊亂黨。亂黨簇擁著鄭簡公退入了北宮,公孫夏命人圍住北宮,自己回到府中,集合家仆,分發盔甲兵器;家臣和妾婢知道家主公子騑被殺,逃走了不少,家中器物也丟失了大半。
公子發的兒子公孫僑(子產)聽到有人反叛作亂,馬上在府中安置兵士守護,召集所有家臣,鎖閉所有檔案庫、財貨庫,加強了府邸的安全防衛。他命家仆列隊后從府邸出發,親率十七輛戰車,為父親公子發收斂了尸身,然后進攻北宮,公孫躉率領都城內的兵士和民眾協助子產一起攻打北宮里的叛亂分子,殺死了亂黨頭目尉止、子師仆,其他叛亂分子全部被殺。另外四名頭目中,侯晉逃往了晉國,堵女父、司臣、尉翩(尉止之子)逃往了宋國。
鄭國當權者就剩下了司徒公子嘉(子孔),他趁國君幼弱,自為執政,有獨裁之心,與眾公卿大夫制作盟書,要求公卿大夫各守其位,聽取執政公子嘉頒布的法令。大夫、官員、各卿嫡子凡有不服從法令者,即予誅殺。子產(公孫僑,公子發之子)勸阻他不要這樣做,請求他燒掉盟書。公子嘉不同意,對子產說:“制作盟書用來安定國家,大家不滿就燒了它,這是大伙當政,國家還如何治理?”子產說:“眾怒難犯,專權的欲望難以達成。把兩件難辦的事合在一起來安定國家,這是危險的辦法,取禍之道也。不如燒掉盟書來安定大伙,您得到了想要的,大伙也能夠安定,怎么不行呢?專權的欲望不會成功,觸犯大伙會發生禍亂,您一定要聽從大伙。”公子嘉無奈,下令在都城東門(倉門)外焚燒了盟書。
駐扎在牛首城的諸侯聯軍得知了鄭國發生的動亂,便派軍士加固了虎牢城,加強了虎牢城的守衛。晉國軍隊也在距離虎牢城不遠的梧城和制城修筑了城池,由晉卿士魴和魏絳分別駐守。晉國的意圖是,鄭國內亂,無力抵抗諸侯聯軍,必將歸服,屆時再將虎牢及附近諸城歸還給鄭國。公子嘉與晉國簽訂了城下之盟,歸順了晉國。
楚國令尹子囊率領楚軍很快趕到了鄭國前來救援,十一月,諸侯聯軍環繞鄭國都城往南移動,到達了陽陵城,楚軍并沒有回撤之意,看樣子是想與諸侯聯軍大戰一場。晉中軍統帥荀罃想退兵,對眾將說:“現在我們避開楚軍鋒芒,楚軍必會驕傲。楚軍驕傲,就可與他們作戰了。”下軍統帥欒黡反對,他說:“逃避楚軍,是晉軍的恥辱。會合諸侯卻為了增加恥辱,不如戰死!我要率領下軍單獨進軍。”荀罃不想讓欒黡率領下軍單獨冒險,于是全軍繼續向前進發。十一月十六日,諸侯聯軍與楚軍沿穎水兩岸列陣對峙,聯軍駐扎在穎水北岸,楚軍駐扎在南岸。
鄭國軍隊此時已降晉,跟隨晉軍駐扎于穎水北岸。鄭卿公孫躉說:“聯軍已經完成了退兵準備,一定不會作戰了。鄭國順從,他們要退兵;不順從,他們也要退兵的。同樣是退兵,鄭國不如投靠楚國,投靠了楚國,楚軍也就退兵了。”于是趁天黑,夜間渡過了穎水,與楚國人結盟了。
第二天,欒黡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馬上就要沖出營帳去討伐鄭軍,中軍統帥荀罃攔住他說:“不可。我們實在沒把握抵御楚軍,又不能保護鄭國,鄭國有什么罪呢?不如把怨恨奉送給鄭國,然后退兵回國。現在討伐鄭國軍隊,楚軍必會相救。與楚對戰如不能勝,會讓諸侯恥笑。既然沒把握取勝,不如退兵。”十一月二十四日,諸侯聯軍撤出了戰場,轉而攻打了鄭國的北部邊境,也算是發泄了一番,把怨恨留在了鄭國的土地上,然后各自回國。楚軍也撤回了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