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淺析《阿凡達》中的生態美學觀
- 那封特殊的信
- 寒冰作家
- 5392字
- 2023-06-23 20:21:42
淺析《阿凡達》中的生態美學觀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當人類還沒有充分享受到科技所帶來的快樂的時候,就不斷遭受著來自生存環境和內心欲望無限擴張的折磨:森林覆蓋率逐年減少;全球升溫、氣候開始變化無常;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許多城市即將消失;人與人之間開始變得冷漠無情,金錢至上成為一種準則;人們長久地生活在自己狹小擁擠的區域內,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健康和生存成了人們所最關注的問題,從而越來越多的影視文學作品開始關注生態,開始反省,開始呼吁。
2010年一部將生態觀和愛情相結合的3d電影——《阿凡達》震撼了全世界。人們被影片中自然的美妙、寬容所感動,也為人類殘忍、貪婪的行為所羞愧,人類究竟該何去何從?自然與人類到底該怎樣相處?對此,《阿凡達》編導詹姆斯·卡梅隆有著自己的獨特理解,他在介紹這部影片的拍攝動機時曾說,他希望觀眾在看完《阿凡達》之后,想想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以及如何處理異己文化的問題,并發出倡議:“想到我們人類歷史上這樣或那樣的過往,我們犯過的錯誤,人類是重新學會處理與外在世界關系的時候了,因為這關系已經影響到我們的將來。在之前十幾年,我深切體驗了整個人類社會所罹患的自然缺失癥(nature deficit disorder),這是完成這部電影的根本原因。”①顯然,卡梅隆的思想與時下深入人心的生態保護觀念密不可分,這在《阿凡達》中得到了完美展現,它必將引發人們的深深的思考,若從生態美學的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人們必然會收益良多。通過影片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思“人類中心主義”與“科技至上”思想的危害性,來探討人類未來的生存前景問題。
一、潘多拉星球上的自然之歌
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與生存危機,生態思潮風起云涌,生態美學與生態批評應運而生。生態美學是一種著眼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關系,以嶄新的生態世界觀為指導,建立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審美存在狀態,使人與自然和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相處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生態批評是當代西方正在興起的一種新的批評方法,是生態美學的實際應用。生態批評堅持一種系統整體論的觀點,主張和諧、均衡、適度的原則,在探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時,尋找導致當下生態危機的原因,通過對社會思想文化的改革以推動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等方面的變革,以建立一種新的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明,進而呼吁人類與自然長久共生。對此美國高校第一個獲得文學與環境研究教授席位的徹麗爾·格羅特費爾蒂早就有清醒的認識,她曾指出:“在這個時代人類行為的后果就是摧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我們就處在這樣的時代之中。我們要么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要么面臨全球性的大災難……在環境問題日趨嚴峻之時,再像通常那樣工作就顯得沒有良知和輕薄了。如果我們不是出路的一部分,我們就是問題的一部分。”②
影片《阿凡達》中精心營造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外桃源。主人公杰克·薩利來到潘多拉目的就是要說服納美族人們放棄他們的世世代代居住的美麗家園,讓人類來占有這里豐富的礦產資源。當他踏上潘多拉這個美麗星球的時候,眼前的一切仿佛只有夢境中才會出現。美麗的花草植物似有生命一樣,星羅棋布地飄浮在空中;靈魂樹的種子散落在空氣中的每一個角落,似漂浮飛舞,卻能讓浮躁的心變得安靜下來,變得純潔無瑕;除了會發光的植物,高大的樹木,千奇百怪的動物,這里還有如大海般天藍膚色的淳樸原始的居民。杰克突然意識到這就是自己心目中的夢境和理想世界,他被眼前的美妙之景深深地吸引了,體驗到了大自然的原始美、神圣美,心中泛起了對大自然的無比喜愛和無限的崇拜。此外,影片還通過納美人敬畏自然的態度,充分體現出了一種眾生平等的生態美學觀。如在《阿凡達》中,納美人通過靈魂樹進行心靈的溝通,通過靈魂樹交換能量,治病救人。在納美人的世界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動植物與他們一樣值得尊重。當杰克身處危險之中時,納美公主奈蒂麗殺了狼救下杰克,然后她跪下來,為那些狼而祈禱。打獵的時候,納美人會對被捕殺的動物說一聲,它的靈魂將與神同在,它的肉體將變成他們的一部分。其實納美人和動植物的這種溝通喻示著他們與自然的溝通,蔭護納美人的靈魂樹與納美人對它的崇拜其實象征著自然與人的彼此包容關系。這就是納美人的信仰,也是整個潘多拉星球生態保持平衡的基礎。影片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感謝自然恩賜于我們人類的一切,在滿足人類自身的同時,人類依舊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阿凡達》中眾生平等的生態美學觀,明顯超越了西方人幾千年以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以人為本”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促人警醒,令人深思。
二、“人類中心主義”下的化身計劃
眾所周知,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是自有人類以來就有的最基本的理論觀念,其中包含著人與自然孰輕孰重的各種理論觀點。“人類中心主義”是在歷史中形成的,是一種歷史的理論形態。“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源一方面來自于古希臘文化的人本思想。瑞士著名學者安·邦納認為:“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進步,它同時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過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臘文明的觀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反
映,既都是彼此擺在對立面的、相互映照的鏡子。”③人本思想對西方文化曾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也成為“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依據。另一重要思想來源于《圣經》中的猶太—基督教教義,認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地球上的一切,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都是專門為人類創造的,鼓勵著人們以統治者的態度對待自然。這種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對歐美文學產生了深遠、危害極大的影響,如莎士比亞、培根、彌爾頓、歌德、笛福、愛默生、麥爾維爾、海明威等人,無不在各自的作品中極力謳歌人通過征服自然來張揚自我,宣揚人類的偉大。隨著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逐步地由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發展到當今的信息時代,人類控制自然的力量也迅速地增長,21世紀更是將人類中心主義推向極致。人類無止盡的索求已讓自然資源即將枯竭,環境的承載能力也已走到極限。人類一直以為自己擁有無比強大的能力,足以駕馭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以為自己可以利用自然界的規律,可以為所欲為,獲取所有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阿凡達》中對人類的這種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批判。
影片中那些試圖獲取潘多拉星球上的稀有礦產的殖民者策劃的“化身計劃”就是有力的證明。他們有著貪婪的欲望,利用人類先進的科學技術,讓科學家們將人類與納美人的dna結合在一起,克隆出了與納美人一樣的人種,開始讓主人公杰克身帶任務融入納美民族。于是杰克開始每天穿梭于潘多拉星球與地球之間,白天他與納美人一起生活,一起熟悉關于潘多拉所有的一切,晚上,杰克就回到了現實,每天都會一如既往地記錄自己的經歷。所有參與者都掌握著潘多拉所有的信息,他們露出興奮和貪婪的笑聲,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在一步步向著財富接近,向著利益接近。執行計劃的所有人、上校、科學家以及上千名士兵都從未覺得自己的行動屬于侵略行為,生活在地球上的這些人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利益,只有金錢。這顯然是“人類中心主義”在作祟,影片中人類最終嘗到了自己釀的苦酒,被納美人打敗逐出潘多拉。影片提醒我們必須開始反思,開始行動,否則若任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泛濫,人類必將會使自己逼上絕境。
三、“科技至上”下的生態災難
“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和迅速的發展,無疑對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作為一種張揚科技力量的觀點極大地推動了以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中心主義”的代表有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他作為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對科學的力量極力推崇,提出“知識就是權力(power)”,獲取知識的目的是獲取控制自然的權力。這種“科技至上”的理論觀念在當時無疑起到了極大的歷史作用。現在科技便成了一架推動人類社會無限發展和高度繁榮的永動機,在當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類愈來愈堅信科技將不斷造福于己。今天,“科技至上”作為“人類中心主義”的代表,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起著主要作用。電影《阿凡達》有力地嘲弄了殖民思想,充分肯定了潘多拉的生態思想。正如影片中上校自信地開著自己的武器駛向潘多拉星球摧毀樹木和納美人生活的土地的場景:終于到了實施計劃的這一天,上校和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將礦產捧在手上,一切精準的計劃開始進行。如我們所能想到的一樣,所有的士兵手拿機槍和破壞力極大的鏟車一起,開進了潘多拉,向著納威族的神樹前進。深信科技可以征服一切的上校邁爾斯·夸奇,信心十足地開著自己的高科技產品,駛向了潘多拉這片充滿誘人礦藏的土地,上校堅信沒有什么事是科技征服不了的。欲望像魔鬼,一旦釋放,就會不可抑制地瘋長。上校最后指揮自己部下摧毀納美人的美麗家園并對他們進行殘酷鎮壓,使昔日美麗的潘多拉很快變成了哀鴻遍野的血腥之地。
影片告訴人們,科學技術絕非萬能,它所犯的錯誤乃至罪行不可勝數,科技至
上觀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觀念。現代科技的發展經常會干擾自然的發展進程,導致生物物種的基因變異,帶來無數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與災難。當代科學技術已經擁有了無比巨大的力量,具備了能夠輕而易舉地毀滅整個地球及其所有生物的威力。科學的進步像一把雙刃刀,既帶來造福的可能性同時又具有有害的可能性,更為麻煩的是,以上這兩種可能性不是互相分離的而是緊密聯系的,科學造福方面的進展與它的負面性方面的進展相輔相成,人類在科技的庇護下,妄自尊大地與自然對立,嚴重違背自然規律,多方干擾自然進程,從而導致全球范圍愈來愈嚴峻的生態危機與生態災難,反過來又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因此,生態學家莫蘭很早以前就警告人們:“科學已經變成……新的撒旦!”④我們不得不相信在短短的數百年之內,科學技術就已經把人類的家園變得資源枯竭瀕臨崩潰,科技的合理應用現在已經關系到全人類的命運,我們絕不能讓科學技術置于被控制的范圍之外,必須對科學技術的作用進行重新認識。我們必須對科學負責,對我們自己負責,也只有辯證地看待科學所帶來的利弊,我們才能真正走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
四、生態整體觀中的和諧之曲
生態文學不是站在自然的對立面,僅僅為了人類的利益去關懷環境的文學;生態批評不是高高在上的脫離自然的批評,而是把人類視為自然整體的一部分,把生態整體的利益和價值當做最高價值的批評。因而,生態整體觀就要求將人類與利益以及自然看做一個整體,看到整體的最大融合。這種生態美學觀在影片中同樣得到了集中體現。
杰克在潘多拉星球被納美人接納以后,他慢慢學會了他們的語言,熟悉了他們的生存之道,并與奈蒂麗產生了純潔的愛情;他學會了與大自然進行溝通,與動物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從此,他有了屬于自己的“伊卡蘭”,使他翱翔在天空之中。當他真正成為納美人的一員后,他和奈蒂麗來到了族人祈禱的神圣之地——“靈魂樹”之下。杰克與“靈魂樹”進行了心靈溝通,他聽到了納美人祖先的輕聲細語。在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之后,杰克已經愛上了這里,愛上了這里的一切。沒有任何人比杰克更愛這里,因為只有他真正體會了自然,感受了自然,愿意永遠崇敬自然。早已融入納美族的杰克和身處其境的同胞們開始了與納美人民并肩作戰,甚至潘多拉星球上的所有動物也紛紛參與進來,齊心協力保護自己的家園。在自然界面前,人類的高科技不值一提,武器也終究敗給了追求和諧的力量,失敗的人類被趕出了潘多拉,神奇的“靈魂之樹”依然扎根于土地,保護著所有純潔、熱愛自然、捍衛家園的納美人民。杰克最后成為納美人一員,并不真正表明他背叛了人類,他拋棄的是人類自私、貪婪和邪惡的方面,最終收獲的是一個正義、關懷和物我交融的新生命。人類所犯下的種種致命性錯誤,總會有像杰克這樣的先行者最先意識到人類的這種行為,因而最先奮起反抗,最先開始倡導生態文明之美。正如有人指出,東方人的信仰和思想在影片中得到了高度尊重,“納美人的圣母不會去幫任何人,包括信仰她的人,她只負責生態平衡,但在以往的信仰中,信仰者總是被保護的,不信仰者總是會受到懲罰。這是一種東方式的寬容。正是在這些意義上,《阿凡達》的誕生是有重大意義的。它標志著生態電影的非凡崛起”。⑤
五、結語
影片的結尾不只是單純的結束,它預示著人類與自然的戰爭必將以人類的慘敗而告終,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必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生態平衡本是大自然的規律,而欲壑難填的人類卻總為了一己私利而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就像影片中上校之流,為了謀求利益就對大自然及納美人痛下狠手,荼毒生靈。這種殘忍的行為必將會招來大自然的嚴厲報復。在生態危機愈演愈烈的今天,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惟一出路。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并不會否定一切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前提是在維持自然和社會、自然和人類生態平衡的條件下進行。作為生態體系中普通的一員,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善良且慷慨的自然。人類應該珍惜自然的完整性和神圣性,融入自然中去而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真正建立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類本身也才能走上持續發展之路。
在岔路口的我們究竟是繼續走人類掌控自然之路還是徹底醒悟走生態文明之路?這是一個必然但卻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別無選擇,只有點燃心中的良知和美好人性,保護生態,保護地球,將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和最終的目標,我們才能拯救地球,拯救我們自己,拯救我們的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