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的宇宙
- (美)約瑟夫·坎貝爾
- 15805字
- 2023-07-03 17:35:46
01 神話想象的宇宙尺度
人類時空秩序中有兩個時鐘,宇宙的終極時鐘是二分點及歲差的天文運動,心靈的時鐘則是人類心臟的生理跳動。通過這兩個顯然不相關的時鐘,可以最好地欣賞被壓抑的神話深刻性和崇高的莊嚴性。
對我來說這是一次驚人的經歷,亦如許多人在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前觀看阿波羅號太空飛行的電視轉播一樣,當時休斯敦的地面控制人員問:“現在誰在導航?”回答:“牛頓!”
我想起了康德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對空間的討論,他問道:“在這個空間,在這里,我們可以做出判斷,但我們如何知曉在那里,在那個空間,判斷還是有效的?”1
小小的太空艙孤懸于月球之外,這是太空中從未有人類抵達的地方。當然,休斯敦的科學家們確切地知道,從這些噴氣機中噴射出多少能量,當太空艙轉向什么方向時,能將太空艙從外太空帶回太平洋上有戰艦等待的方圓一英里(13)以內。
康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空間法則為心靈所知,因為它本就是心靈的法則。它們是一種從出生起就存在于我們內心的知識,一種先驗的知識,只有在特定的外部環境中才會被喚醒。在接下來的飛行旅程中,當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表面并留下印記時,沒有人知道它將會深深地印在月球的塵埃中。這就是后天的知識,來自經驗的知識。但如何將太空艙放下,以及如何將其降于月球表面,則是從一開始就是已知的。此外,那些后續的航天器現在正在月球以外的地方巡航,也即所謂的外太空!人們確切地知道如何操縱它們,如何將信息帶回,如何使其轉身,甚至如何糾正它們的錯誤。
換而言之,我突發奇想,也許外太空就在我們內部,因為空間法則本就存在于我們內部,外太空和內部空間是相通的。此外,眾所周知,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太空中誕生的,因為星系是在原始太空中形成的,賦予我們生命的太陽就是其中一員。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顆行星,我們是由它的物質構成的。事實上,我們是地球的產物。也可以說,我們是它的器官。我們的眼睛就是地球的眼睛,我們的知識就是地球的知識。正如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的,地球是太空的產物。
我受這些遙遠隱秘的觀點提醒,決定進一步(事后地/后驗地)去了解太空,就像對我們曾祖母進行的剖析一樣。我轉而從世界地圖集(實際上是一本宇宙地圖集,已作為《國家地理世界地圖集》第五版出版)探尋信息。我本以為自己多少已經了解那些科學家在山頂用大型望遠鏡(地球的眼睛和耳朵)獲得的發現,但從那本書前15頁中學到的東西令我驚訝。有一張跨頁的照片,上面是太陽系,然后是太陽系所在的由數十億顆恒星組成的星系,再然后是銀河系所屬的20個星系團;而這個局部星系團又是數千個這樣的局部星系團中的一個,它們聚集在宇宙的超級星系團中,其極限尚不清楚。
簡而言之,這些頁面向我展示的,是一個具有無法想象之規模和無法想象之偉力的宇宙圖景。直觀地看,是數十億顆恒星,每顆恒星都是一座炙熱的核爐。我們的太陽也在其中。這些恒星中,有許多實際上已爆炸碎裂成片,在太空的最外層散落著灰塵和氣體,從中誕生新的恒星和行星。然后,在這些空間以外更遙遠的地方傳來了微波的雜音,這是最大災難性爆炸的回聲,即宇宙大爆炸。根據新近的估算,這次大爆炸發生在約180億年前。
宇宙大爆炸!它是怎么產生的?
這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拉丁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于公元前10年創作)里的第一首詩篇。他寫道,最初是一片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混沌;創世神上帝使混沌變得有序,使火、氣、水和土元素歸位。
通過深入閱讀地圖集,我知道初始宇宙被描述為“巨大的無特征質量”和(更神秘,因此更準確地說是)“第一推動”(奧維德的原詞為“deus”)達到了能維持不超過十億分之一秒的最大密度,也是將勢能轉化為能量和質量的奇點,這是所有能感知到的“現實”的孿生現象,也是精神上的時空概念(梵文māyā)。2所有物質以光速擴散,隨著“空間”的冷卻,在第1秒內,介子和中微子,以及之后的質子、中子、電子和原子產生了。其熱的程度難以形容。自那以后它一直在冷卻,而宇宙繼續以其初始速度持續膨脹。
接著,我們看今天的宇宙圖景,天文學家用那些奇妙的儀器展示了數以百萬計的旋轉星系,其中許多星系與銀河系一樣大,每一個都有數千億顆恒星,它們都以驚人的速度彼此遠離,任何地方都沒有靜止點。19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邁克爾遜(A. A. Michelson)和莫雷(Edward W. Morley)在俄亥俄州發表了一系列劃時代成果,后來被稱為邁克爾遜-莫雷實驗(14)。1905年,愛因斯坦創立了現代相對論,宣稱:“任何實驗都不可能確定絕對靜止。”你喜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被選作虛擬靜止點,從任何這樣的試驗性操作中心,你都會看到無數的星系流向遠方。它們中最遠的一個與觀察點有著遙遠的距離,即使使用巨大的望遠鏡也完全無法追蹤它們,因為它們發出的光被看到的太晚,使它們現在的位置根本追蹤不到了。
因此現在,在所有可能的中心中,對人類來說唯一可用的仍然是地球。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次,每年圍繞銀河系中數千億個恒星之一的太陽公轉,同時太陽本身以每秒136英里的速度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每2.3億年圍繞它旋轉一周。這個由爆炸恒星組成的銀河系,其直徑現在是100 000光年,一光年是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但是光以每秒186 000英里的速度傳播,一年中的秒數(如果我計算正確的話)是31 536 000秒。如果我們把186 000英里乘以31 536 000秒,我們就得到了1光年的概念,也就是說(如果我再次計算正確的話)是5 865 696 000 000英里。在這個直徑如此之大的星系中,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馬座的阿爾法星,距離大約4光年,也就是說只有23.46萬億英里遠。
從我們在這個不可思議星系中的位置來看,夜晚仰望銀河系時,我們其實是沿著一個大圓盤的半徑在觀察。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其他恒星也是這個星系的成員,但它們位于橫切線的一側或另一側。在這個圓盤中,我們的太陽只是星系的小成員,即科學上所說的星系“局部群”中的一個。在我們身處的特定星系群中有20個銀河系,由數十億個爆炸的恒星組成,它們從不可測量的空間穿過。人類能夠比較容易描述出來的,僅僅是萬兆量級的恒星組成的宇宙。
至此,我們要問一句:這對神話有什么影響?顯然,必須做出一些修正。
例如,人們相信耶穌復活后,身體升天(《路加福音》24:51),不久后他的母親在睡夢中緊隨其后(早期基督教信仰,“圣母升天”在1950年11月1日被認定為羅馬天主教教義)。《圣經》中還記載,大約公元前9世紀,以利亞騎著火車火馬,被旋風帶到了天堂(《列王紀》下2:11)。
現在我們知道,即便是以光速上升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上述三位天行者也無法離開銀河系。1300年,但丁在復活節前的凌晨去了地獄、煉獄和天堂;但那次旅行只是精神意義上的,他的身體還留在地球上。然而,耶穌、瑪利亞和以利亞被宣布已經肉體飛升,這種神話(或曰隱喻)的民族觀念對現在有什么影響呢?
顯然,如果要用這種神話制造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我認為人類最初的基本觀念一定是這種東西),那么這些肉體進入的不是宇宙,而是心靈空間。這就是說,這種隱喻性的旅行所隱含的是心靈在精神上回歸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盡管完全了然那些超然的源頭,卻仍選擇化身的具象方式。這個超然的源頭是一個時間場,給定生命的奧秘顯現在其中,并在其中消解。這是一個古老的神話:阿爾法和歐米伽(15)是所有存在的基礎,其實現方式就是生命的開始和結束。意象必然是物理的,因此顯然和宇宙同屬。然而其內涵始終是心理的和形而上的,即屬于心靈空間。因此,當意象/鏡像僅僅表示特定的事件時,鏡像的內在形貌失去了它們固有的精神力量,變得情緒化,只會將意志更多地束縛在無常的時間性上。
德國詩人諾瓦利斯有句美麗的箴言:“靈魂的所在之處,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在那里交匯。”那是神話般的仙境。感官將意象從外部世界帶到頭腦中,但這些意象不會成為神話,直到通過與一致的洞察力融合而發生轉變,作為想象從身體內部世界被喚醒。3比如,佛教徒談論的佛國,是在意識層面和/或意識秩序,可以通過冥想把相應的神話化形式帶到腦海中。用柏拉圖的話說就是宇宙觀念,關于它的記憶在出生時就消失了,但通過哲學,它可能會被回憶起來。4這就對應了巴斯蒂安的“基本觀念”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的原型”。阿南達·庫馬拉斯瓦米注意到,在印度,代表不同對象、區域人物和場景的藝術作品,如我們在大多數博物館的墻壁上和房間里看到的那樣,被描述為de?ī(“本地、大眾、省域”)或nāgara(“時尚、世俗”),在美學上也無足輕重。而那些代表神靈或受尊敬祖先的形象,如寺廟或家庭神龕中的神像,則被視為一種內在的、精神的“方式”或“路徑”的象征,被稱為mārga,這源自狩獵詞匯,表示動物的足跡或蹤跡,獵人跟蹤找到獵物。與此類似,神靈的形象只是“基本觀念”的局部形式,實際上是“宇宙自我”的局部路徑留下的足跡,崇拜者通過冥想獲得“自我狂喜”(ātmānanda)。普羅提諾(16)的一段話可以說明這一點:“并非所有用眼睛感知藝術都會讓人受到同一個作品影響,但如果他們通過直覺存在的原型的表觀形式知道它,他們的內心就會被震撼,他們會找回那個原型的記憶。”5
最后,所有神話都是秩序和印象的藝術作品。但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們呈現的圖像有很大不同;因為它們內部空間的開放程度取決于它們對外部空間的開放程度。例如,在我們目前所知最早的神話中,地平線是屬于某個地方和部落的。這樣的神話既不是針對整個人類的,也與人類整體無關。部落及其圖景就是宇宙。再讀一遍《創世記》的第1—4章,原不過是如此小事!這樣的宇宙觀與現在所感知的宇宙有什么關系?或是與地球上除了一個人以外的任何人的歷史有什么關系?正如《列王紀》下篇5:15節所明確指出的,“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因為當時宇宙的中心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中心是圣殿,圣殿的中心是圣所,圣所的中心是約柜,宇宙的基礎是方舟前的那塊石頭。從神話和隱喻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完美的宗教崇拜性質的形象。但它與宇宙或地球的其他民族無關。
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了耶路撒冷及其圣殿。隨后,神的子民流亡外邦(17),即所謂的大流散(希伯來語galut,意為“流亡”),這威脅到以斯拉(18)時代所謂的“神圣種族”(holy race)(《以斯拉記》9:12)的生存。然而,隨后2個世紀猶太教的協商、對話和辯論,如《密什那》(Mishna,即第3世紀后圣經時代權威的律法、判決和裁定的匯編法典)所記錄的,足以通過巧妙的重新定義來拯救傳統。現在,眾所周知的核心已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民族;不是同時消失了的圣殿或方舟,而是地球上的以色列族群。因此,在嚴格的種族中心主義術語中,一個關于宇宙、歷史和命運的族群概念(現在是高度多義和復雜的)被創造出來,其核心特征是地球上唯一神圣的東西:這些人本身就是神的圣族。
在原住民社會中,部落神話雖然毫無例外地帶有種族中心主義色彩,但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表現出對人自身的特殊迷戀;因為圖景的每個特征,整個自然界和周遭的一切,都展現在他們的視野中。對他們來說,地球不是塵土(《創世記》3:19),而是活生生的母親。動植物和所有住在地球上的民族,都是她的孩子,也被視為神圣的。此外,人們生存的法則雖然源于他們的祖先,并伴隨他們成長,但并沒有被拔高到超越自然的程度;他們鄰居的神祇和習俗也不被視為可憎的(見《以斯拉記》9:1等處)。部族的宗教和習俗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此,盡管它們確實有限,但這些信仰和民俗卻可以向世界敞開心扉。
例如,內布拉斯加詩人約翰·G.奈哈特(John G. Neihardt)的重要小書《黑麋鹿如是說》(Black Elk Speaks),講述了一位蘇族(19)老巫醫的童年預言,他是他的民族神笛的守護者。他曾宣稱,看到自己站在世界的中心之山。當然,這里離耶路撒冷很遠,他眼中的中心只能是南達科他州布拉克山的哈尼峰(20)。他說:“在那里我用神圣的方式洞悉靈魂中萬物的形狀,以及萬物同心、四海大同的情況。我看到我們民族的神圣圓圈只是諸多圓圈中的一個,圓圈寬如白晝和星光,中間長著一棵碩大的開花樹,用來庇護一位母親和一位父親的所有子民。”6
因此,從人性覺醒的心靈之眼和精神之識中,從局域、族群視野的局限中釋放出來的愿景可能會向世界敞開,甚至超越世界。因為,正如《黑麋鹿如是說》中展現的南達科他州哈尼峰看到的世界中心景象時,奈哈特所表達的是:“但任何地方都是世界的中心。”7
我想說,那里有一位真正的先知,他知道他的民族觀念和其所包含的基本觀念之間的區別,隱喻和它的內涵之間的區別,部落神話和它的形而上學意義之間的區別。因為當心靈之眼被喚醒,一種啟示就從內在空間產生。但如果只滿足感官從外部空間帶給心靈的印象,這種結合就失去意義,除非外在形象被打開,以接受和體現基本觀念。這也就是藝術中“自然轉化”的全部意義。否則,什么都沒有發生;一個外部事件僅僅被記錄在案,宗教的結語是民族中心主義,是自然主義的結束和藝術的開始。
公元前4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了一次決定性的巨大飛躍,超越了所有局域歷史和圖景的界限。在金字塔興起的時期,那些具有傳奇色彩的廟宇寺塔象征著宇宙軸心(Axis mundi),在《圣經》中稱為巴別塔。從地理到宇宙的飛躍,超越了月球,于是原始的、有限的部落思維方式(希伯來先知有意保留這種思維方式),被遺留下來的氏族文明所取代。那是文字、數學和輪子被發明的時期。當時,觀察夜空的祭司是世界上第一個認識到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這七個可見星球沿著天體軌道運行,并看出其數學規律的人。隨著宇宙秩序的數學規律被發現,需要有一個類似祭司職能的管理者,將天國啟示轉化為人類文明的生活秩序。當時出現了等級、城市、國家的概念,國王和王后穿著象征性的禮服,與宮廷眾人一起表演模仿天象的貴族啞劇,國王加冕為月亮或太陽,王后和宮廷成員則作為行星存在。他們認真對待這些寓言性的天象標記,以至于當天象出現時,常解釋為一個時代的結束,國王、王后及宮廷成員被隆重地活埋。詹姆斯·弗雷澤爵士(Sir James G. Frazer)在《金枝》(12卷本,1907—1915)一書中,收集了許多地方此類儀式的證據。從蘇美爾、埃及到中國,都發現了活埋朝臣的案例。
對于這種宮廷式模仿的整體觀念及其宏觀和微觀意義,可以從對這些儀式的歷法神話來源和對天文周期的數學考察中獲得。例如,在印度教的神圣史詩和《往世書》(Purā?as)的古代民間敘事中,現在的時間周期是黑暗年代(21),這個年代所屬的“大循環”(mahāyuga)的年數是43.2萬年。但有一天,當我讀到冰島史詩《埃達》時,我發現奧丁的勇士大廳瓦爾霍爾有540扇門,在“狼之日”(也就是在當前的時間周期結束時),每扇門都會有800名神勇戰士經過,去與反派神展開一場相互殲滅的戰斗。8其中,800×540=432 000,因此我問自己,在10—13世紀的冰島,彼時的時間周期與印度的時間周期是一樣的,這怎么可能呢?
然后,我憶起在古巴比倫有一位迦勒底祭司貝洛索斯(Berossos),他在公元前280年用希臘文記述了巴比倫的歷史和神話,從第一座城市基什(Kish)的興起到巴比倫神話中洪水降臨(《圣經》中的“洪水故事”就取自這里),在過去的43.2萬年中,有10位國王統治。壽命相當長!甚至比瑪士撒拉(《創世記》5:27)的969年的歷史還要長。
讓我們轉向《舊約》,數一數從亞當到諾亞的遠古族長的數量,當然會發現數目是10個。多少年呢?亞當生塞特的時候是130歲,塞特生以挪士的時候是105歲,以此類推,到洪水來臨的時候諾亞是600歲。從亞當被創造的第一天到諾亞洪水時期降下第一滴雨,總共1 656年。這跟432 000有關系嗎?19世紀杰出的猶太亞述學家朱利葉斯·奧佩爾(Julius Oppert)于1877年在哥廷根皇家科學學會發表了一篇關于“創世日期”9的論文。該論文指出,在這1 656年中,有86 400個7天工作周。86 400÷2=43 200。
表1-1

因此,在《創世記》中,似乎存在兩種與洪水傳說相關卻相反的神學解釋。一種源自古老的部落故事,講的是造物主上帝:“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并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后悔了。”(《創世記》6:5—7)。另一種與之相對,那就是隱秘的數字86 400,這是一個非常隱秘的參考,指的是非猶太人、蘇美爾巴比倫人客觀的時間永恒循環的數學概念的宇宙學。宇宙及其族群正在形成,43 200(432 000或4 320 000)年一個周期,又融入宇宙的原始大海中,休息同等的時間之后再次循環,如此往復。人們會記得,猶太人從他們的都城被流放到巴比倫(公元前586—前539年)已有50年之久,當時他們被迫接受巴比倫的影響。因此,希伯來洪水傳說流行的公開版本,來自公元前10世紀左右的大衛王統治時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循環版本的大流散時期傳說,在這個傳說中,神自己會與他所屬的宇宙一起產生和消失。《創世記》第5章的家譜日期也是如此,這些數據都是精心設計的,在洪水發生時加入了諾亞600歲的年齡,正好提供了1656年的總數。
而且需要注意1+6+5+6=18,是9的兩倍,而4+3+2=9,“9”是在傳統上與女神世界及諸神之母有關的數字。在印度,這位女神的一長串名字字母的數量是108個。1+0+8=9,而108×4=432。在信仰羅馬天主教的歐洲,當祈禱鐘鳴響時(早上、中午和晚上)(22),它會響3+3+3次,然后再響9次,以慶祝圣母受孕,懷胎救世主。在這時須得吟誦禱詞:“主的使者向瑪利亞宣告,瑪利亞就因圣靈懷了孕……道成肉身……”這是為了在新世界、新時代開始之際使人認識到這一奇跡。在古希臘,繆斯女神是藝術的守護神,是謨涅摩敘涅(記憶女神)的女兒,記憶是想象力的源泉,而想象力又是時空領域藝術實現的原型、基本思想的載體。也就是說,傳統上數字9與許多偉大女神(天女Devī、伊南娜、伊什塔爾、阿斯塔特、阿耳忒彌斯、維納斯等)的名字有關。數字9無論是在宏觀世界還是微觀表現領域,都是宇宙進程的基體。因此,一位只對滿臉胡須的男神感興趣的祭司壓制女神形象的原因很容易猜測;但是,為什么同一批巫醫在他們的文字中如此巧妙地隱藏了他們確信的女神力量,還有待解釋。
人類時空秩序中有兩個時鐘,宇宙的終極時鐘是二分點及歲差的天文運動,心靈的時鐘則是人類心臟的生理跳動。通過這兩個顯然不相關的時鐘,可以最好地欣賞被壓抑的神話深刻性和崇高的莊嚴性。關于第一點:在黃道環線周圍的春分點(例如,春分點從基督誕生前的白羊座,經過現在的雙魚座,到幾百年后的水瓶座)緩慢向西運動,走完一個完整的十二星座周期正好需要25 920年,這個術語被稱為“巨年”或“柏拉圖年”。但如果我們將25 920除以60(這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soss或天文測量的六十進制單位,至今仍用于測量時間或空間意義上的圓),商是432。此外,2+5+9+2+0=18。
關于心靈時鐘:我在一本關于體育的暢銷書中讀到,“一個有條件的人,經常鍛煉,其靜息心率大約為每分鐘60次或更少……每分鐘60次乘以60分鐘,等于每小時3 600次,再乘以24小時,等于每天86 400次。”10
奇怪的是,在我們的歷史書中,二分點、歲差的發現通常歸功于公元前2世紀希臘的希帕克(Hipparchus),當時神秘數字432(當其乘以60時會得出25 920)已被用于計算該世紀之前的主要時間周期。其歷史淵源有多久遠已不得而知,但迦勒底祭司貝洛索斯是公元前3世紀早期的人,他所記述的神話據說來自公元前539年被波斯人征服之前的巴比倫。此外,巴比倫神話是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早期蘇美爾神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們已知的最早的創世洪水神話來自蘇美爾。如果說在蘇美爾的金字塔里,祭司們已經在根據分點歲差來開展計算,這樣的推測可能太大膽了。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古代某個未知時間,描述這些令人驚訝的、精確的數字洞察力的神話,是屬于蘇美爾人甚至可能是前蘇美爾人的。因為到了公元前第三個千年的末期,從尼羅河流域、愛琴海到印度河流域,當時所有的文明都已經知道了它的存在。
夜空何其神秘,那些恒星之間緩慢而平穩移動的光,當我們以數學方式繪就其圖形時,就像一條條神秘通道揭示宇宙的秩序。作為回應,這種夜空圖景從人類想象的深處喚起了一種交互認識。一個宏大的概念將宇宙視為一個活生生的存在,就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她的子宮里,廣大世界中的萬事萬物,包括生命和死亡,都各歸其位(圖1-1)。人體是這個宏觀宇宙形態的復制品。因此,在整個過程中,有一種神秘的和諧普遍存在,這也是神話和相關儀式的作用。中國人對“道”的理解是從宏觀和微觀的視角發展而來的。印度教在所有方面都將“達摩”(sva-dharma,意為“美德法則”)的理念帶入生活的每一個行為中,認為它符合一個人出生時的種姓法則。并且這不是社會發明,而是大自然賦予的,就像各物種的行為法則一樣。sva-dharma來自動詞詞根dh?i(持有、承受、支持)。因為通過完美地遵從達摩,就像各種動物、植物物種遵循它們的法則一樣,也像太陽、月亮、行星和恒星遵循它們的法則一樣,一個人支持著宇宙,同時得到宇宙的支持。因此,事實上,在現代西方世界,當醫生測量病人的脈搏時,如果心跳是每分鐘60次(12小時43 200次),意味著這是一個健康運動員的脈搏,同時這符合他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節奏。醫學的功用,某種程度上就像神話和儀式一樣,使人類與自然秩序保持一致。(23)

圖1-1 偉大的女神吉安娜(Jaina)(布面水粉,15英寸×11英寸,印度拉賈斯坦邦,18世紀)
其腰部是地球的平面。下方是煉獄,上面是天堂,“靈魂”(jīvas)根據其生命狀態在兩個化身之間下降或上升。對于耆那教來說,“非傷害或非暴力”是決定性的美德,目的是提升,從而完全清除“行動”(業力)的沖動,從“輪回”(sa?sāra)中獲得“解脫”(mok?a)。如圖1-1所示,在表示宇宙存在的眉毛上方,這種“解脫”和印度教、佛教中的無余涅槃不一樣,在耆那教中,是在永恒的全知中被視為無條件的、孤立的完美狀態。
摩訶毗羅(Mahāvīra,約公元前599—前527年)是耆那教第24代祖師(jinas),為耆那教初祖,也是通往這一勝利之路的導師,他與佛陀(約公元前563—前483年)是同時代的人。他命名了若干耆那教祖師,可以追溯到超越歷史時間的純粹神話時代。毫無疑問,早在印度文明時期(約公元前2300—前1750年),印度就有一種樸素的瑜伽練習者,他們可能屬于耆那教。參見圖2-3和圖2-4。
也許有人會想,這已經足夠好了!然而,西方文明就是從這里開始的。這是一場激進且極具影響力的道德抗議,反對不加批判地服從自然意志。在公元前第1個或第2個千年的某個時候,這種意志隱含在最終勃興于波斯的神秘世界觀中,也即查拉圖斯特拉(希臘人稱瑣羅亞斯德)的二元宗教觀。這位已知最早的先知,其明確區分善惡的思想與宇宙論、神秘主義的洞見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生卒日期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他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200年,而其他看法要比這晚6~7個世紀。在這兩種情況下,他所宣揚的福音指的是光明、真理和正義之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他是波斯萬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前486年在位)所信奉的神。在大流士一世統治期間,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猶太人送回耶路撒冷。瑣羅亞斯德教的思維模式和語詞套式被吸收到猶太教的法利賽派和苦修派中。這一問題在當代也有新證。例如,最近發現的名為《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的戰爭》的埃森死海古卷,是瑣羅亞斯德的倫理二元論的經典實例。它與猶太部落認為自己是上帝唯一選民的觀念相融合。作為“光明之子”,在時間的盡頭,在一場整整35年的圣戰中,每7年休息1年。他們將在上帝之手的及時幫助下,按計劃階段進攻,戰勝地球上所有外邦民族及“黑暗之子”。11
根據查拉圖斯特拉的說法,有兩個造物主神——善良的神阿胡拉·馬茲達代表光明、真理和正義,邪惡的神安格拉·曼紐(Angra Mainyu)代表黑暗、欺騙和惡意。一開始,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一個美德和光明的宇宙,安格拉·曼紐隨后惡意破壞了這個宇宙;所以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善與惡的混合體。因此,人類不應該像古代和東方世界那樣,把自己置于與自然相一致的地位,而應該為善而做決定,使自己與善相一致,為正義和光明而斗爭,為正確的自然而斗爭。
安格拉·曼紐的惡毒,使其創造的初代人祖迦約馬特(Gayomart)的本性敗壞。因此人是“墮落的人”,人的本性不可信賴。然而,偉大的先知查拉圖斯特拉來到了這個世界,他們說,他是處女所生,他倡導了美德之道,最終使得阿胡拉·馬茲達創造的未腐化宇宙得以恢復。在一場大決戰中,光明和正義的力量,在先知查拉圖斯特拉的后裔及光輝化身索希安特(Saoshyant)的帶領下,將與安格拉·曼紐創造的世界交戰,壓倒并毀滅之,甚至連安格拉·曼紐本身也將被毀。宇宙將從黑暗中被清除,現在被清除的死者將被復活,煥發著潔凈的生命光芒。
于是,一個全新的神話出現了:不是古代蘇美爾-巴比倫式的思考,認為行星的消失和再現揭示了一種自然秩序,社會應遵循其啟示;而是有關“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觀念,甚至認為生與死是可分離的。有讖言宣稱,自然秩序的正義將逐步復歸。從前,行星的周期標記著晨昏、年月和永無止境的時間,現在有了一條世界歷史演進的直線,有開始、中間和可預言的結束。這條線索對應著上述的迦約馬特、查拉圖斯特拉和索希安特,同時也對應后來的亞當、耶穌和基督復臨(Second Coming,又譯“第二次降臨”)。從前,神話的理想是與整體相和諧,現在則充滿歧路,是一個“我來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馬太福音》10:34)的決定,是一種以普世改革為名的努力、斗爭和熱情。在波斯帝國,這種道德世界理想與作為“萬王之王”的攝政王阿胡拉·馬茲達本人的政治目標相一致。在基督教世界,通過某種精神傳播——“上帝與我們同在”(GOTT MIT UNS)一直是戰線兩邊所有國家軍隊的戰爭口號。
因此,西方共同的宗教帝國主義的沖動,如今正在重塑這個星球。
與此同時,人生存的環境在物理層面發生了某些精神上的重大變化。當然,首先是1543年哥白尼出版的《天球運行論》,當時日心說取代了上帝宇宙中心論;因此,盡管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中午高懸在天上,在西方光榮地落下,但我們的大腦現在所知道的卻不是這樣的。隨著這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出版物出版,關于地球與外太空關系的公認概念與地球的日常經驗永遠分離。一個智力概念駁斥并取代了頑固的感官知覺。日心說從未被轉譯成神話。科學和宗教隨之分崩離析。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我們現在對這個恒星星系不可思議之規模的認識,使問題更加復雜。賦予我們生命的太陽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外圍成員,在這個星系中,它的衛星在一個距離難以置信的空間內,在數百萬顆恒星中旋轉,沒有固定的形狀或終點。
“你沒有聽說過嗎?”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3—1884)的引言中問道,“你還沒有聽說上帝已經死了嗎?”當然,上帝只不過是人類歷史上有限的、在《圣經》中被命名和定義的創世神。因為自從《圣經》這本“真理與美德指南”編撰的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的生活條件、思想條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圣經》故意壓制和限制的民族中心主義視角和族群中“嫉妒的上帝”(《出埃及記》20:5)觀念,本是一種人類文化的特性,其“民族觀念”和“基本觀念”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
神秘能實現的第一步是離開這樣一個被定義的神去體驗超越,將種族從基本觀念中分離出來。因為,任何不甚明晰的“超越性”神祇都是偶像,其崇拜就是偶像崇拜。此外,參與今日人類命運進程的第一步,關心的不是“這個”民族的命運,也不是“那個”民族的命運,而是全世界人的命運。也就是說,承認每一個區域性的神祇形象都只是成千上萬、數百萬甚至可能數十億中的一個。我們的導師教導我們,要在他們的神祇身上尋找那種看不見或意想不到的,但對當地人來說是神圣且有用的象征。《黑麋鹿如是說》中有一句話“中心無處不在”(center is everywhere),與中世紀早期的一部煉金術著作《二十四哲學家之書》(The Book of The Twenty-four Philosophers)中的一句話相吻合:“上帝是一個無限的球體,它的中心無處不在,而周圍卻沒有任何空間。”12在我看來,這一想法在那張從月球拍攝的令人驚嘆的照片(圖1-2)中得到驗證。這張照片現在經常被引用,照片中的地球緩緩升起,地球升起時像一個發光的天體,將光線灑在月球表面上。中心是指地球嗎?中心是指月亮嗎?中心在你喜歡的任何地方。此外,在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照片中,上升的地球沒有顯示出那些在我們的地圖上如此明顯和重要的國界線。可供我們選擇的“中心”可能在任何地方,但是“圣地”不是什么別的地方,正是每一個被世人認可和神話化為“家園”的地方。

圖1-2 從月球上看地球升起(攝于1968年,阿波羅8號任務)
此外,這種對形而上學的“中心無處不在”的理解,完全符合星系情形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發現,這一發現集中體現在愛因斯坦對建立絕對靜止的絕對不可能的描述中,這是相對論的本質。而且,當這一理論從天上轉譯到地上時,它意味著道德判斷同樣取決于參照系與被測量的人或行為的關系。“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1)沒有絕對的善或惡。因此,正如尼采所說,如果查拉圖斯特拉今天回來,他傳達的信息將不會是絕對的善與惡。他的第一次課是誠實正直,這一課我們已經學到了。當前這一課是超越善與惡,是生活。因為正如尼采本人所說:“所有的理想都是危險的,因為它們詆毀和污名化了現實。它們是毒藥,然而,作為偶爾的藥物,它們是不可或缺的。”13
那么,從神話的角度來說,現在會發生什么?我們所有舊神祇都死了,新神祇還沒有誕生。
大約在5世紀,《梵轉往世書》(Brahmavaivarta Purā?a)中有一個中世紀的印度教故事,故事涉及吠陀雅利安部落的神因陀羅,他在印度神話中與近東的耶和華、古希臘的宙斯、亞述人的亞舒爾、赫梯人的塔倫等神對應。
這些都是各個游牧部落的守護神,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這些部落從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和近東不斷入侵并控制耕地和神廟之城,一直到印度河流域。
入侵者信奉的神祇主要是男性戰神,每一位都是本民族中頭戴桂冠的神圣人物。相比之下,那些被入侵的農業領土,主要依靠地力和繁衍,其地方信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一位偉大的“多名號女神”(這些名號是經年累積下來的)。所有生物,甚至包括神和鬼,都是這位女神的后代。這種神祇體系是自然力量的區域化表現,自然力量確實是創造所有生命的能量。這種力量不是一天兩天起作用,而是永遠。每個有關無休止的時間循環的神話,在女神的存在秩序中無處不在。神秘的哲學和冥想法則也是如此,是內在的、個人的、對認同自身和世界存在基礎的追求。與之形成根本性對比的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族群神祇具有次要的、地方性的歷史定義和相關性。他們僅僅是宇宙浩瀚歷史上的此人或彼人、此時或彼時。此外,他們棲居的不是(也永遠不可能是)自然的內核,換言之,以一種內在的泛神論存在方式,作為其生活現實存于內心。作為守護者,他們總是從“外部”調用力量,為他們所喜歡的人和那些孤獨的人提供支持,因為他們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人。因此,當這樣一個次要的神,在某個歷史時刻掌握了地球的某一部分,將自己提升到一種全能的姿態時,就像下面一個典型故事中的雅利安因陀羅,一個更高啟示的時刻就在眼前。
地球似乎經歷了一場災難。一千年來,一條被稱為V?tra(布利陀羅,意為“封閉者”)的巨龍將世界上所有的生命之水吞沒并保存在自己體內。人間種植的田地荒蕪不堪,城市一片死寂,就連位于世界中心須彌山頂的眾神之都也成了廢墟。然后,惡魔的征服者、在吠陀雅利安眾神中至高無上的因陀羅,將一道霹靂拋進了可怖的旋渦中,徹底粉碎了惡魔。海水自由奔騰,在陸地上成帶狀流淌,水再次在世界各地循環。
那是一場巨大的勝利。諸神、圣人和智者都知道這一點,他們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他們的心因喜悅而跳動,慶祝他們的勝利。因陀羅在榮耀中登上了須彌山頂。他到達山頂時看到了這場災難造成的廢墟,并把吠陀萬神殿的建筑師和工匠毗首羯摩(Vishvakarman)叫到身邊,委托他重建這座城市,使之配得上自己救世主的榮耀。而這位神奇的建造者在一年內就完成了任務。在那座神殿的中心,矗立著因陀羅神自己的王宮,那里有無數的寶石閃閃發光,有高塔、花園、湖泊和宮殿,無與倫比。但他當時對這座王宮并不滿意,他還有其他想法:那里應有更多的湖泊和宮殿,應有一個非凡的花園!他對榮耀的憧憬不斷擴大,使毗首羯摩感到了深深的絕望。他沒有機會逃走,只能等著貪得無厭的雇主釋放他。
因此,毗首羯摩心神不寧,偷偷地向創世大神梵天(Brahmā)尋求保護。梵天的法力遠遠超越了因陀羅這種歷史上“暫時取勝”的神。梵天坐在一個夢幻宇宙般的發光蓮座上,代表著他從沉睡的神毗濕奴(Vi??u)的肚臍上生長。從隱喻的角度來說,宇宙和它的創造者梵天是某種高級神性想象力的產物。毗濕奴坐在一條名為阿南塔(Ananta)的巨大七頭眼鏡蛇上,意思是“無窮無盡”。蛇漂浮在宇宙的銀河上,這里是我們所有人的母體。它無窮無盡的能量產生了一種沖動,激發世界做夢者的夢境,并以宇宙的形式出現在時空中,那朵光芒四射的蓮花,不僅是梵天,而且是任何一位神都可能在其上羽化登仙。這朵蓮花在毗濕奴的夢中被擬人化為他的薩克蒂(?akti)。?akti是一個表示“力量、能量”的術語,具體來說,是神的活力,擬人化為他的妻子。14
因此,當毗首羯摩在秘密祈禱中把請求傳遞給梵天時,蓮座上的神回答說:“哦,受祝福的人,你明天就要放棄你的任務了!”神從他的蓮座上下來,來到了北海的毗濕奴住所,毗濕奴坐在阿南塔上,而毗首羯摩如釋重負,平靜地回到他的工作中。
在次日早晨,因陀羅宮殿的大門前出現了一群美麗的孩子,使因陀羅深深著迷,毗濕奴本人就化身為一個10歲藍黑膚色的男孩,穿著白色的長袍,額頭上畫著明亮的宗教標記,一只手撐著陽傘,另一只手拿著法杖。他對門口的搬運工說:“哦,搬運工,趕快告訴你的因陀羅,一位婆羅門來看他了。”搬運工立馬照做了。當因陀羅出來迎接客人時,他看到了那個面帶微笑的漂亮孩子,便高興地邀請他進來。他獻上蜂蜜、牛奶和水果歡迎他,然后問道:“哦,可敬的孩子,請告訴我你來的目的。”
于是,那個可愛的孩子用輕柔而深沉的聲音回答說:“眾神之王啊,我聽說你正在建造的這座美妙的城市和宮殿,我想問你幾個問題。你打算在這座宏偉的建筑上再花多少年?毗首羯摩還需要進一步設計怎樣的工程壯舉?啊,最偉大的眾神之王,在你之前沒有一位因陀羅建造過這樣一個居所。”
因陀羅放聲大笑,斟滿了勝利的美酒。“我前面的因陀羅?”他說,“告訴我,孩子,這樣的因陀羅或毗首羯摩,你見過多少個或者你聽說過多少個?”
婆羅門男孩也笑了。“我的孩子,”毗濕奴回答道,他的話雖然溫柔悅耳,卻傳來陣陣寒意,“我知道,迦葉(Kashyapa)是你的父親,是個老龜人,是萬有之祖;還有,你的祖父摩利支(Marichī)是一位圣人,他唯一的財富在于他的奉獻;同樣地,梵天是從毗濕奴的世界之臍誕下的后代;我知道,毗濕奴也是梵天的保護者。”
“眾神之王啊,我目睹了宇宙可怕的解體,當一切甚至每一個原子,都融化成一個沒有生命的瀚海。沒人能說可能有多少個宇宙,或者每個宇宙中可能有多少個時代循環;有多少個梵天,有多少個毗濕奴,有多少個濕婆(?iva)。眾神之王啊,為你效勞的人認為,也許可以計算出地球上的沙粒或者天空中的雨滴,但沒人能計算出所有的因陀羅。
“根據神圣的度量標準,一個因陀羅的生命和王權持續了7個劫;28個因陀羅的劫數周期相當于梵天的一晝夜。梵天的壽命是108年,根據這個標準可得(108×4=432)。我的孩子啊,那些梵天是沒有盡頭的,更不用說因陀羅了。梵天跟隨著梵天,一個下沉,下一個上升。任何人也無法估計在某一時刻同時出現的宇宙數量,每個宇宙都包含一個梵天、一個毗濕奴和一個濕婆。像精致的小船一樣,它們漂浮在摩訶·毗濕奴(Mahā-Vi??u)身體中那深不可測的凈水上。像偉大的毗濕奴身體的毛孔一樣,這些宇宙是無盡的,每一個都有像你這樣的神。”
在那個漂亮男孩說話的時候,一隊螞蟻排成了軍隊的隊形出現在大廳的地板上。男孩看到它們時大笑起來,然后沉默不語,深深地陷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因陀羅口干舌燥。“年輕的婆羅門,你為什么笑?”他問道,“你是誰,在這里偽裝成一個男孩?在我看來,你似乎是美德之海,隱藏在迷霧中。”
漂亮的男孩接著說:“我笑是因為那些螞蟻,原因是一個秘密,不要讓我透露它。悲哀的種子及所有智慧的源泉,都隱藏在這個秘密中。它像一把斧頭砍在虛榮之樹的樹根上;然而,對于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來說,它是一盞燈。即使是埋沒在時代智慧中的圣人,我也很少透露給他們。這是精通《吠陀經》的苦行僧的鮮活氣息,他們已經放棄并超越了自身死亡。但被驕傲和欲望所迷惑的傻瓜會被它摧毀。”
男孩沉默了下來,面帶微笑。因陀羅動彈不得,口干舌燥,立刻謙卑地問道:“婆羅門的兒子啊,我不知道您是誰。您似乎是智慧的化身。向我揭示這個時代的秘密,這道驅散黑暗的光。”
欲行教導的毗濕奴,偽裝成一個男孩,向神開啟了一個隱藏的智慧,即使是瑜伽修行者也很少看到。“哦,因陀羅,”他說,“我們在長長的游行隊伍中看到的那些行進中的螞蟻,一隊一隊地經過,數不勝數:每一只以前都是因陀羅。像你一樣,每一只都憑借無私的行為升到了眾神之王的地位。但后來,充滿了驕傲和自私的因陀羅,通過多次轉生,又復歸螞蟻的狀態。那是一支從前因陀羅的軍隊。”
“虔誠和無私的行為將地球上的居民提升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將一個婆羅門、一個國王、一個因陀羅的狀態,提升到一個梵天、一個毗濕奴、一個濕婆的天堂之境。但是,自私的行為將他們降到了下界,降到了悲傷和痛苦之間,通過鳥類和害蟲重生,或從豬和野獸的子宮中轉生,或轉生成樹木。行為是性格的一種表現,而性格又由習慣控制。這就是秘密的全部內容。這種知識是穿越地獄之海通往幸福的渡輪。
“因陀羅啊,因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生命和無生命之物都是短暫的,就像夢境一樣。天上的神、沉默的樹和石頭,都只是幻想中的泡影。附在一個人身上的善和惡就像泡泡一樣易逝。在時間的輪回中,它們交替著。若是智者,則兩者都不依附。”
一位老瑜伽行者進來時,那個漂亮男孩正在說話。老瑜伽行者的頭上堆著高高的亂蓬蓬的頭發,腰上裹著一塊黑鹿皮,前額上畫著白色的宗教標記。他的胸前有一圈奇怪的毛發,從四周看完好無損,但從中央看,許多毛發都不見了。他頭上舉著一把草傘。他直接走到因陀羅和男孩之間,像一塊石頭一樣坐在地板上。
此時,偉大而光榮的因陀羅恢復了國王的身份,他向嚴厲的客人鞠躬,并向他提供點心、蜂蜜、牛奶和水果,對他表示歡迎;于是,男孩恭敬地問起了國王要問的問題。
“哦,圣人,”他說,“你從哪里來?你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把你帶到這里的?你現在的家在哪里?你頭上的草傘是什么意思?你胸前那團圓形的發束是什么預兆?為什么它的周邊很密,但中心幾乎是光禿禿的?圣人啊,請仁慈地回答這些問題。我很想聽。”
老圣人耐心地微笑著,慢慢地開始回答:“年輕的婆羅門啊,我的名字就叫毛發(Hairy)。我來這里是為了看因陀羅。因為我知道我的生命是短暫的,所以我決定不擁有自己的房子,不結婚,也不勞動。目前,乞討是我的生計,為了保護自己不受雨淋和陽光的傷害,我把這把陽傘舉在頭上。但是關于我胸前的這圈毛發,對這個世界的孩子來說,它是恐懼的源泉,同時也是智慧的源泉。隨著因陀羅的墜落,一根毛發掉了下來。這就是為什么中心的毛發都不見了。當把剩余的分配給現在梵天時,時間將結束,我自己也會死。哦,婆羅門的孩子,我的日子不多了。為什么要有房子、妻子或兒子呢?”
“當毗濕奴的每一次眨眼都標志著一個梵天逝去時,一切必然都是虛無縹緲的,就像一朵正在形成和消散的云。因此,我將自己投身專注冥想毗濕奴的永恒蓮足。在超凡的毗濕奴中安息不僅僅是因為救贖,也因為每一種快樂,甚至天堂般的幸福。這種安息像夢境一樣脆弱,只會干擾對至高無上的專注。”
“賜予和平的最高精神導師濕婆,教會了我這種智慧。”老人消失時說。男孩也失蹤了。國王因陀羅獨自一人坐著,雖然困惑但放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