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晉國“三駕疲楚”之策
- 春秋魯國十二君
- 桃木寶劍
- 3657字
- 2023-12-18 18:47:50
面對鄭國的出爾反爾,晉悼公在眾卿的謀劃之下,采納了荀罃(知武子)的建議,制訂了“三駕疲楚”的策略,這個策略類似于晉厲公在十年前(魯成公十七年)采取的戰法,兩個陣營持續對抗,晉軍將自有的四個軍的兵力分成三部分,輪流攻擊鄭國,楚國前來救援就回撤,楚軍撤走則再次進攻,消耗鄭國和楚國的國力。為實現這一目標,他派出公卿分別訪問了各諸侯國。
魯襄公八年的冬天,晉侯派晉卿范宣子到訪魯國,一是拜謝魯襄公年初對晉國的訪問,二是告知魯國,晉國將出兵討伐鄭國,其實也是讓魯國出兵相助。在魯國眾卿的陪同下,魯襄公以饗禮款待范宣子,范宣子在席間朗誦了《詩經·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堲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翻譯成白話文是:
梅子紛紛落地,樹上十成有七。追求我的人兒,選擇吉日迎娶。
梅子紛紛落地,樹上只剩三成。追求我的人兒,趁早定下婚期。
梅子紛紛落地,拿來淺筐拾取。追求我的人兒,趁著春日同居。
范宣子的意思是讓魯國君臣早做出兵決定。季武子起身答道:“豈敢不從命!如果用草木來比喻,寡君對于晉侯而言,相當于晉侯散發出的香味。”于是當場朗誦了《詩經·角弓》,角弓,就是用獸角裝飾的弓,其首章為“骍骍(xīng)角弓,翩其反矣。兄弟昏姻,無胥遠矣。”意思是說,晉魯兄弟相親,魯國必會與晉國站在一起,出兵討伐鄭國。
饗禮結束,范宣子起身要離開時,季武子又朗誦了《詩經·彤弓》。《彤弓》描述的是周天子以彤弓賞賜有功諸侯,彤弓就是漆成紅色的弓。季武子以此詩表達了魯國愿意擁護晉國成就晉文公當年的霸業。《彤弓》首章為:“彤弓弨(chāo)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意思是說:“紅漆雕弓弦松弛,功臣接過珍重藏。我有這些尊貴客,誠心贈禮表恩寵。鐘鼓已齊備,饗宴到日中。”范宣子聽后說:“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在衡雍向周天子獻捷,周襄王頒賜彤弓,令晉國子孫世代收藏。我士丐(范宣子之名)是先君文公官員的后代,豈敢不受命?”士丐的祖父范武子(士會)、父親范文子(士燮)都是從晉文公時起就位列晉卿,范宣子在這次饗宴上也表現出了晉國公卿的文化禮儀素養,舉止得體,應對自如,無愧于大國公卿風范。季武子在第二年夏天專門回訪晉國,回謝范宣子對魯國的聘問,再次確認了魯國將出兵參加諸侯聯盟,跟隨晉國伐鄭。
魯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春天,晉國聯絡諸侯的時候,收到消息,宋國發生了嚴重的火災。宋國司城樂喜負責主持滅火救災事宜,左師向戌、右師華閱(原右師華元之子)、司徒華臣、司寇樂遄(chuán)、司馬皇鄖、太宰西鋤吾等人帶領各級官員有條不紊的撲滅了火災,左師向戌和右師華閱還命都城商丘周圍的四處鄉社的鄉正祭祀眾神,命負責祝禱祈神的太祝、負責祭祀禮儀的宗人在商丘四面城外殺馬祭祀神靈。宋國遠祖盤庚曾居殷墟,位于商丘西北,因此宋人在商丘城的西門之外祭祀遠祖盤庚,祈求神靈們護佑。
晉悼公對宋國火災其實是進行了深入思考的,他問晉大夫士莊伯(士貞伯之子):“聽說從宋國火災,可以探究天道?”
士莊伯回答說:“古代陶唐氏(堯帝)的火正(負責祭祀火星、頒行火政的官員)叫閼(è)伯,他是帝嚳的兒子,居住在商丘,他祭祀大火星,用火星來確定時節。商朝先祖相土,沿襲了這個方法,所以商朝以大火星為祭祀的主星,商朝人發現他們禍敗的發端皆為火災,宋國乃殷商之后,因此宋國人自以為掌握了天道。”悼公又問:“宋國禍敗與火災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嗎?”士莊伯回答:“這取決于宋國的治亂之道。時政的疏失,天未棄之,降下火災預示禍敗以懲戒君王;如宋國已陷入深度內亂,天已棄之,無復常象,則不可知。”其實悼公心中關切的,是宋國的穩定,因為只有宋國內政平穩,才有可能出兵參加諸侯聯軍,協助晉國伐鄭,實現晉國“三駕疲楚”的戰略。
不過魯襄公九年這一年,晉國糧食歉收,發生了饑荒,秦國此時的國君是秦景公,他認為這是攻打晉國的好機會,但又覺得單憑秦國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便派出大夫士雃(qiān)來到楚國,遞上國書,請求楚國出兵協助,討伐晉國。楚共王一聽秦國要伐晉,心中大喜,當場允準。令尹子囊在秦使走后向楚共王勸諫道:“臣以為現在不可伐晉。現在楚國不能與晉國相爭,晉君識人善任,任命的官員不輕易改變既定的政策。公卿相互謙讓,不爭權位;士大夫忠于職守,教導百姓;庶民勤于農事,商貿技工及役隸安心從事本職。正卿韓厥老了,荀罃接替他擔任了正卿。范宣子比中行獻子(荀偃)年輕而職位卻在他之上,現在擔任中軍副帥。韓宣子比欒黡年輕,而欒黡、士魴讓他在自己之上,成為上軍的副帥。魏絳功勛大,但認為趙武賢能,主動在新軍輔佐趙武。君明、臣忠、上讓、下競,這個時候的晉國不可抗衡,順服他們才可以。請國君三思!”
楚共王聽明白了,對令尹子囊說:“可是寡人已經答應秦國了,君無戲言,出師還是要出師的,楚軍不進入晉國便是了。”于是楚共王在魯襄公九年的秋天,親自統帥楚軍駐扎在楚國北部的武城,為秦軍做后援。秦軍在秦景公的率領下,攻打晉國,晉國由于鬧饑荒,并沒有報復秦國,而是隱忍了下來。晉悼公為了伐鄭疲楚的大計,沒有立刻回擊秦國,只是給秦國記上了一筆。此時晉國四個軍的正副統帥是:
中軍:荀罃(知武子)任統帥;范宣子任副帥。
上軍:中行獻子(荀偃)任統帥;韓宣子(韓起)任副帥。
下軍:欒黡任統帥;士魴(彘共子)任副帥。
新軍:趙武(趙文子)任統帥;魏絳(魏莊子)任副帥。
晉國實行軍政一體的官制,所有各軍的正副帥都是晉卿級別。
魯襄公九年十月,晉國本來就在為伐鄭疲楚做準備,鄭簡公在本年六月份的時候還去楚國朝覲了楚共王,這更堅定了晉國攻鄭的決心。十月十一日,季武子和齊卿崔杼、宋司馬皇鄖率領各自的軍隊跟隨晉中軍統帥荀罃、副帥范宣子攻打鄭國都城的東門(鄟門);衛卿北宮括率領衛國兵馬與曹國、邾國兵馬跟隨晉上軍統帥荀偃、副帥韓起攻打鄭國都城的西門(師之梁);滕國、薛國兵馬跟隨晉下軍統帥欒黡、副帥士魴攻打鄭國都城的北門;杞國、郳國兵馬跟隨晉新軍統帥趙武、副帥魏絳負責砍伐路邊的栗樹,開辟道路、收集木材。十月十五日,諸侯聯軍駐扎于氾水之濱。晉侯下令:“修理作戰軍械,備足干糧,送回老弱,讓患病之人居住于虎牢,寬免過錯,包圍鄭國。”
七歲的鄭簡公看到晉國和諸侯聯軍這架勢,大有滅國之勢,向執政公子騑問計,公子騑答道:“鄭國既定國策是‘犧牲玉帛,待于二境’,現在晉國和諸侯兵臨城下,鄭國可向晉國請求媾和。”鄭簡公還是個小孩子,也只能聽公子騑的。公子騑于是派出使者前往晉軍大營求和。上軍統帥中行獻子說:“圍鄭以待楚國來救,然后與楚軍決戰。不這樣就沒有真正的和平。”中軍統帥、正卿荀罃說:“答應鄭國結盟的請求,與之結盟后撤兵,這樣就會引誘楚軍前來討伐鄭國,從而使楚軍疲敝。我們將上、中、下、新四個軍分成三部分,每次出動其中一部分加上諸侯的精銳部隊,迎戰前來攻打鄭國的楚軍。這對于晉國來說,并不算艱難,而楚國就難以承受了。這樣比圍攻鄭國都城而與救鄭的楚軍決戰要好。用暴露白骨的慘烈決戰對付楚軍,非上策也,那樣晉軍有危險,后面還有大量的用兵之處。君子用智謀,小人拼戰力,此乃先王訓示。”參加聯軍的諸侯們也都不愿意與楚軍決戰,晉侯決定按照既定方針,與鄭國講和。
十一月十日,晉悼公率領諸侯與鄭簡公在鄭國的戲童山會盟,參加盟會的諸侯有魯襄公、宋平公、衛獻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伯、杞孝公、小邾穆公、齊國太子光。鄭國歸服了晉國。盟會之上,鄭國的六卿公子騑、公子發、公子嘉、公孫輒、公孫躉、公孫舍之和各位大夫、六卿嫡子全部陪同鄭簡公出席,晉大夫士莊伯制作了盟書,盟書上說:“從今天盟誓之后,鄭國必須對晉國惟命是聽,放棄他念,有盟誓為證!”
鄭簡公才七歲,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鄭國執政公子騑快步走向前說道:“上天降禍鄭國,使我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大國不賜予鄭國友好之言,反而用發動戰亂來要挾結盟,讓我們鄭國的神靈不能得到祭祀,讓鄭國的百姓不能得到土地上的收獲,男男女女都辛苦瘦弱,無處訴說。從今天盟誓之后,鄭國只服從有禮而且強大、可以庇護鄭國民眾的國家,不敢有異志,也以此盟誓為證!”公子騑本來就是個狠人,在諸侯面前敢說出這樣一番話,也真是有骨氣!在他的要求下,他這番針鋒相對的誓詞也寫進了盟書。
晉卿荀偃(上軍統帥中行獻子)對公子騑的這番話非常不滿,要求從盟書中刪去公子騑的言論。鄭卿公孫舍之說道:“已將盟約昭告天神,如果可以更改,大國也可以背叛了!”
晉悼公和正卿荀罃反而比較淡定,他們知道,這次會盟的目的,是引楚軍伐鄭,盟書中寫什么其實沒那么重要。
荀罃對中行獻子說:“我們實在不合于德行,反而用盟約來要挾鄭國,這難道合于禮義嗎?不合禮義,如何主持諸侯聯盟?姑且先結盟撤軍,修養德行、整肅軍隊然后再來,最終必然會得到鄭國,何必一定要在今天呢?我們不合于道德,百姓必將背棄我們,天下難道只有鄭國一個國家嗎?如果能夠修好和睦,遠方的人也會到來,還有什么要依靠鄭國的?”中行獻子不語,雙方結盟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