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只蹲獸獬豸先對我們說:“墨青、青青、菜菜,我們獬豸又被叫為獬廌、解豸和任法獸,并且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又被人類稱為‘神羊’,意思是說人類把我們獬豸比喻為一種具有神力的羊,而且我們小的時候長得就非常像羊。清朝乾隆時期,著名的兩位宮廷畫家余省和張為邦創作的《獸譜》畫冊里記載:‘獬豸,似山羊,一角。一名神羊,一名解。’”
余省、張為邦在《獸譜》畫冊中繪制的這只獬豸畫的十分可愛、生動,周圍還畫有許多大山,讓這只獬豸盡情地在大山中奔跑。
接著獬豸太斜繼續說道:“我們獬豸是法律公正的化身,而且能分辨是非曲直,也能分辨善與惡,同時,我們具有超過其它動物、人類的智慧,是一種能通曉人性、維護法律公正的神獸,古代工匠把我們獬豸安放在宮殿的屋頂上,代表了古代的皇權和官本,以及封建禮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維護了帝王的統治和護衛了皇權的神約。故宮里處了在一些宮殿屋頂上會看到我們獬豸外,在御花園的天一門前也會看到兩只獬豸,它們是一對明朝時期鑄造的鎏金銅雕獬豸。”
傳說在上古的堯舜時期,長期擔任掌管刑法的‘士師(理官)’官職的皋陶(公元前2220~前2113年,上古時期華夏部落的首領之一),他養了一只我們的祖先,祖先它能分辨民間的是非和曲直。皋陶是一位執法如山和公正嚴明、不畏懼權勢,不徇私舞弊的刑法官。在他斷案時,皋陶只要讓爭論的兩方對簿公堂時,他就會命令這位祖先來聽兩方各自辯論時說的話,祖先會發現誰是誰非,有罪的一方會故意隱瞞真實的情況,祖先會用頭上的獨角將有罪的人頂倒在地上,所以在皋陶處理案件時我們的這位祖先對他有非常大的幫助。
接下來是麒麟慈其對我們講述道:“我們麒麟在中國的神話傳說與龍、鳳、龜一起被人類稱為‘四靈’,也就是‘四大靈獸’,同時,還與龍、鳳、龜、貔貅稱為‘五大瑞獸’。我們麒麟代表了人類希望的吉祥、祈禱豐收、福祿、長壽的愿望,以及過上美好的生活。
我慈其和弟弟慈令是慈寧宮,也就是現在的故宮雕塑館大門前的一對銅鎏金的麒麟兄弟,我們倆的鑄造時間應該是清朝的乾隆時期,我們倆分別都是長1.37米,高1.41米,我們倆的麟毛都是往上聳立的,雙目前視,昂首挺胸,并且我們倆的四肢和背部都有燃燒的火焰披毛,同時,形與神都被清朝時期的工匠們展現了出來。”
余省和張為邦在《獸譜》中畫的這只麒麟是在山上,它前面的左腳抬起,其余的三只腳都是站立,他們畫的這只麒麟非常雄偉、莊嚴,在大山中昂首挺立。
接下來麒麟慈其繼續往下說道:“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不知道名字的宮廷畫家畫了一幅《瑞應麒麟圖》,現在館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畫縱為90.4厘米,橫為45厘米,絹本、設色,畫中的麒麟是一頭來自南亞的長頸鹿。”
我聽到后感覺有點奇怪于是問慈其道:“慈其,那么在明朝時期你們麒麟為什么會被當時的明朝人認為是長頸鹿呢?”
慈其回答:“墨青,說起來這與鄭和第四次下西洋還有點關系,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率軍27000多人,一共駕駛40艘海船,出使忽魯謨斯、爪哇、占城、蘇門答剌等國。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冬天間,船隊正式開始啟航,使團中有明朝官員868人,兵員26800人,指揮93人,都指揮2人等人員。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公元1415年8月12日),鄭和船隊回國。同年十一月十九日,麻林國(今非洲東部的坦桑尼亞境內)等國使者向永樂皇帝朱棣進獻了長頸鹿等動物。在這之前,榜葛剌國(今南亞的孟加拉國一帶)的特使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間進獻了一頭長頸鹿,因為在當時長頸鹿在索馬里(當時麻林國等國使用的語言)語是叫作‘giri’,giri讀起來與漢語中的‘麒麟’很像,所以長頸鹿也就被當時的明朝人認為是麒麟。”
鄭和(公元1371年?~1433年?),本姓馬,后來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史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云南昆陽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明朝太監,世界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從明朝的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鄭和率領船隊一共七下西洋,開辟了多條新航線。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