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退敵之策
- 大明朱見深:太上皇何故造反?
- 魁首九千歲
- 2058字
- 2023-08-17 12:30:00
聽到朱見深的詢問后。
于謙連忙站起身來說道:“陛下,我大明擁兵無數,雖說在土木堡損失了一些將士,但總體的兵量并未減少太多,可號令在大同的成國公等人主動出城迎戰,拖住一些瓦剌部?!?
“朕不通政事,但朕相信于侍郎?!?
朱見深示意于謙坐下說話,待于謙坐下后,這才說道:“朕給你兵部尚書之職,你要擔起這個責任,總領京師防衛。若是勝了,朕可以給你世襲罔替的爵位。”
“臣領旨?!?
于謙俯首說道。
他現如今是兵部侍郎,而兵部尚書鄺埜在土木堡戰死,他自然要接過兵部尚書的職位。
讓他意外的是,小皇帝竟說將來給他世襲罔替的爵位。
轉念一想,于謙便明白了其中道理。
若是保住了京師,他的聲明就會太重了,只有轉為勛貴,才能善始善終。
即便他再不情愿,他的孩子將來繼承了爵位,也會變成勛貴,到時候就會黃泥巴掉進褲子里,不是屎也是屎。
一個轉變成勛貴的人,況且擁有世襲罔替的爵位,自然不可能被文官集團所接納。
很快調整好心態的于謙,抬起頭悄悄看了一眼朱見深,問道:“陛下,可否讓臣為您講解如今京師的情況?”
“于愛卿,有話可直說。”朱見深點點頭。
“先帝御駕親征,帶走了二十多萬精銳,三十多萬民夫,如今大多都留守在大同,此后大批糧草和軍用機械也送往了大同?!庇谥t徑直說道。
朱見深眼睛猛地瞪大,瞬間明白于謙話語中沒說出來的深層意思。
能征善戰的人,都被朱祁鎮帶走了。
大批軍用機械和糧草,都被朱祁鎮帶走了。
陛下,京城沒人,沒糧草,沒有軍用機械啊!
“具體還剩下多少?”朱見深神色嚴肅,不忘問出最關鍵的問題,“京師能撐多長時間?”
于謙猶豫了一下說道:“上過戰場的,只有一萬九千三百人。至于糧草和軍用機械,只能說勉強夠用?!?
此言一出,別說朱見深,就連孫太后這個不通軍政的后宮女人,都坐不住了!
他們只知道京師空虛,卻完全不知道已經空虛到了這種程度!
一萬九千三百多人,守一座普通城池足夠了,但是根本不夠守住偌大的京師。
雖然于謙并未明說糧草和軍用機械還剩下多少,朱見深和孫太后心里也清楚,多半是不夠用的。
坐在旁邊始終沒有開口的孫太后,臉色蒼白,指甲都快掐進血肉里,不能南遷,只能在戰場上打贏才能迎來和平談判的可能。
區區一萬九千三百人,能打得過瓦剌嗎?
朱見深臉色微變,很快就恢復如常。
朱祁鎮這個叫門皇帝,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朱見深細細琢磨了下,想著原本歷史上于謙打贏北京保衛戰一事,當即也不廢話,直接問道:“眼下京師兵量不夠,糧食不夠,軍用機械不夠,不能南遷,更不可能議和,父皇又深陷敵營,為防瓦剌突襲京城,咱們還是要早做準備?!?
“于愛卿,可有何良策?”
想要打贏這場戰爭,于謙是必不可少的。
朱見深雖然是個穿越者,但也了解過明朝這段歷史的。
在原本的歷史上,為了避免像宋朝南渡那般,導致生靈涂炭不說,也導致了宋朝徹底走向茍延殘喘的階段。
更何況,在原本的歷史上,也是于謙守住了京師。
于謙站起身,看向小皇帝朱見深,深吸一口氣道:“當日陛下在朝堂上勸阻先帝御駕親征應當慎重一說,臣便看出陛下年少聰慧,絕非凡人,如今陛下說出不可南遷,更不可議和,臣佩服至極?!?
“于愛卿就別拍馬屁了,直接說應對之策吧。”朱見深擺擺手,示意于謙別繞彎子了。
于謙當即大聲說道:“原本京師的二十多萬精銳大軍,都被王振蠱惑,全部帶到大同,但大同乃軍事要塞,不可輕動,所以當下首要之事,便是重建京營?!?
“你準備召集各路勤王大軍?”朱見深試探性問道。
于謙沉默了一下,這才開口道:“陛下,臣說話直腸子,還望陛下勿怪?!?
“你直說即可?!?
“勤王大軍多為罪犯,壯丁,戰斗力低下不說,一旦動用,各地州府壓不住,就會被過路的士兵糟蹋劫掠,很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麻煩。兵過如匪的道理不是假的。”
前朝大宋時期,靖康之恥中,便是召集勤王大軍,超過兩百多萬人,開拔開封府,結果因為指揮不當的緣故,導致這些勤王大軍變成了流民亂匪。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所以你準備怎么坐?”朱見深淡淡問道。
“應當盡快下旨到大同府,告知成國公朱勇等人,盡可能拖住大部分的瓦剌軍隊。“于謙想了想,繼續說道:“京師內的百姓也可操練起來,用以守城,此外再從京師附近的城池調遣備操軍進城,如此一來,我們不僅能守住疆土,還能與瓦剌平等談判。”
朱見深琢磨了一下,便明白了其中道理,于謙不僅僅是準備守住京城,更是打算盡可能通過此戰擊退瓦剌,盡可能讓瓦剌不敢再此進攻大明。
雖然不知道歷史上的于謙怎么做到的,但是結果是于謙在大明桂軍武將基本全部死光的情況下,硬生生把大明守下來了。
現在的朱見深歲數太小,說白了往龍椅上一坐,負責下旨蓋印,給予于謙權力,于謙自然就能守住京城。
因為歷史證明了于謙的能力,瓦剌部連京城的大門都摸不到。
“軍用器械呢?”朱見深再度問道。
“當年太宗皇帝遷都之時,在應天城留下了海量的盔甲,火銃,弓弩,戰服,戰車,火炮,而后宣宗皇帝去南京時特意整理翻新保養過。陛下可下旨調來一半,用來保衛京師。”
朱見深心里詫異了下,聽著于謙說著應天城的軍用器械數量,頓時咂舌不已。
數代皇帝在不斷打仗的情況下,還如同老黃牛般任勞任怨,瘋狂積攢家底,壯大大明武力儲備。
這就是大明朝的魅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