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侵占了萊國,它的鐵桿盟友莒國又拿下了鄫國,并沒有受到霸主晉國的討伐。附近的小國都開始擔心起來,生怕自己也成了齊、莒兩國的盤中餐,繼魯襄公六年秋天滕成公到訪曲阜朝見魯侯之后,襄公七年春天,郯國國君也來到近鄰魯國訪問;四月份,小邾國(也稱郳國)國君穆公也前來朝見襄公,與魯國通好。這些小國都希望魯國能夠護佑它們的安全,畢竟魯國近,霸主晉國遙遠,遠水救不了近火。
季武子在魯襄公六年冬天訪問晉國,向晉國解釋無力保鄫之后,回到魯國也與孟獻子、叔孫豹商議,魯國單憑一己之力也難以對抗齊國、莒國聯盟、保全鄰近小國,除了依靠霸主晉國之外,也需要發展自己的鐵桿盟友,于是他們想到了魯國的老朋友衛國。衛獻公在襄公剛即位的時候,就派出了衛卿公孫剽來到魯國祝賀新君即位,這位公孫剽是衛穆公之孫,后來成為了衛國的國君,史稱衛殤公。季武子在襄公七年秋天,訪問了衛國,理由是感謝衛卿公孫剽在魯國新君即位伊始就到訪魯國通好,季武子也為魯國七年之后才回訪衛國表示了歉意,并給衛國送去了大量糧食輜重,以向衛國表明魯國沒有改變與衛國盟好的初心。衛獻公的父君衛定公在位之時就一直與魯國關系緊密,在季武子訪問衛國的兩個多月后,即委派了衛卿孫文子再次到訪魯國。
這位孫文子有晉國作為靠山,當年衛定公十分厭惡他,他在魯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時投奔了晉國,七年之后,在晉國的支持下回國恢復了卿位。衛獻公是定公之子,孫文子在衛獻公面前更是專橫霸道,目無國君。孫文子的父親孫桓子在魯成公三年曾到訪魯國會盟,此次來到魯國,既是為了答謝季武子訪問衛國,又是為了緬懷自己父親與魯國的戰斗友誼。這一年魯襄公十歲了,在孟獻子、叔孫豹、季武子等魯國公卿的陪同下,接待了孫文子,但魯襄公畢竟是一國之君,孫文子卻與魯襄公肩并肩一同登上臺階,叔孫豹見狀,快步跟著進入大殿說:“諸侯國君相會,寡君從未走在衛侯的后面,今天您作為衛卿,卻沒有走在寡君的后面,寡君不知道有何過錯?請您稍停一下!”意思是說,諸侯國君可以并肩而行,你不是國君,為何與魯國國君并肩?孫文子在衛國驕橫慣了,到了魯國經叔孫豹這一提醒才忽然意識到自己應該比魯君稍慢一步,方才符合周禮,因此無話可說,但也沒什么羞愧悔改的意思。
散朝之后,叔孫豹對家宰說:“孫文子早晚必然逃亡。作為臣子,所作所為好像自己也是國君一樣,有了過錯卻又不知悔改,這是逃亡的根本原因。為人臣者,專橫而又從容自得,必然會遭受挫折。”
魯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十二月,楚國大軍在令尹王子貞(子囊)的統帥下,開始圍攻投靠晉國的陳國都城。晉國召集中原諸侯的軍隊在鄭國的鄬城盟會,組成聯軍救援陳國。參加會盟的除了魯襄公(孟獻子、叔孫豹陪同)外,還有宋平公、衛獻公、陳哀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齊國沒有派代表前來,晉悼公有些不快。鄭僖公髡頑倒是來參加盟會了,可是還沒與諸侯相見,就被鄭國執政公子騑殺死在了鄭國的鄵城。
鄭僖公髡頑在做太子的時候,在魯成公十六年時,與子罕(公子喜)到訪晉國,對子罕沒有禮遇;后來又和子豐一起訪問楚國,對子豐也沒有禮遇。子罕、子豐都是鄭穆公之子,輩分比太子髡頑長兩輩,太子卻對他們無禮,因此二人對太子髡頑非常不滿,太子髡頑即位后(魯襄公三年),前往晉國朝覲,子豐就想在晉侯面前控告他請求廢除鄭僖公(髡頑),被子罕勸阻住了。
這次諸侯在鄭國的鄬城盟會,鄭國執政公子騑陪同鄭僖公前往,公子騑(子駟)也是鄭穆公之子,輩分高出鄭僖公兩輩,鄭僖公對公子騑又一次無禮,旁邊的侍從勸諫他,他也不聽;侍從再次上前勸諫,卻被鄭僖公誅殺了。鄭侯一行人途徑鄵城館驛停留安歇時,公子騑派廚子夜間用毒藥害死了鄭僖公,然后派人到鄬城向諸侯報告說鄭侯暴疾而亡。公子騑擁立鄭僖公之子、五歲的姬嘉為國君,史稱鄭簡公。鄭國群公子看到公子騑弒殺了國君,深恐禍及己身,大家謀劃殺掉公子騑,結果被公子騑搶先下手,在第二年(魯襄公八年)四月十二日,安葬完鄭僖公之后,羅織罪名捕殺了公子狐、公子熙、公子侯、公子丁。公子狐的兩個兒子公孫擊、公孫惡逃奔了衛國。
鄬城會盟,雖然是諸侯聯盟救援陳國、抗擊楚國,但陳國與楚國相鄰,還是非常懼怕楚國。陳卿慶虎、慶寅偷偷跑到楚國,對楚國人說:“我們派公子黃去楚國,你們抓住他,他是國君的親弟弟。”楚國人依計而行。慶虎、慶寅又派人到鄭國的鄬城向陳哀公報告說:“楚人抓了您的弟弟公子黃,國君如果不趕快返回陳國,群臣不忍國家社稷宗廟被楚滅亡,恐生事變。”陳哀公慌了,馬上不辭而別,從鄬城逃回了陳國。晉悼公和眾諸侯也明白,這陳侯逃歸,恐怕是要重新投靠楚國了,那還救援陳國作甚呢!
魯襄公在孟獻子和叔孫豹的陪同下,在鄬城之盟后又去晉國專門朝見晉侯,聽取晉國要求魯國來年朝聘所需繳納的貢賦的數量。
鄬城之盟,鄭國已歸服了晉國,新君即位后,鄭國想要為諸侯聯盟立功,便出兵攻打楚國盟友蔡國。四月二十二日,鄭國公子發、公孫輒率軍攻入蔡國,擒獲了蔡國司馬公子燮。然后,公子發、公孫輒帶著五歲的鄭簡公親自趕到晉國的刑丘城獻捷,同時參加了在那里舉行的諸侯代表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諸侯向晉國朝聘繳納貢賦的數量。魯國的季武子、齊卿高厚、宋卿向戌、衛卿寧惠子、邾國大夫都參加了會議,季武子還去晉國都城拜見了晉悼公。
鄭國攻打蔡國取勝之后,國人歡慶,但公子發的兒子、鄭穆公之孫子產(公孫僑)沒有隨聲附和,不無憂慮地說:“小國沒有文治卻有武功,禍莫大焉。楚國如果前來討伐,能不順從他們嗎?歸順了楚國,晉國的軍隊又必然到來。晉、楚輪番來討伐,鄭國至少四五年都會不得安寧。”子產的父親公子發聽后大怒,沖子產吼道:“你知道什么!國家有發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正卿主政,小孩子這樣說話,要砍腦袋的!”
子產確實說對了。魯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冬天,楚國令尹子囊率軍討伐鄭國,以報復鄭國侵襲蔡國。鄭國的子駟(公子騑)、子國(公子發)、子耳(公孫輒)想投降楚國,而子孔(公子嘉)、子蟜(公孫躉)、子展(公孫舍之)則想等待晉國前來救援。鄭國執政、正卿公子騑主張“犧牲玉帛,待于二境”,意思是說晉、楚兩國,誰來討伐,就歸附誰,目的是保有鄭國宗廟社稷。子展雖然堅持等待晉國來援,但畢竟公子騑當政,鄭國與楚國議和,又歸附了楚國。
鄭國也派出大夫王子伯駢向晉國報告了與楚國媾和的情況,意思是說,鄭國奉晉國之命,討伐楚國的盟友蔡國,引得楚國前來討伐,鄭國死傷無數,人人哀愁悲痛,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保護。百姓知道山窮水盡,因此就接受了楚國的盟約。晉卿知武子(荀罃)派行人子員答復說:“貴國受到楚國討伐,也不派使者前來告知晉國,立即就屈服于楚國。貴君的愿望,誰又能反對呢?寡君準備率領諸侯聯軍和你們在城下相見!”意思是說,晉國也將出兵討伐鄭國。
鄭國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歷來是墻頭草兩邊倒,公子騑的策略也是圖存的無奈之舉。晉、楚這樣的大國,就能夠靠得住嗎?如果一邊倒的歸附任何一方,都有滅國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