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宮里,朱由檢只是聽徐應元匯報了下魏宅前的情況,便面色從容的讓他下去,指了身邊兩個臉嫩的宦官,給了他們一個任務。
王承恩和方正化不知道自己為何突然得了皇帝青眼,在徐大伴出宮傳旨的功夫里,直接被皇帝點名來了身邊伺候,正是誠惶誠恐,生怕做錯事的時候。
一聽到皇帝竟然讓他們兩個去查宮里的賬本,算算開支,更是心驚。
誰不知道,
賬本可是個不能隨便翻的東西啊!
特別是大明朝這已立數百年的紫禁城,更不知道養了多少鬼魅魍魎。
這要查出來宮里一個雞蛋要十兩銀子……到時候會得罪多少人?
王方二人心有惴惴,只能硬著頭皮領旨。
倒不至于口頭應下轉頭就推脫,只是身為狗子,領著號令去咬人的時候,不免擔憂主人不愿護著自己,讓自己反過來被其他狗給圍攻而死了。
帝王薄涼,誰人不知?
而朱由檢看著二人不由露出的難色,也沒有生氣。
這二人的忠肝義膽,在歷史上是得到驗證了的,王承恩隨崇禎帝自殺,方正化在賊人破宮時奮力抵抗,最終死于賊人之手,可見其勇義。
要不然,朱由檢也不會欽定二人為近身宦官伺候。
只是二人終究年紀不夠,還沒有得到足夠磨練,無法隱藏好心中所思,他這個當主子的,也沒有表露出足夠態度,來讓手下的人安心。
“放心,若有事情,朕自然一力擔之!”
“朕決心中興大明,可所連這所住宮廷都沒辦法弄清楚,怕也只是有志無力。”
朱由檢端坐在椅子之上,神色莊重。
“你們且大膽去做,朕不做那無情無義的漢子!”
朱由檢得了“天啟”之后,反思了很多,覺得大明之暴斃,其過的確和自己這個當皇帝的有關。
后世人也常點評,說若是崇禎天子無為而治,天天吃喝玩樂,大明朝的國祚指不定還要多上幾年。
天災人禍,不可阻擋,乃歷史的洪流滾滾而來,大明朝兩百多年積累下來的各種弊病,也必然要其受這么一劫。
無關乎統治者是否賢明。
而崇禎天子之過,在于其心過烈,手段太急,無法承擔責任。
一旦任人,一方面表現的對其推心置腹,一方面卻強求對方今日領旨,明日就要做出成績。
不明革新之坎坷,只知伸手要結果。
另外,也在于崇禎無任人之明。
在選人和制定政策上,崇禎是有很大問題的。
而一旦出了問題,崇禎是黑鍋也不背,手下也不救,直接翻臉無情。
盧象升何其忠勇,結果又如何?
給老朱家累死累活的當救火員,還沒有個好下場,這樣一來誰愿意給皇帝賣命?
朱由檢由此,決心要對癥下藥,把史書上記載的崇禎皇帝種種問題,狠狠地改掉!
他要戒驕戒躁,實心用事,勇于擔責。
對手下的人來說,不求領導沖鋒在前,起碼也得在落實政策遇到問題時,領導不亂甩鍋吧!
只是一切尚在開頭,朱由檢知道光喊口號是沒用的,還得看具體表現。
他揮了揮手,讓二人下去。
隨后又叫來皇后和兩位妃子,把自己安排人去清查宮內資產的事告訴了三人。
“國家自神廟以來,愈發艱難。”
“太倉空虛,內帑不足,就連邊疆衛國之士,也不得不賣兒賣女度日。”
“朕聽聞此事,不免寒心抽泣……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朕決意復我大明榮光,自當從身邊人做起。”
言外之意,就是讓這三個管理后宮的女人配合一下王承恩和方正化的工作,必要的時候,也能給他們站一站臺。
而周皇后她們都是賢良淑德的性子,即便田妃日常嬌縱開放,對著大事也知道該怎么做。
“自當為陛下分憂!”
三個女人說的信誓旦旦,回去后就讓身邊信得過的人將自己住的宮殿好好進行了財產登記。
說實話,她們搬到皇宮里也沒多久,還真不知道自己住的房子里有多少值錢的東西。
這次搞清查,倒也小小的滿足了一把她們對自家金庫的掌控欲。
而朱由檢把這事安排好了后,又繼續窩在后宮里“休養”。
史書上說崇禎上朝十分積極,恨不得天天開會打報告,每次還充滿了儀式感,結果卻是越積極越糟糕。
有了這樣的經驗,朱由檢自然生出了些許惰性——
反正這朝上了跟沒上一樣,
從世廟開始算,老朱家就沒幾個認真上朝的,也不怕多他一個。
再者新帝登基,各種前任遺留問題就要撲面而來,加上朝堂上的勾心斗角,讓才受過一次太祖打擊的朱由檢不太想面對。
有些事情他肯定要做,
但不能匆匆忙忙,毫無準備的去做。
于是接下來的十天,因為九千歲魏忠賢被勒令居家思過,從而信心滿滿,想要一鼓作氣做掉對方的大臣們,悲傷的發現他們心目中的“圣君明主”竟然也不上朝!
怎么回事!
不上朝竟然是老朱家的遺傳特質嗎?!
新帝以前的名聲,不是挺好的嘛,怎么一上位就學祖宗擺爛呢?
而朱由檢在做什么呢?
他正在按照腦子的知識,進行日常鍛煉。
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做操,吃飯休息一段時間后,就讓宮里侍衛中的好手教自己些簡單的手腳功夫,下午檢查下王承恩跟方正化的查賬成果。
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就是每天親眼目睹皇帝從奉天殿前小跑過去的大臣心里極為難受。
皇帝……
是故意的吧?
文臣們心里郁悶,覺得之前的想法怕是不行了。
還以為以新帝曾經“好儒”的性格,一上來就能提拔自己這些名士,想不到是個裝出來的。
倒是一小撮勛貴武將們看了,忍不住一喜——
皇帝愛搞運動,豈不是他“好武”的表現?
自打土木堡之變以來,大明朝武將勛貴的地位是越來越下滑,已經快要變成文臣的形狀了。
如今局勢危難,若是趕上一個傾向自家的大領導,何愁家門不重振!
不過這種想法,他們也不敢嚷嚷。
畢竟皇帝還沒有表示出明確的意思,他們頂多在心里樂呵一下,要真說出口,只怕要被文官找麻煩。
其他臣子只能憋屈的上奏疏,請求皇帝不要“不務正業,效法祖輩”。
而對這些沒用的奏疏,朱由檢統統略過,頂多在鍛煉結束后,讓人念給自己聽,當個笑話打發時間。
反正這輩子,他不會再為了這點小事上心。
名聲這玩意,就跟臉皮似的,處于一種階段性存在的狀態。
好時便有人吹捧,壞時便有人貶低,跟本人其實沒多大關系,無需牽掛。
至于那些國家的正經事物,朱由檢會認真看一遍。
人生重開后,朱由檢除了知道了很多東西外,另一個顯著的變化,便是精力十分旺盛,力氣也翻了好幾倍。
他對美色沒有太大追求,加上這時候不管是朱由檢本身還是三位后妃,身體仍然在發育期,不適宜做太多加油運動,所以多出來的精力,就被朱由檢發泄在看奏疏上。
如今魏忠賢被關在家,徐應元之流,因為皇帝剛登基就出了意外,醒來后更是脫胎換骨,所以也沒來得及升職加薪,被任命為某某掌印太監,王體乾更是偽裝成空氣,生怕皇帝戳一下自己。
于是內閣那邊呈上來奏疏,也不用司禮監批紅了,朱由檢直接給解決了。
內閣那邊也不多嘀咕,
對閣臣們來說,皇帝即便不上朝,可還會看奏疏,是個好兆頭。
起碼不像真擺爛帝神廟那樣,連六部大臣缺位了,都懶得提拔一個新的。
一時之間,在看奏疏這件事上,竟然還有了點太祖時的架子。
等到王方二人勉勉強強把宮內資產清點了一遍,并且呈交御覽時,朱由檢放下手中的《貞觀政要》,知道又該輪到他登場了。
他不動聲色的將資產清單草草看了一遍,做作的嘆息道,“大內之物,繁雜萬千,看來還是需要一位熟知內情的老人來處理。”
王承恩和方正化實際上,做的并不差。
前者年幼入宮,至今已有十多年,還是曹化淳的干兒子,宮廷斗爭的經驗還是挺多的,知道不少隱秘。
而后者雖然年輕,入宮也就兩三個年頭,卻是有一腔膽氣,屬于物理上斷了根,心理上沒有斷的勇士。
聽說方正化剛入宮當小太監的時候,還打過好幾架,硬是把同級別圈子里的太監們給揍得服服帖帖。
這兩個人配合下去,一剛一柔,加上皇帝圣旨在懷,三位娘娘也支持,十天下來不說把事情辦的方方面面,但的確揪出來了一批暗地倒賣宮內物件的宮人,順帶整頓了下宮內風氣。
都這樣了,要是還只得了皇帝這樣的評語,兩人怕是要哭暈過去。
好在他倆沒在,此時跟著朱由檢身邊的,就一個自認為是大太監的徐應元。
徐應元順勢就想起了賭友魏忠賢說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