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八 鄭玄遍注群經,會通今古文

鄭玄是中國經學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王嘉在《拾遺記》中說“鄭玄為經神”,這種贊譽可謂到達了極致。對于鄭玄在經學史上的重要性,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這樣總結:“鄭君康成,以博聞強識之才,兼高節卓行之美,著書滿家,從學盈萬。當時莫不仰望,稱伊、雒以東,淮、漢以北,康成一人而已。咸言先儒多闕,鄭氏道備,自來經師未有若鄭君之盛者也。”史應勇在《鄭玄通學及鄭王之爭研究》中則說:“經過兩漢各家經說認真的整合,兩漢經學在鄭玄這里走向了‘小統一’,因此鄭玄被稱為兩漢經學的集大成者。”

鄭玄在十三歲時就已經研究五經,同時對術數很內行,竟然能夠通過觀察刮風來預言什么時候會發生火災;二十一歲時,他就已經遍覽群書,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拜第五元先和張恭祖為師學習經學,而那時的馬融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師,所以他又拜馬融為師。

鄭玄學成之后返家,以授徒為生,因為他的學問很好,所以弟子達到了“數百千人”,但很快他就受到了“黨錮之禍”的牽連,好在此時馬融已經去世,鄭玄也已經離開,所以這次的“黨錮之禍”對鄭玄影響不大。可是,這場風波平息后僅隔了一年,就又起了第二次“黨禍”,這一次把鄭玄牽連了進去,而鄭玄受牽連的原因,按照鄭珍在《鄭學錄·傳注》中所言,是“孫嵩等四十余人,當并是密之門生故吏”。

看來鄭玄是受到了弟子的牽連。鄭玄弟子眾多,而第二次“黨禍”所抓之人有四十多位都是他的弟子,為此鄭玄也被關進了監獄,這一關就是十四年,直到后來爆發了“黃金之亂”,他才被釋放出來。鄭玄出獄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著述方面,《玄別傳》稱:“后遇黨錮,隱居著述,凡百余萬言。大將軍何進辟玄,乃縫掖相見。玄長八尺余,須眉美秀,姿容甚偉。進待以賓禮,授以幾杖。玄多所匡正,不用而退。袁紹辟玄,及去,餞之城東,欲玄必醉。會者三百余人,皆離席奉觴,自旦及莫,度玄飲三百余杯,而溫克之容,終日無怠。獻帝在許都,征為大司農,行至元城,卒。”

鄭玄寫了上百萬字的著作,在他的那個時代,這個著述量十分龐大,為此他還受到了軍界的尊重。由這段描述可知,鄭玄儀表堂堂,很受袁紹等軍閥的看重。鄭玄要離開袁紹時,袁卻想把鄭灌醉,在送行會上,袁請了三百多人一一給鄭玄敬酒,這場酒會從早開到晚,鄭玄喝了三百多杯酒卻依然不醉,可見這位鄭玄不僅學問好,酒量也堪稱天下第一。

鄭玄在努力著述的過程中,曾跟今文經學家何休有過一場著名的論戰,《后漢書·鄭玄傳》中稱:“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對于鄭玄在學術史上的成就,《朱子語類》載有朱熹對他的評語:“鄭康成是個好人,考禮名數大有功,事事都理會得。如漢《律令》亦皆有注,盡有許多精力。東漢諸儒煞好。盧植也好。康成也可謂大儒。”朱子的這段話說得很直白,他說鄭玄是個好人,尤其對禮學貢獻最大,而清代的錢大昕則在《儀禮管見序》中說:“‘三禮’之有鄭注,所謂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

對于鄭玄的學術觀,劉師培給予了這樣的總結:“惟康成說經,集今古文說之大成,不守一先生之言,以實事求是為指歸,與漢儒之抱殘守缺者迥然不同。故康成之書,皆以師學代官學者也。”(《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

可見,鄭玄的學術觀乃是融會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而這段論述正說明了鄭玄的學術觀所在。鄭玄為什么要做這樣的融會呢?《后漢書·鄭玄傳》中說:“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余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經訓,而長于玄,常以為仲尼之門不能過也。及傳授生徒,并專以鄭氏家法云。”

在鄭玄的時代,因為經學觀點的不同,每一門派都在強調自己的觀點,這種強調方式其實不利于經學的弘揚,于是鄭玄就以古文經學為基礎,而后融入今文經學的觀點,以此來達到學術兼容。周予同先生對鄭玄的舉措有著如下解讀:“在鄭氏的本意,或以為今古文相攻擊如仇讎,是經學的不幸現象;為息事寧人計,于是自恃博學,參互各說,以成一家之言;所以雖用古文學為宗,也兼采今文學。而當時學者,一則苦于今古文學家法的煩瑣,一則震于鄭氏經術的淵博,所以翕然宗從。但這樣一來,鄭學盛行而古今文的家法完全混亂了。”(周予同《經今古文學》)

鄭玄雖然遍注群經,但其著作流傳至今者僅有兩部,楊天宇在《鄭玄三禮注研究》中稱:“鄭玄的著述大部分都散佚了,但仍有《三禮注》和《毛詩箋》完好地保留到今天,成為今人研究《三禮》和《毛詩》以及考證古史所不可不讀的重要文獻。鄭玄堪稱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偉人,一位學術巨匠。”

《三禮》乃是《周禮》《儀禮》《禮記》三書的并稱,最早將這三書并稱者正是鄭玄,范曄在《后漢書·儒林列傳下》中稱:“中興,鄭眾傳《周官經》,后馬融作《周官傳》,授鄭玄,玄作《周官注》。玄本習《小戴禮》,后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鄭氏學。玄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這段話講到了《三禮》之名,而這段文字中沒有《儀禮》,是因為在漢代還沒有“儀禮”這種稱呼。許抗生、聶保平、聶清所著《中國儒學史·兩漢卷》中說:“按照范曄的意思,由于鄭玄既融通了‘三禮’,又融通了今古文禮,故‘三禮’之名之學,實際上自鄭玄始。”

可見,鄭玄對于《三禮》的形成貢獻很大。對于他在禮學方面的貢獻,黃侃在《禮學略說》中予以了這樣的解讀:“董景道說經,《三禮》之義,皆遵鄭氏;著《禮通論》,非駁諸儒,演廣鄭旨。此由鄭學精博貫通,亦緣鄭氏以前,未有兼注《三禮》者(黃侃自注:以《周禮》、《儀禮》、小戴《禮記》為《三禮》,亦自鄭始。《隋書·經籍志》:《三禮目錄》一卷,鄭玄撰),故舍鄭無所宗也。……今惟鄭康成注,孤行百代。說《儀禮》者,僅馬季長注《喪服》經傳一篇,至全注十七篇,亦自鄭氏始。……然后之言小戴者,皆傳鄭氏。鄭又考正禮圖,存古遺制;是《三禮》之學,萃于北海。故《大戴記》,鄭所未注,則若存若亡,八十五篇,遂殘其半矣。由晉及唐,諸經所主,或有不同;至于《詩》共宗毛,《禮》同遵鄭。”

鄭玄對于禮學有著怎樣開創性的貢獻呢?張舜徽先生對此有著系統的研究,他在《鄭學叢著·鄭學經注例釋》中,把鄭玄注經的體例總結為十八種:沿用舊詁不標出處例、宗主舊注不為茍同例、循文立訓例、訂正衍訛例、詮次章句例、旁稽博證例、聲訓例、改讀例、改字例、征古例、證今例、發凡例、闕疑例、考文例、尊經例、信緯例、注語詳贍例、注語互異例。可見鄭玄在禮學研究上是何等之精深。

正因如此,清代陳奐認為,鄭玄雖然遍注群經,但最高成就還是在于禮學,而臺灣學者李云光在《三禮鄭氏學發凡》中說:“后人所讀《三禮》之書,是鄭氏所校定者也;所賴以解《三禮》者,亦不能外鄭氏之注釋也。然則,學禮而不從鄭氏,豈非欲入室而不由戶乎!”

如前所言,流傳至今的鄭玄著作除了《三禮》之外,就是《毛詩箋》。對于《毛詩》的解讀,從漢代開始分為齊、魯、韓、毛四大家,前三家屬于今文經學,《毛詩》屬于古文經學。在流傳的過程中,前三家基本失傳,唯有《毛詩》流傳至今,因此今日得見的《詩經》,基本是古文經學觀念的解讀。

但是,鄭玄把很多今文經學觀念融入古文經學之中,他所作的《毛詩箋》也是如此,正如陳奐在《鄭氏箋考證》中稱:“箋中有用三家申毛者,有用三家改毛者,例不外此二端。”鄭玄在整理《詩經》時,應用了很多方法,他的這些方法被視為早期的校勘學,段玉裁在為臧琳所作的《經義雜記序》中說:“校書何放乎?放于孔子、子夏。自孔、卜而后,成帝時,劉向、任宏、尹咸、李柱國各顯所能。向卒,歆終其業。于是有讎有校,有竹有素,蓋綦詳焉。而千古之大業,未有盛于鄭康成者也。”

段玉裁講到了校勘學的起源,他認為校勘學創始于孔子和子夏,到了漢代則有劉向、劉歆等人,但是在這方面真正做出大貢獻的人,則非鄭玄莫屬。而管錫華在《校勘學》中也稱:“私家校書,雖從孔子始,但至東漢末為止,成就較大而可參考的則是東漢的鄭玄。”

鄭玄在校勘古書時,不但融會了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同時兼用了“死校法”和“意校法”,也就是說,當他覺得古書中某個字不對時,就會徑直將其改為正確的字。他的這種做法受到了后世的批評,比如,歐陽修就在《詩本義》中指責鄭玄的這種校書方法。鄭玄在《毛詩箋》中把“綠”字改為“禒”,歐陽修認為鄭玄改錯了:“先儒所以不取鄭氏于《詩》改字者,以謂六經有所不通,當闕之以俟知者。若改字以就己說,則何人不能為說?何字不可改也?況毛義甚明,無煩改字也,當從毛。”

從實際情況看,鄭玄有些字改得確實不對,但總體而言,他的大多數修改被后世認為是正確的,尤為重要的是,他的這種做法給后世引發了一種校勘的新思路,王引之在《經義述聞序》中說:“詁訓之指,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鞫為病矣。故毛公《詩》傳多易假借之字而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至康成箋《詩》注《禮》,屢云謀讀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

王引之在這里替鄭玄辯護,認為鄭玄通過假借字來恢復古書的原本面貌,這種做法最為難得。更為重要的是,《齊詩》《魯詩》《韓詩》大多失傳了,鄭玄的《毛詩箋》中引用了不少他們的觀點,使得后世要想研究三家詩,可以借鑒他的《毛詩箋》,因此馮浩菲在《毛詩訓詁研究》中總結道:“《鄭箋》中所體現的不是一家之說,而是諸家說的比稽融會。由此言之,與其說三家因《箋》而盡廢,不如說借《箋》附《毛》而仍其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铜山县| 林甸县| 栖霞市| 米泉市| 松溪县| 新蔡县| 白银市| 宁远县| 肃南| 天镇县| 雅安市| 建水县| 郯城县| 新营市| 雅安市| 称多县| 栾城县| 桦南县| 伊川县| 将乐县| 长春市| 桦川县| 论坛| 乳源| 桃源县| 武宁县| 无为县| 屏边| 珲春市| 偃师市| 辽宁省| 工布江达县| 兴海县| 小金县| 汝阳县| 都兰县| 磐安县| 荔浦县| 宿松县| 广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