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驅型孩子:21天喚醒孩子的自主學習力
- 趙欣
- 1745字
- 2023-07-13 15:47:07
第1天 好媽媽首先是個好翻譯,做孩子學習的腳手架
對孩子有合理期待,讓孩子在學習區努力
孩子學習遇到困難,父母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為孩子提供支持。
了解孩子當前的學習難度對他來說是不是太高了,如果學習難度偏高,孩子學習起來有困難,就很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對學習產生挫敗感,結果還沒開始學習就已經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注意,難不難,不該是父母說了算,而要由孩子說了算。
我們可以借助語言學習中的“可理解性輸入”理論幫助孩子確定合適的學習難度。可理解性輸入的原則是i+1,“i”就是孩子現有的知識水平,“+1”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只增加一丁點兒新知識。這樣,孩子學習時絕大多數內容是他熟悉的,學習起來不費力;少量的新內容又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內容難度適中,孩子學習起來輕松愉快,就可以形成正向循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慢慢來,才會更快。
小元的英語聽說能力很好,但在記單詞方面困難重重,總是記不住。慢慢地,小元對記單詞越來越沒信心。
小元媽媽嘗試了很多方法,耐心地給小元講解,可是講了很多遍,小元還是記不住。小元媽媽很苦惱,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是不開竅呢?
后來,小元媽媽意識到,自己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學習難度,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不但沒有提供支持,反而給孩子增加了額外的壓力。
于是她調整了策略,不再糾結于孩子是否能完成作業,而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讓孩子每天只記4個單詞,做成單詞卡片,晚上重復幾遍,早上再快速地回顧一遍。這個單詞學習量對孩子來說剛剛好,當天的任務很容易完成。這樣每天積少成多,慢慢地,孩子可以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了,變得自信了,學單詞的感受變好了,這個困擾她很久的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
這又讓我想起我的家長課上一位英語老師分享的故事。
這位英語老師教過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那個孩子的英語成績一直不及格,父母把她送到各種課外輔導班,都被退了回來。孩子也上了各種網課,不但沒什么用,反而越學越無力。
這位老師試著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癥結所在,發現孩子的英語基礎非常薄弱,只有一二年級的英語水平,對課本上的知識完全聽不懂。于是這位老師試著給孩子降低學習難度,從基礎的ABC開始教起。那一節課下來,孩子終于露出了笑容,對英語學習找回了一點兒自信。
只要有了信心,以五年級孩子的心智學習低年級的課程并不費力,孩子用幾個月的時間就跟上了正常的學習進度。
很多父母只是盲目地把孩子送到各種輔導班學習所在年級的課程,卻忽略了對孩子來說選擇那些難度真正適合她的學習內容才是重要的。學習內容難度合適,孩子聽得懂、學得會,自然也就更有信心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不愛學習,卻從來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找原因。美國密歇根商學院教授諾爾·M.迪奇(Noel M. Tichy)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分成了類似同心圓的三個圓形區域,分別代表著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見圖1-1)。

圖1-1 迪奇教授的學習三區理論
很顯然,上述兩個例子中孩子之前學習時都處在恐慌區,對英語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后來在父母和老師的支持下,孩子退回了舒適區邊緣,感受到了學習的成就感,很快就取得了進步。
我曾在我的家長課上問那些作為父母的學員一個問題:“你們覺得自家孩子的學習狀態處于哪個區?”
父母們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家孩子一直待在舒適區”。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為什么孩子會待在舒適區不愿意出來呢?是孩子天生不愛學習嗎?
很多父母信奉“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孩子的學習越來越超前,小學初中化,幼兒園小學化,這種內卷現象給了父母太多的壓力,這些壓力往往又轉化成了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和高要求。
而如果孩子一直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就會長久地處于壓力狀態下,慢慢失去對自己學習的控制權和自驅力,進而長久地縮在舒適區,變成父母不希望看到的樣子。這時候,父母越要求,孩子反而越退縮。這就如同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父母將焦慮情緒和壓力傳遞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成了受害者。
孩子只有感到內在和外在都安全時,才會主動學習。這種安全感來自父母的支持和陪伴,父母要像一個緩沖器一樣,幫助孩子承接住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為孩子提供一個成長的空間,而不是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
我們在后文中還會談到,父母除了幫助孩子去厘清合適的學習難度,為孩子提供一個可以自由生長的空間,還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質,為孩子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支持,而不是單純地想改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