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特點
通過對智慧機場概念的分析,智慧機場的特點如下。
1.全面感知
通過建設機場物聯網,全面互聯互通、深度感知,實現對服務對象、資源、設備設施等從“不知”到“知之”。能感知到的實體及其狀態包括以下方面。
(1)飛機。降落、定位、路由引導、監控報警、調度、泊位。
(2)旅客。入場感知、區域感知、異常預警、值機確認、登機確認。
(3)行李。標識、傳送、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安檢報警、搬運追蹤、裝機確認。
(4)貨物。入園安檢、裝卸、搬運配送、園區流轉、入倉、出倉、出入海關、檢驗、包裝、出園。
(5)員工。一卡通、出入登記、考勤、門禁、餐飲、商場、其他。
(6)車輛。停車出入卡、電子閘口、停車收費、安全檢查、泊位、定位、追蹤、監控、報警、調度、出園。
(7)設施設備。電子標簽、識別、定位、傳感器、運行監控、預警。
2.深度融合
通過統一的信息集成平臺,使原本孤立的空管、航空公司和機場的數據達成共享,實現內外部各系統信息的全面集成,如圖1-9所示。

圖1-9 機場信息系統數據融合示意圖
3.自主決策
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動態感知外在的個體或因素(航空公司、空管、旅客、物流、政府、陸面交通、天氣等)變化,以及內在自身的變化,通過深度挖掘機場相關數據,形成問題分析模型,分析整合機場運行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對包括生產運行、旅客服務、安全管控等各業務領域在內的各種需求自動進行辨別、分析、判斷并做出智能響應和自我決策。建立機場協同決策系統,實現機場人與物、物與物、機場與外協單位的互聯以及業務數字化,達到跨部門的實時信息交流、合作過程中的協同決策和機場智慧管理和運行,顯著提升機場資源配置優化、公共決策、運行管理、公眾服務等能力。
4.高效運行
建立以航班流程為導向的進程監控體系,通過整體生產信息采集和模型分析,結合全流程數據實時監測,動態反映機場整體運行效率,如在航班地面保障各個節點,借助傳感器,采集關鍵節點時間,為協同作業提供準確數據,提高航班起飛時間的準點率。還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對歷史運營數據進行分析,制定符合機場實際情況的監控標準,為廣大航空運輸用戶及各保障單位提供更為準確的航班動態信息及關鍵環節監控預警信息,以保證日常運行及特殊天氣下的航班安全高效地運行。
5.主動服務
通過物聯網感知和大數據分析,最終在技術上實現從電子化到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再到虛擬化、物聯化、智能化,呈現出生產、服務、管理、經營、安全、物流、低碳、交通、空港、基礎設施的全域智慧,為旅客/公眾、貨主/貨代、航司、工作人員、管理、駐場單位等各類主體提供主動的和適人化的服務,達成涵蓋上述各類主體的眾佳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