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英語學習的“關鍵期”

寶爸寶媽請回答

請猜猜以下哪個說法是正確的:

A.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比起兒童,成人學習外語有更多的優勢。什么時候開始學外語,不是學好外語的必要條件。

B.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外語學習越早越好,如果錯過了語言關鍵期,就再也學不好外語了。

語言學習到底有沒有“關鍵期”

有個網友問我:“我家寶寶8個月了,想早點讓他開始學英語,請問什么時候開始比較好?”

很明顯這位家長是個有遠慮的人。我慚愧地回憶起我家孩子8個月的時候,我整天不是忙著喂奶,換尿片,就是祈禱晚上能睡個整覺。

我是這么回答這位媽媽的:

“孩子什么時候開始學英語,怎么學英語,要看孩子的學習目的和家庭的具體情況。是為了以后出國留學移民,還是為了18年后上中國一流大學,12年后上本市的一流中學,抑或是因為英語是一個非常有用的世界語言,希望孩子今后能自如地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溝通?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來選擇具體的方法和路線。”

可這個家長的問題里有個“早”字,頗值得回味。是不是透露出一個被普遍認同的想法,就是外語學習越早,效果越好?或者顯示出當下中國教育的一個特點,因為優質資源有限,所以要早開始,盡可能占領先機?

如果是前者,實際上是在問詢英語學習有沒有“關鍵期”。是為了保證學習效果,不然就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那我就從語言研究的歷史來梳理一下學界對英語學習“關鍵期”的爭論。

“語言關鍵期”的論戰

“關鍵期假想”曾經在“母語習得”的領域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美國語言學家Lennerberg在1967年提出,發展語言能力的關鍵期從5歲左右開始,到青春期結束,也就是大腦功能側化完成之前。

有兩個著名的個案,當年這個流派的大牛常常拿出來講。第一個是一位叫吉妮的美國女孩。她1958年出生,很快她的父親就認為她“有問題”,把她關起來,與外界隔絕,毆打并虐待她。1970年11月4日,她被洛杉磯當局發現并解救出來。可當時13歲的她已沒有基本的語言能力,走起路來也和平常人不一樣。她被解救之后,接受了一系列的治療和研究,可是她的語言能力一直沒有恢復。

吉妮的故事還經常用來與電影《野孩子》中所講述的“埃維倫的維克托”的故事相提并論。維克托(1788—1828年)是一個在法國發現的野孩子。人們發現他的時候,估計他大概是12歲,處于青春期。在多次被收留又逃跑之后,他最終被醫生伊塔爾收養,并起名為維克托。伊塔爾醫生花了5年的時間來教育維克托,可是最后沒有成功,維克托除了會說幾個簡單的詞語外,不能同人類用語言交流。(伊塔爾醫生的這段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啟迪了后來的“蒙式教育”理念。)

除了這樣的個案外,當時的動物實驗和對殘障人士的研究也似乎都指向同一個原因——大腦生理的變化。學者們認為在青春期結束的時候,一旦大腦側化完成,語言能力就停滯了。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人一生都無法發展語言能力。所以,按照這個理論,應該在青春期結束前開始語言學習。

“關鍵期”的關鍵不是時間

但是,后來研究“二語習得”[3]的學者們對這個“關鍵期假想”并不認同6。因為他們逐漸意識到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生理功能,也是一種植根于社會的文化行為。

1978年,哈佛大學出版社整理出版了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維果斯基通過觀察正常孩子在平常游戲中使用的語言和工具發現:兒童的認知過程不只是與大腦功能有關,更是個人生理特征與社群互動的成果,即兒童不但依靠自己的生理能力來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也通過與他周圍社會環境的互動發展認知能力。比如,在和長輩的會話和游戲中,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注意到新的語言,模仿新的發音……從而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技能。兒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或與世隔絕的深山里,他們與周遭人群的互動提供了大量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維果斯基離開冷冰冰的實驗室,關注真實情景中的認知過程,他的觀察和推論把認知科學推向新高度。簡而言之,孩子的成長不只是依靠DNA,依靠大腦的某個區域,依靠智商,也依靠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社會互動,比如,對話,游戲,交流,體驗。他的理論深刻地影響了之后的心理學研究和語言研究。

如果把二語習得看成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那年齡就不是唯一的因素。“關鍵期假想”顯得有點單薄了。

特別是2003年英國學者David Block出版The Social Tur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后,二語習得被廣泛地視為一種由社會和文化介導[4]的行為。隨之而來的實證研究顯示,影響二語習得的其他重要元素還包括學習動機、理念、態度、個人經歷,等等。這些因素以及年齡和二語習得都相關,但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

我們的世界正變得多樣化,以前那種單一的、直線的、非黑即白的二元理論也正淡出語言學界。

2016年5月我去聽了一個埃克塞特大學Monika Schmid教授的講座7。她的EEG[5]研究顯示二語兒童比成年人對語言錯誤(比如德語中的變格)更敏感,但7歲和17歲被試人群的數據沒有區別。而且,這種敏感度也同母語和二語之間的距離有關。對比母語中有陰陽變格的兒童和母語中沒有這個語言特征的兒童,她的研究發現前者對二語中的此類錯誤有明顯反應,而后者卻沒有,他們的反應跟成年學習者沒什么兩樣。這個研究顯示,外語學習至少有兩個變量:學習的年齡,一語和二語的距離(相似度)。至于孰輕孰重,有待更多的研究。或者,還有其他我們沒有發現的變量?

即使是一部分仍然認同“語言關鍵期”的二語習得研究者,也同意學習語音、詞匯、語法的關鍵期都不是在一個時間點上。從現今的文獻上看,年齡對發音的影響最大,但也和語言的種類和使用者的水平有關。比如,有一個研究發現,在加拿大生活的意大利裔居民,如果他們在生活中主要使用英語,那他們的意大利口音就不明顯;但主要使用意大利語的人則在講英語時明顯帶有口音。8而所謂詞匯和語法習得的關鍵期則不明顯,或大大延后,甚至沒有區別。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2018年做了一項關于外語學習關鍵期的最新量化研究。他們基于網上670 000人的語法測試結果,并運用了電腦模型分析數據的方法,試圖解碼“語法學習有沒有關鍵期”這個謎題。他們的主要發現是:外語語法學習的關鍵期延續到17~18歲,數據顯示18歲后出現拐點。原因可能是生理性的,也有可能是社會原因(如工作學習的壓力)和文化原因(如自認為年紀大了就學不好外語了)。他們認為如果在10歲前學習外語,語法能力更有可能接近母語者9。正在看這本書的家長朋友是不是都松了一口氣?

其實,較之幼童,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學習外語的優勢也很突出。比如,他們有更清晰的內在動機,更強大的分析能力,能更多地受益于從母語學習中掌握的策略。可以說,什么時候學習外語都不晚。

回到文章開頭提問的家長,她有充足的時間來考慮自己的孩子為什么要學英語;來嘗試什么樣的方法更適合自己的孩子。不必急急忙忙地跟隨大流去補課,去報班。可以對市面上的課程和材料做一些分析比較,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觀察和聆聽。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適合語言學習規律的方法才能持久。

聰明爸媽知道啦

語言學習不受年齡的限制。除了年齡外,還有很多影響英語學習的因素,比如,社會經濟環境,教學方法,友情和愛情。

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習英語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嬰兒期對聲音特別敏感,幼兒期學習發音特別快,自控力和關注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評判語言能力的標準

時至今天,不少家長的目標是孩子的英語水平與同齡的英美國家孩子持平。這是不是一個現實的目標,孩子的中英文達到何種程度才算是真正的“雙語兒童”呢?

簡單地說,雙語者就是能熟練使用兩種語言的人。在中國出生的孩子,如果在家里講一種方言(比如粵語、蘇州話)或一種少數民族的語言,在學校里說普通話,稱之為“雙語兒童”也不為過。

就人數而言,當今世界上,只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能說兩種以上的語言10。而在未來的世界里,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會說兩種甚至多種語言。所以你的孩子成為雙語者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如果父母期望的是孩子成為精通中英文的雙語者,那就涉及語言能力的定義了。

首先,語言能力是個不斷循環發展的能力。大多數時候,它是螺旋上升的;但也有下降的可能。比如,出國留學幾年,不少人覺得自己的中文說得不流利了,找不到最恰當的某個詞了,或者寫作沒有文采了。原因很簡單,一是因為用得少了,二是因為受到另一個語言的影響(或者說“磨蝕”)。作家斯蒂芬·金在他的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一書中說過寫作就是個手藝活。任何一個技能,不練習就會退步;語言也是這樣的。我們的大腦“不進則退”。哪個部分用得少了,對應的那個能力就會退步。

其次,語言能力是一個統稱,可以進而細分成聽、說、讀、寫等能力。比如有一位漢學家安迪畢生研讀中文經典,他的閱讀能力和漢語專業知識超過了普通中國人,但他說話時有口音,說話速度比不上對門的張大媽。而外國網紅本,用中文講冷笑話很拿手,但如果讓他寫一篇中文論文,就把他難住了。那么,安迪和本,哪一位的中文能力更厲害?換句話說,怎樣確定這兩位的外語水平呢?

類似的問題也困擾了歐洲人很多年。眾所周知,歐洲是個多語言的大陸,怎么來確定一個人的多種語言能力是個難題。令人欣喜的是,21世紀初語言學家和教育專家制定了“歐框”,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思路和工具。“歐框”一建立就被歐洲人廣泛應用,然后推廣到全世界,也影響了中國的英語教學。很多大學甚至中學的語言課程就是按照這一框架來設置和考核的。“歐框”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國際通用的語言能力教學和測試的標準。比如,劍橋大學設置的少兒英語考試、商務英語考試,雅思考試,還有中國最新的英語水平考試都已經對接“歐框”。這樣不管你參加的是哪個考試,你的語言能力都可以跟“歐框”的6個級別相對應。

“歐框”把語言的各項技能分成了6級(見附錄五),從最低的A1到最高的C2。其中,A1是起步級,A2是初學級,B1是中級,B2是高級,C1是熟練級,C2是精通級。

跟托福、GRE這類量化測試不同,“歐框”的評判標準不是量化的,而是以“(我)能……”這樣的能力描述來界定。

來,讓我們看一個描述閱讀能力的例子:

“Can understand a wide range of long and complex texts,appreciating subtle distinctions of style and implicit as well as explicit meaning.”(能理解不同類型、長而復雜的文本,欣賞不同文體間的微妙區別,體會明確的和隱含的意思)

你能達到嗎?那恭喜你了,你的閱讀水平就到了C2,精通級。按照這條標準,我看很多微博上的中國讀者的中文都還沒有達到“理解字里行間的微妙涵義”的水平。所以這也說明了“以母語者為榜樣”這種說法的不靠譜。

我們再來看一個對寫作能力的描述,請猜一下這是哪個級別?

“Can write personal letters and notes asking for or conveying simple information of immediate relevance,getting across the point he/she feels to be important.”(能夠寫私人信件和便條,詢問或表達直接相關的簡單信息,突出重點。)

嗯,如果你的英語能達到這個地步,你的寫作水平是B1,中級。回憶一下,你在學了幾年英語后,是否達到了這個水平?

這些當然只是諸多能力描述中的兩個例子。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語言能力的多個方面以及對它們的評判是動態和具體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分數或者詞匯量就可以概括的。關鍵還是要看在具體場景中運用語言的能力。

掌握英語需要多長時間

一個學習英語的兒童要達到“歐框”的6個級別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呢?這也有現成的答案。下面是英國劍橋大學學術英語部根據“歐框”提供的一個估算。11

1200小時的意思是1200個授課時間或是有指導的學習時間。一般來說,一個小時的授課時間需要搭配一到兩個小時的自學或練習時間。也就是說,一個學習者達到英語精通級C2需要2400~3600小時。遠遠低于大家熟知的“一萬小時定律”。可現在一個中國孩子,至少學12年英語,為什么聽說讀寫還沒有達到C2的水平呢?原因不是學得太少,而是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方法存在問題。有的孩子學得很早,可很快便失去了興趣。有的孩子五六歲甚至上小學后才正式接觸英語,卻進步很快,樂在其中。關鍵并不是早早出發,贏在起跑線,而是在不同階段的英語學習方法是適合的,有效的。

從學習ABC到精通英語是一個不斷接近完美的過程,也是一個去往新世界的長途旅行。如果能掌握正確的方法,就能少走彎路,欣賞到更多更美的風景,保持愉悅的心情。

聰明爸媽知道啦

雙語兒童是指能熟練使用兩種語言的孩子。

世界上的大多數人能說兩種以上的語言。

語言能力包含聽、說、讀、寫、翻譯、文化交際等各個方面。這些細分能力的發展不是同步的。總的來說,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學好英語也許只要3600個小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高陵县| 安庆市| 钦州市| 蒲城县| 秦皇岛市| 沾化县| 鹤峰县| 阳江市| 金华市| 浪卡子县| 定远县| 钟祥市| 达日县| 龙门县| 大同市| 靖宇县| 荣昌县| 台东县| 郎溪县| 黔西县| 娄烦县| 时尚| 客服| 湛江市| 贺兰县| 和平区| 东乡族自治县| 南川市| 收藏| 那坡县| 彰武县| 南江县| 灵宝市| 永平县| 海城市| 广昌县| 长沙市| 日土县| 阿尔山市|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