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通信同步技術的MATLAB與FPGA實現:Altera/Verilog版(第2版)
- 杜勇編著
- 15字
- 2024-01-19 15:29:45
1.3 FPGA概念及其在信號處理中的應用
1.3.1 基本概念及發展歷程
1. 基本概念
隨著數字集成電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模擬電路逐漸被數字電路取代,同時數字集成電路本身也在不斷地進行更新換代,由早期的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發展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許多具有特定功能的專用集成電路。但是,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設計與制造集成電路的任務已不完全由半導體廠商來獨立承擔。電子工程師們更愿意自己設計專用集成電路,而且希望ASIC的設計周期盡可能短,最好是在實驗室里就能設計出合適的ASIC,并且立即投入實際的工程應用之中,因而出現了可編程邏輯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其中應用最廣泛的為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和復雜可編程邏輯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PLD的主要特點是其功能完全由用戶通過特定軟件編程控制,并完成相應功能,且可反復擦寫。這樣,用戶在用PLD設計好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電路板)后,只要預先安排好PLD引腳的硬件連接,就可通過軟件編程的方式靈活改變PLD的功能,從而達到改變PCB功能的目的。這種方法不需對PCB進行任何更改,從而大大縮短了產品的開發周期和成本。也就是說,由于使用了PLD進行設計,硬件設計已部分實現了軟件化。隨著生產工藝的不斷革新,高密度、超大規模FPGA/CPLD越來越多地在電子信息類產品設計中得到應用,同時由于DSP、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與FPGA相互融合,在數字信號處理等領域,已出現了具有較強通用性的硬件平臺,核心硬件設計工作正逐漸演變為軟件設計。
2. 發展歷程
早期的可編程邏輯器件在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這一時期只有可編程只讀存儲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Erasable PROM,EPROM)和電可擦除只讀存儲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三種。這類器件結構相對簡單,只能完成簡單的數字邏輯功能,但也足以給數字電路設計帶來巨大變化。
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現了結構稍復雜的可編程芯片,即可編程邏輯器件,它能夠完成各種數字邏輯功能。典型的PLD由與門和或門陣列組成。由于任意一個組合邏輯都可以用與或表達式來描述,所以PLD能以乘積項的形式完成大量的組合邏輯功能。這一階段的產品主要有可編程陣列邏輯(Programmable Array Logic,PAL)和通用陣列邏輯(Generic Array Logic,GAL)。PAL由一個可編程的與平面和一個固定的或平面構成,PAL是現場可編程的。還有一類結構更為靈活的邏輯器件是可編程邏輯陣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它也由一個與平面和一個或平面構成,但這兩個平面的連接關系是可編程的。PLA既有現場可編程的,也有掩膜可編程的。在PAL的基礎上又發展了一種通用陣列邏輯,如GAL16V8、GAL22V10等,實現了電可擦除、電可改寫,其輸出結構是可編程的邏輯宏單元,因而它的設計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至今仍有許多人使用。這些早期PLD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可以實現速度特性較好的邏輯功能,但過于簡單的結構也使它們只能實現規模較小的電路。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20世紀80年代中期,Altera和Xilinx兩家公司分別推出了類似PAL結構的擴展型CPLD,以及和標準門陣列類似的FPGA。這兩種器件都具有體系結構和邏輯單元靈活、集成度高和適用范圍寬等特點,兼容了PLD和GAL的優點,可實現較大規模的電路,編程也很靈活。與門陣列等其他ASIC相比,這兩種器件具有設計開發周期短、設計制造成本低、開發工具先進、標準產品無須測試、質量穩定和可實時在線檢驗等優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產品的原型設計和產品生產中。幾乎所有應用門陣列、PLD和中小規模通用數字集成電路的場合均可使用FPGA和CPLD。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可編程邏輯器件工藝和開發工具日新月異的發展,尤其是Xilinx公司和Altera公司不斷推出新一代超大規模可編程邏輯器件,FPGA與ASIC、DSP及CPU不斷融合,已成功地以硬核的形式嵌入ASIC、PowerPC、ARM,以HDL的形式嵌入越來越多的標準數字處理單元,如PCI控制器、以太網控制器、MicroBlaze處理器、NIOS和NIOS-Ⅱ處理器等。新技術的發展不僅實現了軟硬件設計的完美結合,也實現了靈活性與速度設計的完美結合,使得可編程邏輯器件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FPGA,并以此形成了現在流行的片上系統(System on Chip,SoC)及片上可編程系統(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SoPC)設計技術,其應用領域擴展到了系統級,涵蓋了實時數字信號處理、高速數據收發器、復雜計算和嵌入式系統等設計的全部內容。
Xilinx公司于2003年率先推出了90 nm制造工藝的Spartan-3系列FPGA,于2011年推出28 nm制造工藝的7系列FPGA,并于2013年推出了20 nm制造工藝的UltraScale系列FPGA,且宣稱基于最新UltraScale系列FPGA的開發不但可實現從20 nm向16 nm乃至更高級FinFET技術的擴展,而且還可實現從單片向3D IC的擴展。作為可實現ASIC級性能的All Programmable架構,UltraScale系列FPGA不僅可解決總體系統吞吐量及延時限制問題,而且還可直接解決高級節點芯片之間的互連問題。
Altera公司于2004年首次推出90 nm制造工藝的Stratix-II系列FPGA后,緊接著于2006年推出了65 nm制造工藝的Stratix-III系列FPGA,于2008年推出了40 nm制造工藝的Stratix-IV系列FPGA,并于2010年先于Xilinx推出了28 nm制造工藝的Stratix-V系列FPGA。2013年,Altera推出了最新的基于14 nm三柵極制造工藝的Stratix-10系列FPGA。
隨著制造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FPGA正向著低成本、高集成度、低功耗、可擴展性、高性能的目標不斷前進。相信FPGA的應用會得到更大的發展!FPGA的演進歷程如圖1-1所示。

圖1-1 FPGA的演進歷程
- 面向物聯網的CC2530與傳感器應用開發
- 物聯網工程規劃技術
- 智能網聯汽車V2X與智能網聯設施I2X
- Learning QGIS 2.0
- 智慧城市中的移動互聯網技術
- React:Cross-Platform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with React Native
- 物聯網技術與應用
- 智慧光網絡:關鍵技術、應用實踐和未來演進
- 網絡基礎與網絡管理項目化教程
- The Kubernetes Workshop
- 面向5G-Advanced的關鍵技術
- INSTANT KineticJS Starter
- 轉化:提升網站流量和轉化率的技巧
- INSTANT LinkedIn Customization How-to
- AWS Lambda Quick Start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