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減稅:大國稅改與經濟發展
- 李煒光 臧建文
- 2037字
- 2023-06-26 17:31:31
02 社保減負中的權利及成本考量
自2019年5月1日起,《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中的諸多“社保惠商”措施正式實施。其中,比較明顯的是各地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下調3%—16%,這一舉措進一步降低企業養老保險負擔,有效減輕企業所配套的社保成本。此外,在“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確定上,各地加入了處于較低水平的“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一項,拉低了社保的“繳費基數”,以期實現企業及職工社保負擔的綜合減輕的既定目標。
這不由讓我們想起2015年底中央實施的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代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管社會保險繳費比例實現了階段性降低,但是企業及職工的社會保險繳納遵從度難有提高。依據《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持續存在:2018年,中國企業社會保險繳費基數合規比例僅為27.05%;近年來,中國企業社會保險繳費基數合規比例均不足30%。
對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何企業社保繳費基數合規比例如此之低,難道其原因僅僅是企業所承擔的社會保險成本較高?近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作為社會保險征收、投資、支出的受托方,難道其社會保險綜合成本降幅效果不彰?職工參保人作為社會保險制度的直接受益者,為何對社會保險的繳納積極性不高?
歸根結底, 社會保險是公民個人為保障自身的社會保險權,因面臨年老、疾病、失業等風險時獲得免于匱乏的待遇而支出的相應成本,比如企業及職工繳納的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依照國際通行慣例,社會保險的征收數額以職工工資為繳費基數,依據社會保險預期的支出總額,由社會保險繳納者指定的代理人(議會或政府)來確定相應的繳費比例。從這個方面來說,社會保險具有較為明顯的稅收性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返還性質,并體現了多繳多得的制度激勵性。
在中國社會保險的繳納過程中,企業為職工承擔著代扣代繳及配套繳納的雙重義務,而社會保險征繳部門,無論是既往的各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還是當前正在過渡的各級稅務部門(稅務部門僅為代征部門),均是接受社會保險繳納者委托,及時、足額將社會保險支付給參保受益人。
由此,基于公民個人構建的社會保險制度,涉及企業、職工、政府三方。在中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現實運行中,各方均面臨較為突出的問題:部分地方政府養老、醫療保險收支不抵,部分地方職工醫療及養老等社保待遇兌現不充分、不及時,部分企業社會保險負擔居高不下。這些皆為當前社會保險制度的頑疾,亟待治理與完善。
首先,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理順制度相關方權利和義務的關系。社會保險構建的初衷是以公民個人的社會保險權為核心的。因此,我們需要充分調動、發揮公民個人繳納社會保險的積極性,保障包括“發聲”在內的公民社保權利,監督政府在社保基金的征收、投資、支出等各環節的運作,規范企業的社保遵從行為,提升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實現社保“委托—代理”關系中所涉及的職工、企業、政府利益訴求的平衡。公民個人社會保險繳納積極性的提升,又關系到其自身社會保險權利的實現及保障。
其次,社會保險繳納遵從度的切實提升,不應僅僅依賴法律及其征收執行部門的強制性、權威性,而應取決于社會保險制度這一公共產品“性價比”的改善,比如社會保險的跨區域攜帶的便利性,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水平提升,以及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穩固提高,尤其是異地醫療保險的通用。
再次,制度狀況的改良,離不開央地財政收支關系的調整及劃撥,也離不開各級地方政府所確定的社會保險繳費比例及其待遇的協調一致。這些均取決于社會保險參保人及其代表人對社保基金預算的監督、審議。作為社保基金的委托人,參保人享有對社會保險繳費比例確定的監督審議權,有利于實踐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稅收法定”的真正含義。
最后,職工在自身社會保險權利及利益保障下,可以使企業在扮演社保扣繳及配套繳納雙重義務人角色時足額、足員繳納社會保險。職工社會保險繳納意識增強,企業社會保險繳納遵從度提升,與此同時,不同企業的社會保險繳納負擔實現公平。可以說,無論是中央調劑基金的設立,還是社會保險劃歸稅務部門統一征管,對于社會保險制度中政府、企業、職工所面臨的棘手問題,似乎是治標之策,而非治本之道。也無怪乎僅有不足三成的企業繳費基數合規,而作為社會保險制度設計核心的職工參保人,對所謂的企業侵犯職工利益現象也多見怪不怪。長此以往,法律往往因缺乏執行力而流于形式,不利于法治社會的構建。
綜上所述,企業社會保險繳費基數合規性問題,盡管表現方式是成本較重(尤其是勞動力成本較高)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劇,但是內在制度關系中所涉及的企業、職工及政府三方的博弈,發揮著更為關鍵的作用。
對于社會保險繳費基數合規性問題的解決,我們不應僅僅寄希望于加強所謂社保征管的強制性,而應從理順社會保險相關利益方的角色及其定位做起,構建社會保險權利及其成本的制約平衡機制,從而實現公民社會保險權利的保障、政府社會保險公共產品性價比的提升,以及企業作為扣繳義務人責任的充分履行,并為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進一步下降、社會民生安全網的進一步加強提供較為充足、可行的現實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