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慈其告訴我們,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十一月十五日,永樂皇帝朱棣命鄭和、王景弘等奉命率軍27000多人,一共駕駛40艘海船,出使忽魯謨斯、爪哇、占城、蘇門答剌等國。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冬天間,船隊正式開始啟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公元1415年8月12日),鄭和船隊回國。同年十一月十九日,麻林國(今坦桑尼亞境內)等國使者向永樂皇帝朱進獻了長頸鹿等動物。在這之前,榜葛剌國(今孟加拉國一帶)的特使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間進獻了一頭長頸鹿,因為在當時長頸鹿在索馬里(當時麻林國等國使用的語言)語是叫作“giri”,giri讀起來與漢語中的“麒麟”很像,所以長頸鹿也就被當時的明朝人認為是麒麟。
現在館藏于臺北故宮的《瑞應麒麟圖》就是當時榜葛剌國的特使在向永樂皇帝進獻了長頸鹿后,永樂皇帝命令一位今天沒有留下名字的宮廷畫家畫下來的,畫中的題字內容是當時的永樂皇帝下圣旨命翰林院修撰沈度寫的一篇《瑞應麒麟頌》,沈度當時寫完后,永樂皇帝命令畫家用工筆小楷的字抄在畫上的,后來這幅畫被明清兩代的許多位畫家臨摹過,其中有兩幅摹本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們分別是館藏于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明朝華亭沈慶臨摹的版本和館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清朝著名畫家陳璋臨摹《榜葛剌進貢麒麟圖》。
沈度(公元1357~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松江府華亭(今上海市金山區)人。明朝初期的著名書法家,永樂皇帝稱沈度為“本朝的王羲之”,他現存的書法代表作有、《楷書盤谷序》軸、《敬齋箴》頁、《楷書謙益齋銘》頁、《隸書七律詩》頁等,編寫的著作有《滇南稿》、《隨筆錄》、《西清余暇自樂稿》和《自示編》。
接下來麒麟慈其開始為我們鄭和少年在家鄉的成長經歷:“鄭和,原本姓馬,后來被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云南昆陽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間,在云南昆陽州寶山鄉和代村的一戶姓馬的人家里,一個男孩出生在這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家庭。
馬和的祖、父輩都曾經是元朝時期的封疆大吏,祖父察兒米的納曾被大元朝廷封為‘滇陽侯’。
馬和的父親原名為米里金(公元1344~1382年),后來改成漢姓‘馬’,人稱‘馬哈只’,他曾擔任過云南行省參知政事,并且襲封滇陽侯,馬哈只身材高大,為人正直、豪爽,他樂于助人,愛救助貧窮和無依無靠的人,所以馬哈只在鄉里享有很高的威望,深受鄉里百姓們的尊敬。
馬和的母親溫氏是一位通情達理的女人,她美麗、溫柔、善良,一共給丈父馬哈只生下了兩個兒子和四個女兒。馬和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溫氏非常重視兒女們的文化教育,她特意去請老師來教兒女們的學習,所以馬和從小就跟著哥哥姐姐學習文化知識、閱讀詩時,馬和在七八歲時就能閱遍諸子百家的著作,歷史上稱他為‘才負經緯,文通孔孟’。
馬和從小十分聰明、機靈,長有高高的額頭,一雙大大的眼睛,非常可愛,令人喜歡。
馬和的曾祖父馬拜顏、祖父察兒米的納和父親馬哈只等都曾到伊斯蘭教圣地麥加(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省麥加城)朝圣過。平時,父親馬哈只經常向兒女們講述伊斯蘭教的教義,以及他們以前去麥加朝圣時途中經歷一些驚濤駭浪的冒險故事和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有趣的故事。父親講的這些故事使馬和在少年時期就了解到了許多伊斯蘭教的常識,非常想去海外和乘帆遠洋世界,于是馬和立下了宏大的志向,長大后要乘船去探索世界,要像祖父和父親一樣去朝圣心中向往的伊斯蘭教圣地麥加。這就是鄭和少年時期在家鄉的成長經歷,當然在鄭和的家鄉還有流傳有關于鄭和少年時期的故事,這里就不再一一講述了。”
麒麟慈其講完了鄭和少年時期的故事后,我問慈其:“慈其,那鄭和后來又是怎樣來到朱棣的燕王府呢?”
慈其回答:“墨青,是這樣的,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間,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在云南境內的元朝勢力,他命令穎川侯傅友德擔任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和西平侯沐英(朱元璋的義子)分別擔任左、右副將軍,統率一共30多萬人的大軍分路出征云南,大明軍隊平定云南的戰爭就要開始了。”
關于鄭和后來是怎樣來到燕王府,下一章再為大家揭曉。