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再版序言(一)

馮憲光
四川大學

姜飛的《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2005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新生代學人叢書”系列中出版。十六年后,今年又由三聯書店再版。我在初版時寫過一個序言,這次作者又要我寫一個再版序言,我覺得此事可喜可賀,就應允下來。

現在,中國與世界的面貌,與十六年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中國國力整體加強和提升,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是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世界改天換地,舊貌換新顏。而姜飛的《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這本舊書,三聯書店覺得仍然有可讀性,讓它在圖書市場的競爭中再次以新書亮相。在這一過程中,姜飛在學業上更加精進成熟。所以,他在此次再版中增加了一些內容,表示也在跟隨著時代進步。

此書初版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就對收入“新生代學人叢書”系列中出版的圖書,有一個原創性的規則。本書具有什么原創性呢?在本書初版本封底文案中,章國峰先生于本書對后殖民理論的研究有如下評價:“姜飛的這部書稿對后殖民理論的淵源、內涵、宗旨、意義與缺陷等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介紹和評說,是迄今為止我國同類著作中比較優秀的一部。對后殖民理論的研究往往容易陷入兩個極端,一是從狹隘民族主義出發,對西方‘文化殖民’行徑作情緒偏激的批判,二是不自覺地認同西方的話語霸權,從而落入西方殖民話語的陷阱。這部著作較好地避免了這兩種偏頗。”這個評語實際上肯定了本書如實地呈現了后殖民理論的本來面貌,把一種既定理論應該被理解和認識的各種要素都講得比較清楚和實在,而且規避了當下研究后殖民理論的兩個虛假意識形態陷阱。就此而言,這就是當下對后殖民理論研究的上佳成果。我認為,本書的原創性除了在整體上對后殖民理論做了正確闡釋以外,還有一種闡釋方法上的創新:它設立了時間、空間、主體、話語這四個研究后殖民理論的視點,又對每一個視點做出了具體規定,形成一種全面細致和有實際闡釋效果的研究方法,對后殖民理論之所以成為一種具有獨特價值的現代西方后現代理論做出了合理闡釋。

本書緒論第三節聲明本書研究后殖民理論的方法采用我在《文學理論:視點、形態、問題》(載《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2期)一文中提倡的視點研究的分析性方法。這一點,我在本書初版序言中已有說明。而姜飛也表明,本書是對視點研究方法的個案研究的理論實踐。由于是初次的實際運用,是否成功,我是沒有把握的。在初版序言里,我說:“成敗與否,自當由讀者和專家評論。”在這十六年間,讀者和專家經由閱讀對本書是否可能成為以后潛在讀者繼續閱讀的書籍進行了檢驗,有一個事實可以作為佐證:此書出版后兩次獲得學術含量極高的獎勵。一次是2007年獲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另一次是2009年獲第五屆胡繩青年學術獎。這是一種公共性的社會評價和檢驗。這證實姜飛在本書中選取時間、空間、主體、話語這四個視點來剖析后殖民理論是一種較為成功的實驗。我提倡的視點研究方法只是一個假設性的甚至根本不算清晰的輪廓。姜飛的著作根據研究對象后殖民理論的歷史性和特殊性事實,用分析性方法,提取了可觀察和進行理論分析的四個視點,實際上是他個人的創新性成果。后殖民理論之“后”本身有兩重性:一方面就是一個時間界域,從狹義而言指20世紀50年代以后歐洲前殖民地國家先后獨立,引發了反思和批判霸權文化的思潮,它的發生就有時間要素;另一方面指后殖民理論采用了后結構主義方法,結構主義本身開拓了現代學術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種對象存在內部空間的結構鳥瞰,而后結構主義的這種“后”方法是打破研究對象作為研究文本存在的空間結構,把研究對象從自身文本定位擴展到廣闊的社會空間。這種研究方法始終依托著一種空間意識。并且后殖民理論則從薩義德《東方學》地緣政治的空間視角開始向世界各地流播而形成潮流,具有其全球化地緣政治的空間維度意義。時間、空間兩個視點則為觀察后殖民理論所必備。《東方學》以“他者注視”為方法,從弱小民族的角度探討他者何以產生,歐洲自我何以成為普遍自我,繼而以他者的目光“回視”這個普遍自我。這種“回視”是主體分化為自我與他者的身份迷亂中產生的。主體的分化和異化,以及文化身份在“回視”中的回歸是圍繞主體文化身份認同的一場斗爭。主體的視點是不能缺少的。西方東方主義的核心理論是話語的表征,西方的東方學學者們傲慢而固執地認定東方人不能表征自己,于是便只能由西方學者來表征,長期霸占全球知識文化的版權,后殖民理論是東方人爭奪話語權的必然性理論,是屬下必須自主說話的理論。福柯提倡和親自實踐的話語分析位居后殖民理論的核心。這四個方面形成了四個強有力地分析后殖民理論的視點,姜飛對這四個視點的選擇構成了研究和闡釋后殖民理論的支柱,這是較為成功地運用視點分析的理論方法的具體化探索。本書證明,視點理論的分析方法在姜飛的運用中的探索和研究,使這種方法成為研究文學理論、文化理論構成和闡釋的一種探索性方法,具有一定可能性。

本書的另一個創新性之處在于,姜飛發現了后殖民理論話語存在和發展的動態性轉化特征。在第二章第二節將霍米·巴巴的兼具翻譯和轉化雙重意義的詞語“translational”譯為“譯轉性”來表征其概念的復雜意義,這個意義不是自發性存在的,這種復雜性的意義只能在符號和話語的傳播過程中生發出變異性意義,而這種意義的轉化需要一定的載體。沒有載體存在,任何傳播不能進行;沒有傳播活動,沒有主體間性的信息交流的互動,任何符號、語言、意義均為空無。姜飛在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的傳播媒介、傳播方式上找到了這種載體。他的論斷的說法和思路,開啟了一種對后殖民理論的傳播學的新的解讀。這是別開生面的闡釋。這種方式的研究,其創新性意義又是雙重的。一方面,它深化了對后殖民理論話語分析的層次,使其直入話語在傳播中生成及其轉化的傳播媒介的物質性存在。另一方面,又給后殖民理論的傳播學研究尋找到一種視點研究的方法。簡單地說,時間、空間、主體、話語這四個視點的配伍經過本書的研究實踐證明是適合對后殖民理論研究的一種方法。它的適用性,對于后殖民理論研究而言,是全方位的,可以進行其理論構建思路的追蹤性溯源,可以對其理論實際存在全貌進行闡釋學研究,同時開辟了后殖民理論的傳播學研究。其書名《跨文化時代的后殖民語境》實際上就表征了這種研究在本書中已經開始。這是否意味著:視點研究方法也可以進入傳播學領域;姜飛是否可以在本書論述的基礎上,在傳播學進行一些新的探索?

書名中的“跨文化”這個關鍵詞非同凡響,這是對當代全球化時代文化總體特征的一種把握。伊格爾頓在創制后殖民理論等后理論大師先后辭世之后,宣布進入了“理論之后”的時代。其實,西方現代性理論就已經發現了文化多元化的事實,作為反對前現代一元化統一理論格局的武器,其始終維護著西方話語的文化霸權,后理論批判和搖撼了這種凌霸勢態。雖然當下依然有人依憑霸權余蔭,執意妄為,但尊重全球不同文化存在的平等權利,以及不同文明形態互鑒的世界文化潮流則蓬勃而生。2021年去世的瑞典漢學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精通八國語言,以研究中國道教而著稱于世,他在《中國文化基因庫——關于文史學的作用與前景》中指出:“新的文化形式出現,總是不同文化傳統相互使用的結果,總是不同文明互動的產物。”湯一介在為施舟人的《中國文化基因庫》作序引錄了上面這段話后說:“這個論斷十分準確地概括了文化發展的總趨勢。當前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絡的迅猛發展,把世界連成一片,因而各種文化的多元化共存局面,各種文化將由其吸收他種文化的某些因素和更新自身文化的能力決定其對人類文化合理、健康發展的大小。在這種形勢下,跨文化與跨學科研究將會成為21世紀文化發展的動力。”我在上面稱贊姜飛選取時間、空間、主體、話語四個理論視點,較好地對后殖民理論進行了闡釋。此時,不得不說,書名中的跨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視點。跨文化意識始終貫穿于書中的所有理論分析中。在現在,也許是各個學科研究問題不可離開的一個理論視點,因為它是21世紀文化發展的動力。沒有動力,任何學術研究都不能前行。

理論的探索和創新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進程。科學的成功性探索會結下新的碩果,但是這個成就,只是自己和別人即將超越的又一個起點而已。十六年前的新生代學人現在應該有更大的作為。

2021年2月2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秀| 望奎县| 广德县| 新兴县| 淅川县| 疏附县| 乌兰浩特市| 阿坝县| 繁昌县| 甘肃省| 色达县| 西藏| 怀仁县| 高平市| 沧源| 烟台市| 平遥县| 唐河县| 介休市| 静宁县| 东台市| 西乌| 岳池县| 梁河县| 土默特右旗| 博乐市| 会宁县| 鲜城| 彭阳县| 开化县| 昌邑市| 石屏县| 财经| 武冈市| 资中县| 从化市| 宜州市| 敖汉旗| 广灵县| 饶平县| 乐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