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圍手術期
圍手術期是指從患者確定手術治療時起,直至與這次手術有關的治療基本結束為止。手術是目前根治或減少腫瘤負荷的最直接方法,然而圍手術期由于麻醉、手術及心理創傷等因素,極易造成患者失去原本的陰平陽秘狀態。中醫治療與手術的配合可提高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可能性,提高患者術前體力狀態,從而確保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及安全性,減少手術對機體的創傷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總的來說,通過改善患者術前或術后體能狀態來減小手術對患者體能的影響。
中醫治療在圍手術期配合現代手術治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診斷初期:惡性腫瘤患者一經確診后一般都會出現懷疑、否認、抑郁、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現代醫學認為惡性腫瘤是一種典型的心身疾病,可通過各種“心理-神經-免疫-內分泌-細胞因子網絡”機制影響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預后和轉歸,從而直接關系到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中醫學認為情志內傷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常見病因之一。因而患者此時大多以肝氣郁結為主要病機,治宜疏肝解郁,調暢氣機。肝臟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血的運行、津液的輸布代謝及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氣滯、瘀血、痰濁自消,從而起到治療惡性腫瘤的作用。除了中藥治療之外,中醫還可通過五色療法、耳穴療法等調暢患者情志,消除患者負面情緒,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增強患者對惡性腫瘤治療的信心,從而為后續的治療提高保障,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術前:中藥的運用以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為目的,為手術的成功進行提供保障。如許多消化道惡性腫瘤的患者在術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此時進行手術往往會導致患者術后恢復不良,甚至誘發或加重原發腫瘤、出現較嚴重的并發癥、引起患者的心理問題等嚴重后果,從而影響手術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總生存時間。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前提下,以“扶正”為原則,運用四君子湯、八珍湯、保元湯、生脈飲等隨癥加減,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及體力評分,增強應激能力,提高患者對手術、麻醉等操作的耐受性。
術后:中醫認為惡性腫瘤手術切除過程破壞了人體的整體平衡,因此術后患者往往出現恢復慢、并發癥多等情況,如低熱、多汗、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脘腹脹滿、大便不通等,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后續治療的實施。因此,術后機體的康復時間、康復程度成為能否及時進行后續治療的關鍵。術后患者在西醫常規處理的基礎上盡早采用中醫辨證干預對提高機體免疫力、恢復臟腑功能、促進手術創口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顯著療效。癌毒之邪易損陰液,手術創傷耗氣傷血,術后發熱耗散陰津,以致術后出現潮熱盜汗、頭暈耳鳴、神疲乏力、口燥咽干、手足心熱、夜寐不安等氣陰兩虛癥狀,此時可運用益氣補血、養陰生津的中藥改善重要臟器的血供,改善微循環,保護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機體細胞的免疫功能,從而促進術后機體盡快康復。術后早期由于手術本身對臟器的刺激、麻醉,術后近期不能攝食等原因使得腸壁內源性運動活性的神經性抑制,胃腸道推進性蠕動消失,導致氣機郁滯,臟腑傳導不利,升降失司,表現為脘腹脹滿、大便不通、惡心泛嘔、不思飲食等癥狀,在此期間使用理氣通腑、行氣導滯之中藥治療,使得脾運得健、氣機調暢、升降有序,則胃腸功能快速康復,諸癥緩解。手術恢復后長期服用中藥,除改善體質外,還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從而確保患者順利接受進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