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棣班師回到北平,已經是近八月了,半年的大漠追擊,京師得到的奏報是燕王親率騎兵三萬,行至徹徹兒山與蒙古軍隊遭遇。大捷,蒙軍首領孛林帖木兒等數十人被俘。在俘虜的帶領下乘勝追至兀良哈禿城,又與蒙軍哈刺兀等發生戰斗,再次取勝。
這份并沒有詳細數據的戰報,讓朱元璋放心下來,從奏報表面上看出,燕王還是很聽朝廷號令的,而從奏報的內容上看,燕王又對這次行動安排表示了不滿,這種不滿也正是讓朱元璋感到放心的地方。
兒子畢竟是兒子,縱然不滿,只要直接向自己表達出來,那也就不成問題,于是周王世子很快的就撤回了河南境內,而朝廷則將這次戰勝說成是繼捕魚兒海后的又一次大捷,宣告朝野,并詔命燕王回京師獻俘,以彰顯大明天威。
可是朱允炆從海關內廠情報處傳回的消息中,卻得知一個令人很不安的訊號,之所以令他不安,是因為他沒有一點軌跡可循,這是在他后世的歷史中所未曾聽聞過的。
當然不會是知道兀良哈禿城從地圖上消失的事情,因為既然朱棣敢做,那就是有恃無恐,就算是能傳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也是一個經過加工后的情報,在北平就藩近二十年的時間,要是連這一點能耐和根基也沒有,那朱棣根本是根本就是一個庸才了。
事實證明,朱棣不是庸才,不但兀良哈禿城的消息封鎖的十分干凈,在大軍出發北征之際,之前北遷江南富戶所組成的民團也隨即消散在空氣中,仿佛從未出現過一樣。
這才是朱允炆感到不安的地方,內廠在北方的勢力本來就有些薄弱,趁著朱棣北征時突擊安插的人手又根基太淺,自從偽造寶鈔之事出現后,朱允炆放棄了一些后世歷史中所記載的東西,專門令所有人手注意那江南富戶的動向,縱然是這樣,仍舊是沒有一點征兆的消失了。
之前,往北平調派內廠人手,往往是人剛剛到地方,就被燕王府的人監視起來,根本沒有機會展開行動。這才想起,錦衣衛這個行業,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還是朱棣,在姚廣孝這只老狐貍的幫助下,要在北平捕捉一些有用的情報,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來要想一些別的出路才行。
很快,奉旨進京準備洪武三十年科舉的劉三吾就幫助朱允炆解決了這個問題,老夫子以自己固有的耿直性格,直言不諱的在朱元璋召見時,說出了這樣一段話來提醒皇上:
“近年一些開國功臣接連得罪,全因他們驕矜不法,可謂罪有應得。然而如今舊將凋零,朝中空虛,若邊疆有事,陛下不得不將兵權交與諸王。皇家骨肉最為親信,然而朝中的武臣也須盡快遴選提拔,不然,臣恐有干弱枝強之憂。”
這一般話雖然讓朱元璋也感到不快,但是還是起到一定的作用,已經在準備明年慶祝七十大壽的朱元璋也不由開始思索身后之事來。
不過想起了燕王的北征大捷,朱元璋的憂慮很快的就解決了,待到劉三吾走后,老朱用一種很輕松的口吻對朱允炆說道:“劉三吾這個老夫子,平日讀的是圣賢書,但全做寫離間親疏的勾當。”
“現在我把防御外敵的事情都交給了你的叔叔們,有他們為你守衛邊疆,你以后就可以做一個太平皇帝了。”
聽到這個在后世中看過無數遍的話,朱允炆的心里真的不是滋味,他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按照歷史上的話去回應朱元璋,因為現在除了那個離奇暴斃的秦王外,其他諸王都沒有表現出來哪怕一點不滿的意思。包括朱棣,這個朱允炆心頭的最大壓力。
“外敵入侵,諸王去抵御他們;諸王如果叛亂,誰去抵御他們呢?”想了半天,朱允炆還是按照自己應該問的那句話說了出來,不過接著又往深處問了一句:“縱然是叔叔們沒有異心,如果諸王的子孫窺視九鼎,孫兒的子孫們又該如何對待呢?”
朱元璋聽到這個問題呼吸不由一窒,他不是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當初國子監生員葉伯巨在洪武九年的時候就上書提過這個問題,用漢、晉藩王之亂比喻大明的分封諸王,被朱元璋以“離間骨肉”為由下獄致死。
可是現在孫兒又提到這個問題,而且用大明的萬年江山作為隱憂,就不能不仔細考慮這個問題了,沉默了良久,始終不得要領,竟然沒有如朱允炆所想的那樣反問回來。
看到這種情況,朱允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繼續說道:“大明以孝為尊,孫兒寧愿相信叔叔們對皇祖父的敬畏,也相信叔叔們對允炆的愛護,但是諸王手下駁雜,難免會有些許不甘之輩,萬一脅迫藩王,愈以黃袍加于藩王之身來成就自己的功勛,孫兒又該如何對待呢?”
朱元璋的瞳孔再次收縮起來,心內想到,自己誅殺這么多功臣宿將,不過也是擔心這個問題,這是以大明江山為本,然而各個藩王之屬下,難道又能甘心自己藉藉無名嗎?
誰不想有從龍之功,誰又不想做那首義之臣,再想想當初的廖永忠,為了成就自己的功績,不惜沉船淹死小明王,萬一自己兒子的屬下,也出現了這般人物,大明的江山該走向何方呢?
自己擔心朱家的大明江山,可以殺掉那些當初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伙伴,可是,總不能現在逼著兒子們也殺自己的從屬吧。
道是人生七十古來稀,自己已經年近七十,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要殺,還能再殺多長時間呢?
朱允炆所提的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他想了很久一段時間才琢磨出來的,問的正是朱元璋的要害,針對的正是老朱的疑心,不錯,相信自己的兒子不錯,但是總不能不去懷疑兒子的下屬吧,從朱元璋這么自負的性格可以看出,他相信自己的兒子是出于親情,但是對于兒子的能力,絕對是持有懷疑態度的。
所以,這個問題擺在朱元璋面前,一下子讓這個自以為無所不能的皇帝遲疑起來,過來很久,才慢慢的問道:“那孫兒覺得應當怎樣處置呢?”
~~~~~~~~~~~~~~~~~~~~~
PS:連續低燒一個星期了,今天實在堅持不了,好好休息一下,明天繼續,爭取補回來,請大大們原諒,新看此書的大大收藏養一下,蟲子以后會努力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