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活、社交與職業指導
腫瘤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應該讓他們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盡可能與正常人一樣生活、社交,甚至工作,這也是腫瘤患者康復訓練的最終目標。腫瘤患者的一個重要心理特點,就是不愿生活在他人的同情、憐憫中,更怕別人把他們當成另類,甚至誤認為腫瘤會“傳染”給他人,因而疏遠了原有的社交圈,即社交回避問題。所以,建立一個新的社交圈來幫助腫瘤患者恢復自信至關重要。目前較常見的組織是各種“病友群”“康復協會”和“沙龍”等,幫助患者逐步融入社會,取得認同感、歸屬感,這也是讓患者邁出回歸社會的重要一步。這些組織的任務就是科學地引導和幫助患者康復,這是家庭和醫療機構無法替代的。這些組織的人群通過交流疾病治療和康復心得,逐步發展到在各方面互相幫助,包括重新就業、重新學習、調整人生目標等。
在上述組織中,“抗癌明星”是成功的范例,他們的榜樣作用激勵著廣大腫瘤患者。所謂“抗癌明星”是那些不愿向命運屈服,勇敢地與頑癥抗爭,在科學的醫療干預下取得勝利的腫瘤患者。為了讓腫瘤患者和社會知道,癌癥并不等于死亡,腫瘤患者需要康復治療,總結交流腫瘤康復的經驗,宣揚“抗癌明星”的事跡,激勵腫瘤患者振作精神,堅持不懈地與腫瘤做斗爭,呼喚社會各界對腫瘤患者給予同情、支持和關懷,改善腫瘤患者的治療環境,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腫瘤康復之路,促進腫瘤康復事業的發展,讓更多的腫瘤患者活下來,重返社會。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先后開展“抗癌明星”評選活動,這些“抗癌明星”大多數為中晚期腫瘤患者,并生存5年以上,甚至長達幾十年。有些患者在病愈后還為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使得更多的腫瘤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最終康復并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