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時間,路振飛三次致信史可法,細致講述他對福王的良好印象,積極推薦福王朱由菘繼承大統。
在最后一封信中,路振飛著意強調一點:唯福王繼統無有爭議,否則任何其他人選,皆會引來政局動蕩。即便朝廷選擇了桂王,必定有居心叵測之人去搖動惠王。
路振飛的執著終于收到了回應。
連日來,日日有人說服史可法。
東林黨人堅決支持擁立桂王,以確保他們在政治上的操縱權。
給事中李清、章正宸、鄭元勛等人則堅持立福王,李清對史可法道,“如應立者不立,則誰不可立?倘若左良玉、鄭芝龍等輩各挾天子以令諸侯,誰禁之者?”
鄭元勛對史可法道,“如立桂惠,置福王于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動天下之兵也,不可!”
留都中低層官員見事明了。
固然各方勢力游說,但史可法一直沒有表達意見。最后,他采取了和曾經歷史上同樣的舉動,約手握兵權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到浦口相見。
不過,他也做出了與曾經歷史上不一樣的舉動,要親自見見那位據說與過去大不同的福王殿下。
自從南京開始選擇繼統人選后,人在綰秀園的林火根變的忙碌起來,除了路振飛,其他淮安府的官員均來主動拜見,而且,幾乎每日都能收到多封書信,自然都是表達對福王繼統持贊同意見的。
對于會面,福王只是謙遜地對眾人表示:自己德才不夠,承擔不起江山之重。對于書信,除了盧九德和馬士英的,他都未回過。
在兄弟二人約定的時間,林水根派人傳口信,二當家的李大剛和三當家肖叔林,已經帶著人馬,押著勒索來的六百多萬兩錢財,分批回到了山寨,山寨一切如故,無須惦記。
這一日,崇王和朱倫奎來見林火根。
雖然那日朱倫奎被林火根打了一耳光,連帶著崇王一起,又被林火根一頓訓斥,但二人并不記恨,還收斂了自己的行為,畢竟朱家江山已經風雨飄搖,此時大家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
此二人樂見共同患難的福王登基,非常愿意替福王跑動拉票,但被林火根制止了。
他低調謙遜的舉動,讓路振飛對他更增好感,旁觀的杜光紹也暗暗點頭。
一見面,崇王便對林火根笑道,“賢弟,有好事臨門了。”
未等林火根說話,朱倫奎嘟囔道,“堂弟即將登基,杜秀才的女兒怎配得上堂弟?這算什么好事?”
林火根聽了,問道,“主人托王兄做媒?”
“算不上做媒吧,杜秀才唯恐高攀不起,以言語透露,請為兄來探探你的口風。”崇王笑道。
朱由崧的原配黃氏,其父為都指揮僉事黃奇瑞,在朱由菘還是德昌王的時候,納黃氏為王妃,然黃氏早逝。
之后逃離洛陽,朱由菘連老媽都跑丟了,那些側妃、侍妾早顧不得了。
他酒色過度、無兒無女,流落懷慶與衛輝的時候,就是個有身份的叫花子,向富戶官紳討來的婢女,在跟潞王逃離衛輝時,自然都拋棄了。
其實自從杜光紹讓杜虹影代替他教授自己書法,林火根就明了其心意,他想過這事,除了杜虹影知書達理、靚麗嬌美外,和杜光紹結這門親事也很不錯。
南明朝廷成立后,最需要銀錢支持,淮揚大鹽商和江南士紳個個都富可敵國,這些時日林火根已經了解到,杜光紹在江淮商人中很有人望。
而在真實歷史上,杜虹影也是弘光帝的妃子,不過因為朱由菘荒淫無比、人格卑劣,杜虹影極為不齒他之為人,南京城破后,她拒為南明自盡殉國,在混亂中逃出南京。
回到淮安家中后,杜虹影獨居于杜宅綰秀園夢虹樓,與詩文、琴瑟為伴。后來,綰秀園被洪水淹沒,她不愿離去,攜書抱琴投入洪水之中。
清末,還有人根據此事,寫過一篇《虹隱小傳》。
“杜家小姐很好。”林火根對崇王二人道。
崇禎自盡的消息傳到鳳陽后,鳳陽守備太監盧九德的心,當即活泛起來。
盧九德是揚州人,字雙泉,勤勉能干,萬歷年間老福王朱常洵沒有就藩時候,他曾經服侍過福王父子。
后來崇禎登基,再度信任太監,盧九德以監軍身份出外,在鎮壓農民軍的過程中,屢立功勞。
崇禎十四年,任鳳陽守備太監,之后與鳳陽總督馬士英一起,率領黃得功、高杰、劉良佐等兵馬。
一個多月前,盧九德接到了漂泊中的二代福王朱由菘一封信,信中,朱由菘回溯了盧九德與福王父子的那段香火情,口稱盧公,對他語氣親切,很是尊重。
盧九德當時并未在意,他與福王父子那段經歷已經過去三十年了,關系早已經淡漠,他以為朱由菘是要向他借錢,或者以后托庇與他,當時盧九德只是公式化地回了信。
萬萬想不到,局勢演變如此之快、如此之天翻地覆!
京師失守、陛下自盡、太子與永王、定王皆失陷賊軍中,福王!一下子變的尊貴和重要了!
這時候,曾經的那段香火情便在盧九德心中熊熊烈火般燃燒起來,盧九德當即給福王再次去信,信中說他堅定擁護福王登基,并露骨地表示,他可以做將領們工作。
但是福王回信表示,萬不可讓軍隊參與繼統之爭,以免武人跋扈,并親切表示了感謝,態度一如之前的尊重。
之前那封信,盧九德不以為意,但是這封信里福王對他的尊重,令老東西感激涕零,不僅如此,盧九德對福王的見識和沉穩很是佩服。
獲知馬士英得到史可法浦口約見,盧九德當即去拜會鳳陽總督,表示福王才是唯一符合程序的繼統人選,馬士英表示贊同。
……
崇禎十七年春天,在短短的兩三個月里,大順政權憑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的大片疆土。
統治區包括了后世的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全境以及湖北、江蘇、安徽的部分地方。
北方的官紳地主除了極少數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絕大多數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轉而寄希望于大順政權。
事實上自從1643年十月,陜西三邊總督孫傳庭部主力被大順軍殲滅以后,明朝官紳眼見大勢已去,政治態度已然發生了根本轉變。
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把明亡順興看成是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為了自身利益紛紛歸附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