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氣的源泉:岸見一郎全解阿德勒
- (日)岸見一郎
- 806字
- 2023-06-16 10:56:48
第一章
與弗洛伊德的相遇與訣別
——追求真理的勇氣
超越自卑感
我秉持阿德勒的想法從事心理咨詢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幾乎可以說,至今我未曾見過一個充滿自信的人前來咨詢。大家不介意的話,我想先從我個人的過去談起。從小我的個子就比別人矮。我曾深信,假使我沒這么矮,我的人生應該會更加順遂。當然,每次跟別人吐露這件心事時,對方總是回應:什么嘛,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當我后來聽到別人的勵志故事,比如貝多芬是音樂家卻失聰。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首演時,由他親自指揮,但曲子結束時,他卻沒發現觀眾正為他熱烈鼓掌。這時我又不得不覺得,自己的煩惱實在微不足道。
即使如此,對我本人來說,個子小是很重大的問題。事實上,來找我咨詢的患者,很多人都不是為了真正會對生活造成實際障礙的缺陷而來,大部分都只是在意自己的容貌和外表。有些客觀來說已經算是美女的人,卻自認不夠美,或擔心自己的容貌衰老。一些看起來已經很瘦的人,常因為覺得自己太胖而感到痛苦不已。
我自認自己不可能因為外表獲得別人的贊賞,為了不輸別人,我死命地用功讀書,但其實這樣的動機并不單純。
像這種與他人相比,覺得自己矮人一截的感覺,就稱作“自卑感”。為了克服這種自卑感所付出的努力,就稱作“補償作用”。現在,“自卑感”“補償作用”這些名詞早已廣為人知,大家都會使用。而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這些名詞的人,就是本書的主角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除了這種主觀的自卑感,阿德勒把貝多芬這類的案例中,會對生活造成障礙的身體缺陷稱作器官缺陷(Organ Inferiority)。但不是有著器官缺陷的人,就會產生自卑感,器官的障礙本身并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能夠克服身體的障礙,并堅強地活下去。
如同我在序章中提到的,人不會因為過去的經歷或周遭發生的事情,被迫決定過著現在的生活。阿德勒從器官缺陷的研究開始,樹立了至今仍價值不朽的心理學理論。本章將帶大家看看,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如何相遇,以及阿德勒的學說如何與弗洛伊德的學說出現本質性的對立,使得兩人分道揚鑣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