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下半程:50歲后的幸福心理課
- (日)植木理惠
- 527字
- 2024-01-25 18:47:36
熱情似火30年
十多歲的孩子總是容易心浮氣躁。這與心理學家埃里克森[1]的發展心理學理論不謀而合。但是最近幾年,年輕氣盛的時期似乎有延長的趨勢。有的人馬上就要三十而立了,心性還是那么浮躁。
其實作為心理咨詢師,經常有人和我傾訴“自己曾經虐待過孩子”“我對家人實施過家暴”,遺憾的是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于是我就問他們是出于什么心理、什么緣故才會做出這種事來,如果對方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不論我如何努力、花費多長時間去研究,都找不到確切的緣由。
這些曾經對家人施暴的人總是告訴我“感覺自己很厲害”“當時大腦一片空白”“就是想打他一頓”。他們總是拒絕面對自己的內心。
而對方一旦超過35歲,就會先說明自己如此對待別人的理由,而不會推脫“當時一股火頂上來了”或者說出“因為A所以B”之類的借口。
下面給大家講一下我做心理咨詢師時搜集的案例。從2001—2012年的記錄看,超過七成的年輕來訪者會出現“武斷”“看待問題不透徹”“主觀隨意性”之類的問題,而年齡超過35歲的來訪者卻極少有這種現象。
年輕人雖然容易沖動,但他們中也有很多人會把自己的隱情告訴咨詢師,以獲得理解,之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因此我們要關注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努力尋找內心深處糾結和痛苦的根源。而這種能力往往要到三四十歲才能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